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大古都,几乎囊括整部先秦史 你觉得哪家的历史底蕴最深厚?

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山东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大汶口陶文”和邹平县 “龙山陶书”,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此外还发现了最早的城邦 “城子崖龙山古城”,最古老的长城 “齐长城”,中国最早的甲骨文 “桓台县唐山遗址甲骨文”等等。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代,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的两个最大的分封国-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

拒不完全统计,山东目前有古都古城200多个,包括卢国故城遗址、莒国都城遗址、祓国都城遗址、昌国故城遗址、齐国故城遗址、倪国故城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滕国故城遗址、薛国故城遗址、杞国故城遗址、纪国故城遗址、焦国古城遗址、鲁国故城城址、郯国故城遗址、鄫国故城遗址、向国故城遗址等等。

这些古城古都,每一个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沧桑,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脉。以下十大古都,你觉得哪家的历史最深厚?

TOP10:邾国古都——邹城

邾国是子爵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国的先祖是曹安,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直到齐桓公推行霸业时,当时的邾君克积极支持,去各国奔走联络,齐桓公鄄地会盟霸业始成后,为了报答邾国的帮助,即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

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年),邾君夷父颜帮助鲁公子伯御在鲁发动叛乱,篡夺了鲁君之位。前796年,宣王伐鲁,杀了伯御而立鲁孝公,夷父颜被诛。周宣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公元前782年,叔术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受当时邾国五分之一的疆土。 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史学界称“邾分三国”。

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邹城境内),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战国中叶为楚所灭。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古籍载: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迁于峄,至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61至256年间),在此建都350余年。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刘宋、元魏,直至北齐年间迁徙在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

TOP9:滕国古都——滕州

滕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96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小国,今日在山东滕州市境内。国君为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

叔绣及其子孙是周王派来东方监视东夷各国的亲信,滕国当初与鲁、卫、晋、郑地位齐名。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于公元前296年为宋国所灭,共传23世,立国700余年。

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公元1182年金置滕阳州,1184年改为滕州,为“滕州”名字最早的起源。古滕国孕育了墨子,工匠之圣鲁班。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众人熟知的滕王阁。

李白当时在滕王阁题写的“壮观”二字

南昌滕王阁

据史料记载,目前的南昌滕王阁和阆中滕王阁均因滕王李元婴思念故地滕州而建。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县故为滕王,且于滕县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成为永世的经典。

TOP8.莱国古都——龙口

莱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的诸侯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

莱国在商代以前,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向东可以到达现今烟台沿海地区。商末周初,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位于今临淄齐都镇,距离莱国都城较近。姜太公刚到达齐国便遭遇到一个下马威,这就是《史记·齐世家》中记载的“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莱国最初建国的年代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莱国的历史却极为深厚。中国古代将中原一带称中国,而将离中原较远的地方称为东夷、南蛮、西羌、北狄。“东夷”就是对生活在泰山以东这片区域人们的称谓,而“莱夷”则是“东夷”的分支,特指生活在莱国地区的人。关于“夷”,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莱国昔日都城,龙口归城遗址

莱夷来源于神农氏,约在黄帝时代,莱人便在九河流域定居生息繁衍。据王献唐考证:“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

“小麦”一词,《辞海》、《辞源》解释有“小麦名曰莱”。《说文解字》对“莱”字的解释:“周所受瑞麦来髀,一麦二缝,象芒刺之形”。

春秋时期,齐国崛起,东进打败莱国,侵占了莱国位于今平度县西边的领土。莱国被迫迁都黄县,叫做东莱。春秋末期,前567年,东莱被齐国灭亡。

TOP7.曹国古都——菏泽

曹国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定都陶丘,即今天山东荷泽市定陶区,这是公认的西周曹国。但曹国早在商代就已存在,夏朝时也有曹氏部落,据说曹氏部落一度强盛,成为夏朝的死敌,整个夏朝,曹氏部族与夏王室的关系格格不入,到了商部族兴起时,曹氏投靠了商汤。

虽然西周曹国历史不详,但曹国起点很高。周王室把“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和最稠密的人口赐封给曹叔振铎,是具有长远的战略考量的。曹国虽然不是“以屏藩周”的最近篱墙,但和齐国、鲁国一样,是周王室在东方的重要堡垒。

地处天下之中的曹国无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乱世漩涡之中。齐桓公称霸时,曹国投靠了齐国,讨伐救援被赤狄攻打的邢国、受楚国凌弱的徐国,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整个春秋曹国最扬眉吐气的时候。

齐桓公死后,曹国失去了依靠,但曹国并没有认清形势,侥幸击退来犯的宋军后,沾沾自喜。四年后,流亡期间的重耳(晋文公)路经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天生畸形,随不听属下劝阻,趁重耳洗澡时强行察看,重耳受此羞辱,怀恨离曹。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发兵攻打曹国,活捉了曹共公,至此曹国彻底臣服于晋国。春秋末期,曹国和宋国交恶。曹悼公去世后,曹国内乱。曹伯阳继位,好田戈之事,离晋侵宋。

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报复性灭掉。至此,延续六百多年的曹国寿终正寝。曹国灭亡后,成为宋国的陶邑,战国时陶邑被宋国经营成国际大都市,被司马迁赞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令各国垂涎,著名商界奇人陶朱公范蠡就是在这里一战成名,成为天下首富。

TOP6. 郯国古都——郯城

郯国,位于今临沂市郯城县一带。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郯城)建立侯国,称炎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归附于宋国所辖制,并允许享爵位,子爵。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仅有两件青铜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周公东征后,郯国降服于周王朝。因为郯国处于山东与江淮之间,东向大海、南面徐国、北控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为西周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周昭王曾经从郯国出发进攻徐国,卫国国君康伯也长期以郯国为控制东夷的根据地,并且赠送白马给大将召。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败,郯国逐渐沦为鲁国的附庸。前605年,郯国和邻居莒国起了纷争,齐国和鲁国出面劝架,鲁国还教训了一顿莒国。鲁国和郯国关系非常好,鲁还把公主伯姬嫁给了郯君,只是后来又把伯姬休了,送回鲁国。

现代版郯国古城

此时的郯君正是郯子,他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在他治下,郯国淳朴、崇礼重孝的风气达到鼎盛。“鹿乳奉亲”的美名说的就是郯子。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孔子师郯”,据说当时的孔子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听说郯子学识渊博,特意前去学习请教。在曲阜孔庙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孔子师郯”雕塑

但郯国毕竟小国,先期归附齐国、鲁国,春秋末期吴国强大起来,郯国又一度归附吴国,但又被鲁国联合晋国、邾国争了回去。

公元前414年,郯国为越王朱勾所灭,国君郯子鸪被擒。从商朝后期到战国初期,郯国大约存在了700多年。在郯国灭亡之后,郯国后人以郯作为姓氏。

TOP5.纪国古都——寿光

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己”国,是古老的姜姓诸侯国,为炎帝神农氏后裔所建。其祖先源于甘肃天水的成纪,唐虞之前迁入河南,夏朝末年东迁至山东半岛,最早活动于莱州、烟台地区,立国称“纪”。是东夷部族中最强大的方国。到商代,纪国向西发展,活动中心位于今青州、寿光、昌乐交界处,为商的东方属国,西周初年,因是炎帝后裔而再次被周王室封为侯爵。

西周时,纪国国力可与齐鲁相匹敌,纪国经常跟齐国交战作对,一度与齐国结下梁子。西周时,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齐哀公被烹,使齐国和纪国结下了世代之仇,也为后来齐国灭纪埋下了伏笔。

纪国在东周初还很强大,根据《左传》,鲁隐公时,纪国曾攻灭夷国(山东即墨蓝村镇)。公元前699年,因郑国刚即位的郑厉公(郑庄公之子)与宋国不和,于是形成了以鲁、纪、郑和齐、宋、卫、南燕两股势力集团的对峙,并在同年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以齐国失败而告终。齐国元气大伤,且在战后次年齐僖公去世,纪国因此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公元前693年,齐国占领了纪国的郱地(潍坊临朐)、鄑地(潍坊昌邑)、郚地(潍坊安丘)三座重要城池。前691年,纪侯的弟弟纪季镇守纪国的军事重镇酅,面临齐国的军事压境,被迫投降,将酅地(淄博临淄区皇城镇)割让给齐国,自此,纪国实际上已有一半国土落入了齐国囊中。

面对纪季叛降,纪侯并没有怪罪,而是索性将江山全部让给纪季,自己则带领部分族人乘清风而去。今山东沂水纪王崮山顶发现了一座春秋古墓,传说这个叫“纪王崮”的地方就是当年末代纪侯与其族人的最后归隐之地。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国灭亡。

纪国无法避免悲凉的结局,但它为后世创造了不少典故,流传千古,如“呆若木鸡”、“金壶丹书”、“纪昌学射”。其中“金壶丹书”更是借晏子之口道出了纪国灭亡的根本,说得是纪国先祖曾将治国的精要藏于一金壶之中,但纪国后代始终不能察觉,因此也一直得不到开封,锦囊妙计埋没了一世。

TOP4.莒国古都——莒县

莒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是当时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有记载:“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逃亡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春秋时期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

公元前431年,古代希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城邦国家,为了争夺古希腊的统一大权,浴血较量,大开杀戒。而在遥远的东方,古中国的大地上,一场灭国大战也开始上演。发动这场战争的是刚刚继承王位的楚简王,其目的就是要将楚国的版图扩展到东海之滨。

《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但莒离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齐国兼并。《战国策·西周策》记载:“莒亡于齐”。后齐人以莒为“五都”之一。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


莒县,早在5000多年前,莒氏部落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商代为姑幕国,周为莒国,秦置县,汉设城阳国。这里“具有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化起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是华夏东夷文明的中心”。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批古陶器中,发现上面有图像文字刻画的有20余件,其中专家识为“旦”字的图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之最,比甲骨文还早1500余年。考古界、史学界专家认为,山东古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这为辉煌的莒文化确立了准确的历史定位。

TOP3.南燕国都——青州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台。统治范围包括今山东及江苏的一部分,国号为燕,先后定都滑台、广固。

前燕国疆域

南燕疆域

慕容德原是后燕宗室范阳王。397年,当后燕君主慕容宝在参合陂战役为北魏击败后,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398年慕容德在滑台自称燕王。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慕容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州、兖州,入据广固。400年,建立“南燕国”,改年号建平,并将广固城(今青州市尧王山西南约三里)定为国都。

南燕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之一,虽然只延续了12年,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的国都。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410年二月广固失陷,南燕亡。

青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置齐郡。

青州古城作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现存古街巷120多条,大部分街巷的名称已延续了数百甚至上千年。街巷内遍布大量衙署、庙宇等建筑遗存,基本延续了“海岱都会”的繁华。

TOP2.鲁国古都——曲阜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对鲁国故城遗址又进行全面勘查和发掘

鲁国古城遗址

周公摄政期间,他“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周公对于周王室有很大的功劳,所以鲁在诸侯国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孔府

周礼的内容包括礼义、礼仪、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 大方面。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较礼仪更细且繁。

《春秋》一书是鲁国国史,该书“常事不书”,所以鲁人依礼而动的行为有许多不一定见于记载。即使《春秋》经以及他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也往往引起人们的规谏、评论或者指责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鲁国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

TOP1. 齐国古都——临淄

齐国(约前104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后,仍以临淄为都城。春秋时期齐国和吴国在今青岛市东南部海域爆发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开始大力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国丰富的丝绸类资源,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管子》中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皮)、毤服(即皮衣)”。

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也曾提到:“齐东陼巨海,……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99页)。这也说明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海上贸易往来就已经非常便利了。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不仅带了许多童男童女,还有大量的水手和勤杂人员及管理看护人员,包括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等。

临淄齐国故城,被誉为“海内名都”“东方古罗马”。地处临淄区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关村南,西依系水(即泥河),东临淄河,故名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齐国故城排水道口,是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仅见的杰作。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创造了齐文化,齐文化主要继承姬周文化,战国时诸侯相争,使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但齐文化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周文化因子。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育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也在当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投降,齐国覆灭,前后经历共37位君主,约8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山东   古都   国君   青州   国故   东夷   齐国   西周   先秦   公元前   底蕴   遗址   深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