将帅中谁曾统领百万大军作战?陈毅接近,彭总超过,林总最多

将帅中谁曾统领百万大军作战?陈毅接近,彭总超过,林总最多!

我军将帅擅长大兵团作战的高级将领有很多,如红军时期就率兵10万的徐向前,是我军第一个大兵团作战的红军将领。

但红军时期毕竟处于极度的敌强我弱之中,除徐向前之外,再没有谁有统领大兵团的经验;抗日战争我军也处于较弱的一方,不管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都是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大规模的攻坚战几乎不存在。

到了解放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的中后期,大兵团作战才成为我军战役的主流。最典型的是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中,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各类部队加起来,锦州、长春、沈阳和辽西四大会战中的每一场战事,歼灭的国民党军都超过10万,而整个战役中我军投入的总兵力(包括正规军和非正规军)超过百万大军。

平津战役声势更为浩大,东野百万大军入关,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也有将近30万,而国民党傅作义的60万部队除了在新保安和天津做做抵抗之外,几乎就没有大的战事。

淮海战役是唯一我军占据劣势的,以60万对80万,不过,战果却极为辉煌,碾庄歼灭黄伯韬兵团12万人,双堆集歼灭黄维12万人,陈官庄更是一举歼敌30多万。一战总歼敌55万多,这对我军来说是个空前绝后的记录。

渡江战役已经是摧枯拉朽了,三大野战军云集百万大军,汤恩伯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一夜崩溃!

那么,在我军众多 优秀将领中,谁的带兵数量超过百万?谁带的兵最多呢?

第一名是林总无疑,最多是他曾统兵高达150多万。

东北野战军是四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刚出关的时候只有11万人,但短短三年功夫,就成长为令人瞠目结舌的百万大军。

这其中,罗荣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之前他在山东就是兵源扩充的强手。

和别的解放区不一样,东北最早没有任何群众基础,完全是从零做起。不过,东北的农民工作做得最充分也最彻底,土改使农民翻身,诉苦提高他们的觉悟,特别是罗荣桓搞的“二线兵团”作用十分明显,短短几个月就为前线输送了训练有素的几十个团!

东北扩军速度和东北干部强有直接的关系,“七大”选出的13名政治局委员中,有三分之一都在东北!

事实上,在辽沈战役发起阶段,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分开的时候,林总手下就已经有超过百万的军队了!

随后,东野入关打响平津战役,接着又直插武汉,进行南线大追歼,一举歼灭与我军缠斗了几十年的白崇禧桂系大军,到林总兼任中南军区司令员的时候,他的带兵数量到达顶峰:150万大军!这个数量在军中,除了林总外没有任何人达到过!

从数量上看,林总是我军当之无愧的带兵第一人!

第二名是彭总,他在抗美援朝时所带兵力超过百万。

作为我军历史上最知名的战将之一,彭德怀一直到解放战争中,所指挥的兵力都没有超过35万。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最高曾任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和中革军委副主席,但最能衡量其指挥兵力的却是红3军团军团长一职,在长征前夕,红3军团兵力不超过两万人。

抗日战争彭总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由于不像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罗荣桓等人是各战区最高军事主官,因此统领的部队数量不好评估是多少。

到解放战争中,彭德怀长期奋战在西北战场。西北战场是全国各战区中最为贫瘠的一个,无法养活那么多军队,因此,西北野战军成立时才只有4.5万人,即使是1949年初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时,人数也才15.5万人。

在解放战争中,彭总最多指挥过的部队人数是30多万。一次是在太原战役后期,他代替生病的徐向前指挥,当时的太原前线除了原华北军区第1兵团(即后来的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外,又增加了杨得志的第19兵团、杨成武的第20兵团以及华北军区和东野的炮兵师等,攻城部队一度超过33万。

三大战役后,在解放大西北时,周士第的第18兵团(原由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和杨得志的第19兵团归入第一野战军编制,因此一野实力大增,人数高达34.4万人!在彭德怀的率领下,一野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大西北,成为解放国土面积最多的野战军。

一直到抗美援朝,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这时,他所带兵力超过了百万。

第三名是陈毅,他最多时所率领的部队人数超过80万。

陈毅所率领的华野(后来的三野)是各大野战军中家底厚实的部队之一,仅次于林总的东野。而且,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华野的战绩高于东野。

当时解放战争第一年时,周恩来给全国各大战区的成绩排了个队,东野部队人数高达40万,而华野只有27万。但看看歼敌数字,华野却比东野强,华野歼敌43.4万,高达自身数量的1.6倍;而东野歼敌17.5万,是自身数量的0.44倍!

因此华野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专门表扬。

华东和中原的国民党军队实力全国第一,这固然不是好事,但从另外一个侧面看,敌军精锐、装备好,这就意味着我们打胜之后,缴获的装备用来武装自己、俘虏的兵源可以扩充部队,因此,华野的装备之强和兵源之盛一直是全国各战区仅次于东野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淮海战役是我军以60万对敌军的80万,这60万中,有中野的18万人,华野占主力,是32万人。

除了数量占优,华野的炮火之猛烈也是有名的,有专门的特种纵队。洛阳之战中,华野陈士榘指挥中野陈赓,仗打得很漂亮,但在总结会上陈士榘偏重介绍火炮的作用,结果受到陈毅的严肃批评——因为中野在跃进大别山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牺牲,重武器都扔到黄泛区了——我们必须考虑中野的感情。

在淮海战役中间的三次大战中,中野包围黄维兵团,最终也是靠华野援军携带的重武器最终解决问题的。

而且,解放战争后期有一个特殊的名词,叫做“新解放的战士”:上午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吃过一顿饱饭之后,下午就参加了解放军,成为训练有素的新战士。甚至有时候人数太多,来不及一一登记,就搭起一道“解放门”,通过这道门,就算是解放军战士了!

到三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发起渡江战役后,第三野战军已经高达80万众!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排法,粟裕大将也会出现在这个排名中。

很多专家在排序时,有时候会出现粟裕大将的名字,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粟裕一度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是华野事实上的最高军事主官,陈毅有一年的时间和刘邓的中野在一起,粟裕就成为华野的领导人。

而且,到粟裕准备渡过台湾海峡解放宝岛时,作为最高指挥者的他手下也确实超过80万大军。

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华野的代表可以说是陈毅,但说是粟裕也没有问题,看怎么排。从职务来讲,陈毅是司令员兼政委,这是没错的;但如果说是粟裕也说得通,毕竟华野的仗多数是由粟裕指挥的。华野没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帮他们梳理好了分工:陈毅坐镇,粟裕指挥。

除了陈毅和粟裕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志愿军的问题。

志愿军并非只有彭德怀一名司令员,在他于1952年4月奉调回国之后,还有陈赓、邓华、杨得志和杨勇先后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包括代司令员),按说他们也是指挥百万大军的将领。但和彭德怀不同,彭德怀在朝鲜是指挥百万大军与敌作战,而他离开朝鲜之后,大的战事已经平息,有的只是局部战事,因此后几位就没有算在其中。

从用兵来讲,这三位战神级的军事家也极有特色:

彭德怀为人刚猛而有韧性,因此他行军打仗雷厉风行,毛泽东曾用“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形容他,而他在西北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敌缠斗又凸显他的韧性;

林总用兵精于计算,总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谨慎持重是他最大的特点。因此,只要是林总认为能打的仗,百分之百会打赢;

而粟裕用兵用一个字就是“险”,别人不敢打的仗他敢打,别人不敢下的决心他敢下,有五六成把握他就敢决战,孟良崮战役就是他的得意之笔。

1955年,中央军衔向全军授衔,上文提到的领兵超过或接近百万的三位军事家都被授予高级军衔,其中彭德怀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仅次于朱德而居第二;林总也是元帅,位于彭德怀之后排名第三;陈老总是元帅中第6名,位于贺龙之后、罗荣桓之前;粟裕则被授予大将军衔,在10位大将中排名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作战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   大军   大兵团   野战军   将帅   我军   兵团   战役   部队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