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金紫岭(山径·徐巨明)|湖南新宁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魂断金紫岭


徐巨明


一座高山一座庙,便是人间好风景,若加上一段故事,那便是风景名胜了。金紫岭是具备风景名胜区基本元素的,只是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颜色有点灰暗,能量有点模糊,已逐渐在人们的记忆里淡去。

金紫岭是越城岭山脉上一座兀立险峻的山峰,位于湖南省新宁县城的东面,海拔1772米。群山簇拥,昂首矗立。站在县城甚至周围乡镇任意角落,抬头便能眺望到它高傲的身影。它的山颈处有一座寺庙,据说是佛教六十八福地之一,年代久远,禅意深浓。两百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血腥绞杀,头目李源发在这被俘,他的若干兄弟在这结束了生命。


巍巍耸立的金紫岭


雨后,金紫岭大半截隐入云端,山腰上烟岚缭绕,神秘而又壮观,我站在扶夷江边,遥望着那些飘忽不定的云霭痴想,那是不是李源发率领的那群亡命之徒的魂魄?他们是在躲避官军的枪箭呢,还是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李源发出生在金紫岭脚下的水头村,如果他还在世的话,今年205岁。他家庭赤贫,长大后以打草鞋、帮零工为生。30岁那年,他参加湖南新宁窑市黄贝峒雷再浩起义,担任“铁板”(侦察人员)。

雷再浩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李源发并没有红尘湮灭。他在金紫岭上的寺院里创立了“把子会”,迅速团结了一帮兄弟,伺机再起。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十三日(11月27日)夜,32岁的李源发率领三百余兄弟从金紫岭下山,渡过扶夷江,攻入新宁县城。

那时的县城很窄小,即现在的县委党校对岸的那一片老城区,大小仅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单位,城区周围都砌有厚厚的城墙,城里城外,一墙分隔。


老县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唯留一小段城墙诉说着远去的故事


李源发攻进县城后,破监狱,捣县衙,杀知县,开粮仓,济贫民,队伍迅速壮大到两千余人。

首先跟起义军作战的并非官军或“公安人员”,而是乡绅江忠源创办的团练乡勇(即地方民兵)。江忠源因镇压雷再浩起义立功而被提拔为知县,当时正在浙江秀水县任内,听说家乡“又生事端”,急忙赶回“再立功勋”,其胞弟江忠济先行代领其众,第一时间跟义军展开交战,并将县城围住,以待官军的到来。


那些乡勇,成了“楚勇”,成了“湘军”主力,在镇压农民起义战斗中,声名显赫


此事震惊朝廷,道光皇帝急令“迅剿”,但各路兵马迟延观望,直到起义爆发后第22天,即十一月初五日,才从湖南永州来了三百官兵,后各路军马陆续到达,至十一月中旬,官兵、乡勇集城下者近两万人,他们把县城重重包围,掘地道,设地雷,炸城墙,但仍然久攻不破。

李源发据守在城内,他把队伍分设五营,各营首领称作“大哥”,他自己被尊称为“总大哥”。在城墙上树立起“劫富济贫”的大旗。

道光皇帝降旨,务必将其围在城里歼灭,“活擒匪首”,要防止义军“分股四出,逃窜入山”。城内义军生存日益艰难。

但是,皇帝虽有远见,怎耐官吏无能,在被围困了45天后,李源发还是逃出了县城。十一月二十九日(1850年1月11日)夜,风雨交加,李源发派人在县城南门放火开枪,制造作战假象,然后率众由县城东北角架梯越墙而出。出城后经罗源,奔深冲,翻大山,入广西龙胜。

李源发的队伍大多是些大山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穷苦孩子,他们吃得起苦,善于登高涉险,行走如飞,在大山里生存和作战,他们有独到的优势。

撤出新宁县城后,李源发率众辗转于湖南、广西、贵州交界的二十多个州县,队伍扩大至5000余人。他将队伍进行了改组,设立“十行”单位,每十人为一个战斗集体,根据不同分工,有的“执旗涂面”,有的“头戴红巾,额打火印”,有的“头扎红巾英雄结”。军中还设立了“军师”、“先生”等职位,李源发自称“王爷”,部下还有“二大王”、“三大王”等头衔。他身上佩戴小铜佛,早晚礼拜。打仗前杀鸡占卜,着僧人“左手执剑,右手摇扇,环营念咒。”在战术上,李源发善于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常于黑夜偷袭,还经常派人假冒乡勇,或乔装商人、乞丐侦察情报。打起仗来,鸣锣击鼓,蜂拥向前;一旦战局不利,便退守山寨,依险拒守,行踪不定。


起义军骁勇善战,英雄无比


起义军的灵活战法,使围剿官兵吃尽了苦头。时逾数月,皇帝换代,仍未能剿灭。以道光、咸丰为首的清廷统治者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一个个战将和地方官员被义军斩杀,一个个官员因围剿不力而被朝廷革职。湖广总督裕泰被派往前线督战,湖南提督、湖南巡抚、广西巡抚、贵州巡抚纷纷登场。新宁地方乡勇在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人带领下,奋勇当先。

皇帝谕旨一道接着一道:

“严饬文武员弁,厚集兵力,不分畛域,深捣巢穴。”

“首要匪犯李源发等,必当生擒,尽法惩治,以快人心。”

朝廷震怒之下,调集湘、鄂、桂、黔四省几乎所有的兵力合力围歼,义军虽然屡创战绩,但终因实力天地悬殊,而趋弱败,伤亡惨重。

一八五0年四月,李源发率仅存的200余人,冲破重重堵截,重回湖南新宁金紫岭。

乡勇和官军蜂拥而至,将义军围在金紫岭上。他们步步进逼,逐渐缩小包围圈。李源发一众步步退守,一直退到金紫岭顶端,以寺院为据点,与乡勇和官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殆尽。四月二十三日,李源发负伤被俘。

至此,一场由贫苦农民领导的历时半年、席卷三省、惊动朝野的轰轰烈烈的起义宣告失败。

六月四日,李源发被解送京都,八月十七日被杀,时年33岁。


生擒李源发的山洞还在,墙上字迹还在


今天的金紫岭上,离山顶约200米处,有一个半人工半天然的岩洞,洞内石壁上刻有许多文字,但因石质斑花,年久漫灭,难以辨认。不久前,湖南新宁县人书法大咖林立及文学名流范诚、潇波一行专程登山,架梯拓印,得“生擒贼首李源发处”字样。

金紫岭是李源发的命宿之地,他出生成长于金紫岭山脚,筹谋起事于山上,失败被俘于山巅。他的尸首葬于何处已无从考究,但他的魂魄一定是在金紫岭长守着的。

还有跟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成百上千的兄弟,他们的魂魄也一定会跟随左右,在金紫岭上飘忽浮沉。

每每攀爬金紫岭,走在李源发曾经走过的小路上,总感觉心情压抑,步履沉重。头脑里幻想着李源发被五花大绑押解下山时,他会是怎样的眼神,无望无助或是无惧无畏?环顾脚下,小路旁的杂木下,草丛里,石板上,或许哪个地方就曾浸染过先民的鲜血,横躺过僵硬的尸骨。仅仅为了生计,为了活下去,他们受冻挨饿,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最后搭上了性命。


这条攀登金紫岭的小路上,也许浸染过先民的血迹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他们有没有思考过活着的意义,有没有惊悚于死亡的降临?

只活了33岁的李源发,算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津津乐道于新宁历史上一段时期的朝官“井喷”现象,这些喷薄而出的朝官们跟李源发有没有关系?

这个“井喷”刚好发生在李源发死后的数十年里,湖南新宁,一个小小的山区小县,竟冒出240余个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厅长和地级市长)以上的官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李源发在湘桂黔一带跟清军作战时,正是太平天国洪秀全“拜上帝会”在同一地区传播教义、壮大队伍的关键时期。李源发久拿无果,皇帝频繁追责严督,文武官员朝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遵照谕旨来对付李源发,从而放任了洪秀全队伍的发展壮大。因此,李源发起义客观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力量积蓄起到了掩护的作用。李源发被杀后不到半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爆发。

在镇压李源发起义的过程中,新宁地方团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战中,他们积累了经验,得到朝廷的赏识,尝到了甜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们成了朝廷最信任的一支队伍,乱世里他们骁勇善战,英雄辈出,加官进爵。他们中有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江忠源等等。


刘长佑像 刘坤一像


这其中,李源发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李源发死了,他不会知道身后发生的一切,不知道他的鲜血会铺就许多人的升迁之路,他像一片枯叶,腐朽成灰,消失在泥土中,人们从树下走过,习惯于抬头欣赏树的雄伟,叶的葱茏,谁会去关注树下的泥土呢。成者煌煌,败者昧昧。历史本来就是这么书写的。

只有金紫岭明白世道炎凉,见证沧海桑田。但它高高在上,俯视人间,沉默不语。(2022.9.15)


(本文参考史料:《清代档案史料丛书》)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徐巨明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链接」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新宁   湖南   太平天国   山径   官军   巡抚   广西   朝廷   县城   皇帝   队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