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体系背后私域流量的核心载体剖析和案例分享


前面我们提到过,所有的私域流量都需要载体去承载,否则流量就是不存在的,当然也不能通过内容去体现价值。接下来的这一节,我们来看私域流量的几个核心载体形式,进一步了解不同载体下私域流量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公众号在私域流量中的价值】

公众号成为很多私域流量内容沉淀的首选,即使在如今打开率偏低的状况下,公众号依旧是很多用户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

公众号的内容是吸引用户关注的首要因素。罗辑思维就是通过公众号的内容导入大批流量,从而形成社群私域流量。每天推送的60秒音频内容,让罗振宇这个知识IP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也让他的内容通过公众号得以沉淀。

每个公众号打造的品牌“人设”,因风格不同,从而形成圈层文化。比如,闺蜜般的时尚博主“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犀利又诙谐的时尚点评博主“gogoboi”、专注于欧美明星动态和娱乐八卦的时尚博主“石榴婆报告”;还有借金庸小说中的故事解读时事的“六神磊磊读金庸”、让社会热点极致有趣的“三表龙门阵”和硬派治愈系的“桌子的生活观”等。每个公众号都自成一派、各有风格,与众不同的“人设”更容易被用户记住。

公众号的菜单栏,也会根据账号的风格来设置。如果是畅销书作者,会有新书介绍和购买指引;如果是电商号,会嵌入小商城;如果是线上或者线下知识类产品,会有课程介绍;如果是社群分享,还会有加入社群的引导链接;当然,有些也可能只是简单的“往期文章”和“联系我们”等。这些设置非常符合私域流量生态,毕竟从公众号文章转为个人的私域流量是需要一定路径的。

公众号的流量转化成私域流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沉淀周期一般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它并不会因为一篇10万+的文章而让流量出现爆发式增长。“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创始人黎贝卡,为了更文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坚持两年后,她才从报社辞职出来全职运营。

随着流量不断地涌入,公众号会考虑转化获利的方式。有些通过“内容+广告”转化获利,有些通过“内容+电商”转化获利,有些成为“知识服务商”转化获利等。有些公众号喜欢在小流量池就直接转化,有些公众号喜欢把流量池做大再谈转化,不是不获利,只是获利的时间节点没到而已。

不同的公众号定位不同,针对的群体也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圈层。这个圈层就如社群的入会门槛,社群一般会设置入群门槛,采用阶梯式的收费模式。免费社群和收费社群在资源上有明显的差异,内容的呈现方式也会不同。不同的公众号定位决定了公众号在知识付费时代的服务群体。知识付费,给自媒体从业者带来的是信息扁平化和相对公平的被用户发现的机会。

公众号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流量平台。自媒体从业者在公众号通过微信生态流量池,将自己的内容传播到不同用户的手机端,每个用户用自己最为真实的态度来表达对好内容的支持,支持后的继续关注会逐渐成为公众号沉淀的私域流量。但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关注并不代表每次都会打开,也不代表会去留言、点赞或者打赏,只有长期内容的沉淀,才能建立忠实的私域流量池。

在私域流量时代,公众号内容不断沉淀,用时间为用户的那份关注给出最好的答案。

【微信群背后最为真实的私域流量文化】

2019年,在微信生态里,有一半的生意是在微信群里完成的。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夸张,实际的成交量估计更高。

自媒体运营者既有流量方面的焦虑,也有由本身形成的风口意识带来的关注。在吴晓波提出“2019是私域流量的风口”后,为了获得微信群的红利,自媒体人更积极的建立或扩大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不管承不承认,微信群成了私域流量互动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目前,微信群主要分为社群粉丝群、线上知识付费群、裂变引流群、活动临时嘉宾群、社群团购群、小区业主群等不同的生态形式。

李佳琦的粉丝群有200多个,每个群按400人计算,粉丝接近10万人,这只是众多微信群生态的一个缩影。粉丝之间的互动形式,从早期的论坛发帖式互动发展到如今的社群即时互动;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也不再是一个个管理员的距离。微信群让很多“大神”与用户平等对话,这是在私域流量沉淀期,普通人最为直接的感受。

但是,这并不代表微信群的运营就是随意添加用户,也不代表可以运用外挂和裂变方式去破坏微信群的生态。2019年7月2日,微信半小时内封禁了3000万个微信号。

这代表了微信官方对于微信生态的克制谨慎和对不遵守规则的运营者的态度。

在知识付费领域,目前最为常见的微信群,就是线上课程分享微信群,微信群的便利与直接触达使得知识付费社群成为受欢迎的社群之一。相比传统的流量玩法,微信群的课程形式不仅可以反复收听,还弥补了因为时间冲突而无法到现场学习的遗憾;同时线上微信群的分享形式也打破地域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知识。比如,“得到大学”和“混沌大学”,都在微信群里完成了不同城市的多场知识分享和组织文化建设。社群的生态,因为人而变得更加有温度,用户数量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大量自媒体的大V都是靠微信群这样的私域流量载体建立自有社群,因为大部分的用户都在微信生态里,建微信群可以直接触达用户,建群成本也很低。如果用户在非微信的生态体系里,还需要培养用户习惯,“教育”成本比较高。

2017年以后,知识付费进入蓬勃发展后的沉淀期,在2019年出现的不同微信群的预售、分享和裂变,已经成为大众最愿意接受的微信群的三种宣传形式。教育行业是应用微信群最为广泛的行业,深圳的一个区域教育品牌,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深圳高端小区的线上占有率高达60%,迅速而精准地沉淀了私域流量。

大量的社区团购通过微信群从公域流量转为私域流量。2019年,全国各小区的社区团购也是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每个团购的团长都是在小区有一定人气和资源的人,他们自发建立微信群去推广商品,为小区用户降低购买选择成本。低成本建立用户信任,并能产生有效购买,这样形成的私域流量比较稳定,而且复购率高。

电商巨头之一的京东看到了私域流量的优点,也开始布局社群推广。2020年年初,“京东内购优惠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多人都曾被拉入过这样的微信群。商家通过在微信群里发布优惠券、拼购及满减等,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微信群离开微信生态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所以,基于微信群的私域流量不断被传播,但从未被替代。而因为传播成本低,微信群的模式也逐渐增长疲软。如何突破微信群的困境,是建立者或者说是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有一天流量红利结束,也可以寻找到新的流量方式。

【个人微信号在私域流量里的不可或缺】

如果说私域流量是可以自由控制的流量,那么个人微信号就是可以自由掌控的最佳私域流量池。用个人微信号去承载用户,看起来简单却需要一些方法。

个人微信号运用比较好的是龚文祥,他的30多个微信号全部加满5000人,而且用户都非常精准,以微商为主,他通过微信号获得了大量红利。对于他来说,私域流量就是个人微信号,每天发布的朋友圈内容,都是他对于私域流量最好的诠释。

微信是封闭式的社交平台,基本都是外部平台的流量导入个人微信号,很少能够把个人微信号的流量导到其他平台的。个人微信号内容的最佳呈现窗口就是朋友圈,但朋友圈的内容也需要长期沉淀,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用户。

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经过沉淀后,会让个人微信号形成一个“人设”,只有“人设”和内容匹配,才会引起不同群体的关注,因为内容决定流量的精准度。从最开始的随意添加用户到如今的添加精准用户,4000人的泛流量微信号与600人的精准流量微信号相比,从流量边界的收效上来看,很明显是后者赢了。

朋友圈的“人设”标签也是能够带动内容方向的一个核心因素。类似于知识付费课程,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群体的关注,形成了特定的小组。

“完美日记”通过一个真实的KOC个人微信号打破了之前KOL的引领式语言风格,用一种平等的使用者角色让产品从单纯销售转为体验式销售,一个个幕后隐形的购买者,累积成最为真实的私域流量。

虽然喜茶通过线下产品连接消费者,可是消费者产生二次传播却是通过朋友圈里实现的。朋友圈给了年轻人最舒适的社交空间,年轻人在朋友圈中完成了自我成长和蜕变,朋友圈也见证了他们人生的高低起伏。

从百度搜索的盛行到微信号营销的风靡,看起来只是互联网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其实是行业对于流量的接纳的方式在变化和迁移。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们,在朋友圈里每天记载着他们丰满的人生和内心偶尔拾起的一点点梦想。

很多创业者通过朋友圈达成了交易,交易的根本是客户留存,客户留存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微信号和微信群的互动内容能让用户产生强感知和强认同。个人微信号在转化之前,需要更用心地沉淀内容,这才是对微信生态最大的尊重。不要为了“种草”而“种草”,用户的信任感短暂有效,就长期来说,在不信任场景下“种草”是没有用的。用户复购的问题,本质还是归于所提供的产品能否吸引他们。所以,单次裂变的“羊毛党”是不能产生复购的,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数量而忽略了对真实用户的运营。

如今,个人微信号成为最为常见的私域流量的载体形式,它还会陪伴我们20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无论如何,请记住,每一天朋友圈里出现的那些能够打动用户的内容,至少在这一刻是真实可信的,而精准的私域流量才能形成下单购买。个人微信号,也许在下一个10年里还会是社交渠道里最闪耀的那枚勋章。

案例分析:通过私域流量打造个人品牌的Spenser

个体崛起的时代,公众号、微信群和朋友圈这三个载体对打造私域流量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起步初期,作为内容沉淀主体的公众号更为重要。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公众号一开始就能找准定位。很多自媒体人抓住了内容创业的风口,开通了公众号,然后通过一篇篇文章来试水,找到更能打动用户的方向,再沉淀成自己品牌的“人设”。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Spenser。金融圈职场老司机Spenser,算得上是时代的幸运儿,无意中成就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1、公众号成为个人崛起的见证

2014年4月23日,还在宁波某重点中学任英语老师的Spenser,在自己的公众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发出了第一篇推送《没话说远比没爱情更可怕》。这篇文章还不到500字,文尾连标签都没有写。之后一发不可收拾,Spenser连续发了几篇与爱情相关的文章,阅读量在5000左右。这个时候,大家甚至还不知道Spenser是一位英语老师。

(1)打造品牌“人设”

2014年8月,Spenser辞掉了工作,到香港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Spenser开始写在香港的见闻和思考,写写认识的有趣的人,间或发表去拉萨和其他地方的游记。这一年,推送的29篇文章里,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定位。

直到2015年8月6日的第50篇推文,Spenser在结尾加了一张带头像的图片,下面写着:“我是Spenser,香港学习,留港工作,做金融,办教育,写公众号文章,爱跨界,世俗的文艺青年一枚。”这是Spenser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标签。

然而,改标签最频繁的是2016年。

2月21日:跳出老师圈,混迹香港,主业金融,业余码字。

4月26日:混迹金融创投圈,Linkedin专栏作家,一篇微信拉动百万融资。

11月4日:坐标香港,主业金融,写职场干货,煲有毒鸡汤。

12月6日:金融圈职场老司机,Linkedin专栏作家。

12月16日:最会写职场的金融大叔。

2017年,基本立足职场和金融两个标签。

6月12日:最会写职场的伪文艺大叔。

8月26日:金融圈职场老司机。

8月28日:香港第一媒体,金融职场老司机。

2018年1月18日开始,Spenser的标签加上了一句话:“世界很大,就要不同,这里是80万城市新青年的集结地。”

从2018年3月17日开始至今,一直使用“金融职场老司机、百万青年集结地”这个标签。Spenser用了几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人设”,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相信,现在的标签也不会是永久不变的。

“金融”和“职场”的“人设”,用户圈层大,容易吸引粉丝。除了踩中了风口以外,Spenser的文章受欢迎的原因还有接地气、易读,让用户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近两年的文章,更贴合金融和职场的方向。《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这两篇文章让Spenser一天内涨了四五万粉丝。

(2)公众号流量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公众号开通的前期,高频的推送更容易吸引用户。然而,Spenser在开号的前两年是比较低产的。2014年共推送了29篇文章,2015年共推送了33篇文章。即使这样,Spenser的粉丝依然不会取关,更幸运的是,他的文章还得到“港漂圈”等的推广,让他收获了第一批用户。之后还发表了一篇连冯唐都转发的文章。

高质量的内容,特别是爆款文,能让粉丝在短期内暴涨。Spenser的第一篇爆款文章是在开号16个月后的第51篇《体制内外,甲方乙方》,当时被《经济日报》《人民日报》转发。但是,与大多前期开通公众号的大V一样,Spenser一样没有逃过没有原创保护的坑,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只有3.3万人次。直到2015年11月的第60篇文章,Spenser才开通了原创保护。两年以后,公众号终于迎来第一篇10万+阅读量,那是2016年7月22日发表的第95篇原创文章《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

为了更方便传播,在2016年12月12日,“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正式更名为“Spenser”。

2、利用微信群实现转化

订阅用户还没到1万的时候,Spenser就开始做线下活动,邀请一些大V朋友一起来站台。高质量的线下活动,也为他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有些客户飞到香港,只为了找他买金融产品。

2017年,除了香港的金融理财业务外,Spenser还在深圳开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S工作室”。第一次打造的线上课“如何打造‘自品牌’,让你迅速增值”就卖了10万元。接下来连续开了三期线上写作课,收入超过1000万元。同年9月,与李海峰DISC+社群联手举办的线下活动,一天就爆满。11月,在得到App上线的《怎样写出吸引人的好文章》超过8万的订阅。

2018年,Spenser成立了“S商学院”,从线上走向线下,开办了五期“Spenser个人品牌商业变现私房课”;2019年,推出新书。“S商学院”的八期“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线上训练营,还走出国门,去日本和欧洲游学。

这些都是公众号在私域流量的价值。“野蛮生长”的Spenser曾经说过,写作让他少奋斗了10年。

虽然集结近百万粉丝,Spenser真正发现微信群的红利,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因为他在微信群里和学员有了更多互动,让学员产生了更强的信任感。一直靠公众号和朋友圈推送招生的他,意外地让新推出的“新个体创业营”在社群里卖爆了,转化人数接近一篇10万+阅读量的公众号头条。

事实上,Spenser的线上课程都是在微信群里交付的,这必然增加了用户与他直接对话的机会。直接触达用户,是打开信任最关键的一步。

3、朋友圈成为重要的个人品牌形象

当然,公众号用户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私域流量,就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流量。Spenser的公众号上永远都留着一个微信号让大家可以连接他。

Spenser的朋友圈,让那个在公众号上看起来有点遥远的他变得更亲切,他用朋友圈打造了一个与用户舒适社交的空间。除了分享自己的文章,他还会分享与罗振宇等大V的合照、对投资的一些小思考、游学或课程上的照片,偶尔还会调侃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像邻居的大哥哥一样。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英语老师到现在的金融职场老司机,从月薪3000元到年薪百万元,从自媒体新人到集结百万粉丝的资深自媒体人,Spenser成功地在职场转型并弯道超车。2016年,Spenser正值三十而立,第一本书《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出版,2017年出版了《个体崛起》,2018年出版了《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看似短短的几年时间成绩斐然,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这是长期沉淀的爆发。这三本书,也正是Spenser这几年成长的最好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流量   香港   载体   朋友圈   社群   信号   公众   核心   体系   案例   金融   知识   内容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