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央决定调黄永胜司令入朝,林彪却说:我要换一个人上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的威胁,又考虑到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

对毛泽东的意见,中央领导人都赞成,很快,中共中央就做出决定:以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黄永胜出生于湖北咸宁,这个地方很穷,但是风气很好。不管多穷的家庭,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一些文化,最起码认识自己的名字。早年的黄永胜被当地的革命风潮所带动,他出生时武昌地区就是革命党活动频繁的地区。

而武昌离咸宁很近,黄永胜从小就接受过很多关于革命的思想教育。也听到过很多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故事,他自己亲眼看到了当地的社会动荡变革的过程,他从小就向往革命。

1927年黄永胜从咸宁来到武昌,这个时候上海已经发生了412政变,中国共产党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很多重要人物聚集在武昌,黄永胜到武昌之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第二方面军。

当时只有17岁,由于身体强壮,人也聪明,被安排到总指挥部的警卫团当战士,黄永胜当兵之后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人,他进入警卫团之后受到共产党员的影响,了解了革命的道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黄永胜义无反顾地投身起义,在起义战斗中,黄永胜作战勇敢,受到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视。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黄永胜随部队到了湖南,这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筹划秋收起义,黄永胜又投入到秋收起义中去,在战斗中也受到毛泽东的欣赏。

黄永胜的经历非常特殊,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加过秋收起义在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分量,上了井冈山之后,黄永胜成了林彪的部下。

黄永胜和林彪都是湖北人,是老乡,再加上黄永胜在某些方面与林彪有点相像,林彪看中了黄永胜,有意栽培提拔他从林彪手下黄永胜的职务迅速上升,起初担任连长,后来从营长团长一直升到师长。

遵义会议之后,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改成前敌司令部第一军团,黄永胜也成了林彪手下的团长。

后来第一军团改成第一中队,黄永胜的第3团又成为第一中队第三大的这时他成了一个农村观战的红军将领,红军占领遵义的时候,黄永胜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率领的部队作战机动灵活,勇敢顽强,巧渡乌江、兵临贵阳、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黄永胜的部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1936年,黄永胜只有26岁,已经成了林彪手下的市长,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哈达铺只有8000多人,黄永胜一人就率领1000多人。

在抗日战争中,林彪受伤出国治疗,在这个时候黄永胜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解放战争中,黄永胜更是屡立奇一功,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黄永胜正在广西剿匪,这个地方的土匪非常猖獗,祸害老百姓,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而且广西号称10万大山,土匪作案之后往大山里一藏,就算手下有十万雄兵也不一定能抓得到他们。

黄永胜剿匪方面非常有一套,他拉一派打一派,再拉一派,再打一派。并且深入了解土匪的活动规律,广西省数百年不断的土匪即将结束在黄永胜的手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不可能让黄永胜放下手中的大好形势,到朝鲜去指挥作战。

除此之外,在当时,毛泽东决定让黄永胜带领13兵团入朝作战,毕竟13兵团在黄永胜的指挥下,参加了攻打4平的两次战役,三下江南战役,松辽战役和夏季攻势作战,十三兵团还参加过辽沈战役,四野入关之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总之黄永胜和13兵团在解放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永胜一直在林彪手下工作,他在军事和地方工作中有一套办法能够不断作出成绩,因此黄永胜的职务也连连上升,建国后,黄永胜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后来又成了国防委员会成员。

不过黄永胜的缺点和能力一样大,黄永胜在战场上凶悍,但在战场之外却贪图享乐,曾因享乐误事多次受到处分,如果让他到朝鲜与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的彭德怀搭档,那么必然不会出现好结果。

林彪反对黄永胜去朝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出于黄永胜的作战风格,黄永胜这个人善于打硬仗,同时也敢于冒险。在长期以来的战争中,黄永胜曾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豁出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取得战斗的胜利。

这种作战风格面对和自己实力差不多或者是略强一些的对手自然是好的,然而入朝作战面对的则是军事实力第一的美国军队。黄永胜的作战风格在朝鲜完全无法发挥,只能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志愿军的作战计划。

那么黄永胜不行的话,谁可以担当十三兵团的司令呢?林彪推荐了邓华将军。不过林彪的推荐只是一个参考,是罗荣桓同意之后中央才考虑让邓华入朝作战。

邓华18岁就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在当时他成为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部的一名组织干事,井冈山会师之后,邓华所在的第33团在桂东山区打游击。

邓华作战向来小心谨慎,他面对敌人的进攻从来不退缩,不放弃,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

林彪对邓华也是非常赞赏,解放战争之前,林彪和邓华接触不多,但是在解放战争中,邓华在东北野战军中指挥辽吉纵队像辽西地区挺进,负责破坏北宁铁路,并且阻断敌人的新六军。

这一战过后,这个沉默寡言,小心谨慎的将领算是真正展露头角了。

随后邓华在东北一连拿下5座城市,歼灭敌军三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通令嘉奖。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邓华率第七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包围锦州,对于整个辽沈战役而言,攻克锦州是一个关键。

我军起初的部署是围城打援,用7个纵队阻击锦州南方和北方的增援,用4个纵队直接攻打锦州,邓华当时负责指挥城南的两个纵队。

邓华认为夺取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应该部署6个中队攻打锦州,在敌人援军未到的时候拿下锦州,他把自己的想法作为正式的建议报给林彪,林彪看了之后觉得邓华说的很有道理,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之后,31个小时锦州就被解放军攻破,范汉杰兵团10万人被全部歼灭。除了惊人的指挥能力和对全局的判断,邓华的勇气也非常令人欣赏。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邓华的部队第1个打进敌人核心阵地,捣毁了敌人的指挥部。

1948年11月,邓华率领第七纵队参加平津战役。当时邓华负责攻打塘沽,封锁敌人从海上逃跑的去路。邓华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塘沽地区河沟纵横地势开阔,而且国民党军的军舰在海上军舰的炮火随时可以增援。

如果强攻的话必然损失惨重,打天津同样可以切断北平敌军的逃亡之路,邓华又向指挥部提出夺取天津的建议,这个建议被刘亚楼采纳,毛泽东也认为邓华准备夺取天津的计划是完全正确的。

邓华打仗的风格实在是非常周密而谨慎,他不但可以认真严谨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也会在战斗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最重要的一点是邓华从来不会在战场上违抗命令,更不贪于享乐,经得起诱惑和考验。

作战方面有在精准的判断,也会及时向上级汇报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有利于大规模作战时的协同。

因此1950年7月8日,邓华临危受命成为了第十三兵团的司令员。后来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把13兵团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领导机构,邓华任志愿军第1副司令兼副政委,并且担任志愿军的党委副书记。

在朝鲜邓华多次向彭德怀提出正确的建议,彭德怀对邓华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彭德怀因病回国治疗,之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邓华就代理了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邓华指挥的志愿军一年内在全县对众多目标同时发起反击,实现了毛泽东的积小胜为大胜,让毛泽东非常高兴。在朝鲜邓华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

在文章中指出今后运动战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将来必定是阵地战为主,因此邓华设计了很多坑道战的战术。最终抗美援朝战争的停火协议签署,我们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辽沈   井冈山   武昌   锦州   朝鲜   纵队   志愿军   作战   兵团   司令   战役   中央   林彪   黄永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