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七年,战报传到了京城,全军覆没,朱棣震怒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蒙古军队从政府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阿鲁台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与明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

同年七月,朱棣派大将邱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击溃了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这位尚书主动交代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邱福十分高兴,干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在那位向导的带领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鞑靼的军营,但是并没有多少士兵,那位向导总会解释说,大部队在前面。

副将李远劝邱福及时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可是邱福不听,他固执地认为前方必然有鞑靼的大本营,只要前行必可取胜。

邱福如同前两日一样出发了,带路的还是那位向导,这一次他没有让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鞑靼军队终于出现了,但与邱福所预期的不一样,这些鞑靼骑兵是主动前来的,而且并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看上去吃饱喝足,睡眠充分,此刻正精神焕发地注视着他们。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乱仗见得多了,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

于是朱棣决定亲自出征,到永乐八年(1410)一月,部队集结完毕,共五十万。

收到消息的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不敢抵抗,便逃跑了。本雅失里打算向西逃到瓦剌部落那里,就这样,本雅失里一路向西狂跑,可还没有赶到瓦剌就撞到了朱棣的大军,不能不说是运气不好,本雅失里万万没有想到,朱棣来得这么快,毫无招架之功。朱棣击败了本雅失里,但办事向来十分周到的他并未忘记阿鲁台,他随即命令大军转向攻击阿鲁台。

此时的阿鲁台情况比本雅失里好不了多少,他跑到兀良哈部落那边,然而兀良哈不肯接纳他,这倒也怪不得兀良哈,被追杀的人一般都是不受欢迎的。阿鲁台只好在茫茫草原和大漠间穿行,躲避着明军。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连喝凉水也会塞牙的,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今呼伦湖)时,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闲逛的阿鲁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阿鲁台二话不说,扭头就逃,并最终以其极强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却已几乎全军覆没。

在获得全胜后,朱棣班师回朝,经过这次打击,鞑靼的势力基本解体,大汗被杀,实力大大削弱。阿鲁台被明朝的军事打击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脚乱,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于永乐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贡,表示愿意顺服于明朝。

朱棣的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此战过后,北方各蒙古部落无不心惊胆战,因为明朝的这次军事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个强大的邻居是不能随意得罪的,说打你就打你,绝对不打折扣。

瓦剌部首领马哈木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统治者。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鲁台已经被明军打成了无业游民,他所占据的东部蒙古也变得极为空虚。马哈木是个见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开始不断蚕食东部蒙古的地盘。几年之间,瓦剌的实力开始急剧膨胀,占领了很多地方,在打垮了鞑靼后,瓦剌的马哈木也动起了统一蒙古,恢复帝国的念头。

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脸,就要动真格的了,但马哈木并不畏惧,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骑兵。

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再是蒙古本部鞑靼,而是瓦剌。事实证明,蒙古不愧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生长在马上,血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复当年之荣光,他们也无愧于最优秀骑兵部队的称号。

马哈木仔细观察了明朝和鞑靼的战争,他敏锐地发现明朝的骑兵并不比鞑靼的强,只是因为明军势头很大,而鞑靼却出现了内部分裂,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击败鞑靼。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朱棣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

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但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演练了全新的阵行,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月初七,朱棣带着大军来到了忽兰忽失温,来到了马哈木为他安排的战场,看完四周的环境,朱棣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气,和他想象的丝毫不差,此处山多险峻,是伏击作战的不二之选。

仔细观察了明军阵行后,马哈木已有了必胜的把握,他随即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三万骑兵自山上一冲而下,以猛虎之势扑向山下的明军,杀声遍野,马匹嘶鸣,震天动地。

在发现瓦剌军队发动进攻后,明军迅速变换了阵行,原先队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间向两翼后退,中军后阵立刻涌出一支部队填补了空位。

这支部队与明军中的骑兵和步兵不同,他们手中拿着的并不是马刀或是长剑,而是火铳,中军主帅柳升一声令下,万枪齐发,冲锋中的瓦剌骑兵万料不到会有这样的突然打击,纷纷受伤倒地,损失惨重。一时间战场上人仰马翻,惨烈无比。

但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冲锋了,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于是剩下的瓦剌骑兵更加拼死向明军冲去,这也是瓦剌骑兵所能作出的最正确的抉择,因为当时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是需要装填火药的,而装填火药需要时间,因而在最初的一轮齐射之后,战场上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之中。

神机营发动齐射之后,并没有出现手忙脚乱装填火药的情形,相反,他们将火铳收好,开始有条不紊地向阵行两翼迅速后撤,明军大队骑兵随即从后军冲出,并分为三部,左路由部将李彬、谭青指挥,右路由部将王通指挥,中军由朱棣亲自统帅。

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

此战明军大胜,斩杀王子数十人,杀伤瓦剌军万余人。

朱棣的第二次亲征依旧大获全胜,此次战役,明军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同年三月,五十五岁的朱棣又一次亲征,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了七月,大军便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阿鲁台没有退敌的办法,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了。

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朱棣准备班师回朝,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所以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于是他又率军出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朱棣的第三次亲征,已经达到了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境地。

一年之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会进攻边界,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你来我就跑,安全第一。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于是朱棣的第四次亲征便是相当于去漠北一日游了一趟,一路上根本没有人敢与之交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于是朱棣下达了班师的命令,第五次亲征跟第四次的情况差不多,但是有一地方不一样了,那就是朱棣再也回不去了。

当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五次亲征漠北皆获全胜,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永乐   班师回朝   明朝   蒙古   鞑靼   京城   边关   全军覆没   战报   骑兵   大军   军队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