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的进位之战

除了亮眼的业务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整体“势”的变化:随着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地,这家银行从里到外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投资者正在重新审视银行股的投资逻辑。


过去多年里,市场常常在对公和零售之间做选择题,“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观点深入人心。但是新冠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稳增长压力,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同样遭遇了扩张步伐放缓、信用风险抬头、盈利空间收窄的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看到那些业务结构更加均衡的商业银行有着更强的抗周期能力,而公私联动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也决定了更强的发展后劲。


其实,放眼全球,不管是市值最高的摩根大通,还是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都是全能银行的典范,凭借整体均衡的业务结构而稳如磐石。


在股份行里,也有一家业务结构均衡、以综合金融为特色的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是它的传统优势,同业业务一直是它的强项,零售业务在近年来的发奋赶超后冲到股份行前列,如今三大板块正以齐头并进的态势,推动该行全速迈向价值创造银行。


这就是中信银行。上半年,中信银行A股、H股分别比年初上涨2.81%、14.58%(复权),总市值比年初上涨6.28%(复权),股价和市值涨幅在可比股份行中位居前列。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信银行首次跻身前20名,综合表现在中资银行中与招行、工行位列前三位,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并在多个细分榜单中表现居前。


最新出炉的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该行继续推动“342强核行动”实施,着力提升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规模稳步增长,业绩持续突破,多项核心指标稳居股份行前列。


除了亮眼的业务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整体“势”的变化:随着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地,这家银行从里到外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中信集团兼中信银行董事长朱鹤新指出,行稳才能致远,没有良好的治理基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没有稳健的风险内控体系就不能创造可持续的回报,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没有基业长青的保障。只有久久为功,才能锻造出“撒手锏”,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三大板块齐头并进


延续了去年年报的靓丽表现,这份中报依然足够抢眼。


上半年,中信银行效益明显提升,净利润325.24亿元,增速12.03%,保持两位数增速;非息收入占比(31.9%)站上30%,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轻型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业务规模平稳增长,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大关。


更重要的是,中信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呈现齐头并进态势,犹如“三驾马车”驱动该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平台优势,中信银行对公业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至6月末,该行对公综合融资规模9.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88亿元,同比增幅7.1%,存量与增量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在打法上,中信银行通过“商行+投行”一体化,完善产品体系,推动轻资本业务转型。上半年,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达3798亿元,规模和数量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实现地方债资金承接规模达1431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深化股权投资顶层设计,投放规模近5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


在客群方面,中信银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对公中小型客户经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基础户和有效户分别较年初增长4296和2556户;主动聚焦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与2000多户专精特新“小巨人”和4000多户上市、拟上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中信银行还重点构建了十大类超300家机构的生态圈,充分挖掘生态圈主体在资金、资产、客户、产品、渠道、牌照等多维度、多视角价值;深耕“大协同”场景,在中信金控的引领下,主动发挥集团协同优势,积极完善中信协同平台,实现集团内金融子公司全覆盖。


从零售来看,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发力,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早已步入增长的快车道。上半年,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新零售战略和体系更加清晰和深化,业务产能充分释放,多项核心指标创历史同期的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规模跨越3.7万亿关口,年增2258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量位居股份行第二;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零售信贷逆势增长,规模超1.5万亿元,排名保持股份行前二。


在财富管理方面,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理财销售2.4万亿元,保有量较年初增长12%;在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中名列全国性银行第二,在中证金牛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排名中位列全国性银行理财机构榜首。


金融市场板块的表现同样强势。上半年,中信银行加强市场研判,较好把握住了市场机会,金融市场板块实现营收1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占全行营业净收入约14.4%,较上年同期提升2.1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市场板块初步完成从业务经营向客户经营的转变,朝着“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方向稳步迈进。上半年,同业核心、高价值、高成长客户数增长36户,达到515户;一体化经营交叉带动同业代销、同业负债、金融债销售、资产托管等业务规模增长1832亿元。


“上半年的经营发展,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正如方合英行长所言,“稳”的根基持续夯实,“好”的势头持续巩固,“进”的动能持续积聚,“新”的气象持续显现,充分体现了全行坚定不移加快高质量发展、勇于赶超同业的意志力、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


资产质量拐点明确


相对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前些年压制中信银行估值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信银行从“控新”“清旧”两端发力,加强风险化解处置,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持续向好,赢得了外界一致认可。


2021年无疑是转折之年。这一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4.6亿,减少60亿;不良贷款率1.39%,同比下行0.25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好,且11年来首次实现量率“双降”。


进入2022年,在疫情持续冲击与稳增长压力之下,中信银行资产质量拐点仍然进一步明确:全行不良贷款减少19.4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量率变动在行业中表现较优,且已实现连续7个季度良率“逐季双降”。


其中,中信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继续下降至1.82%,较年初减少0.23个百分点,已然轻装上阵;零售业务在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资产质量仍保持稳定。


从趋势来看,中信银行逾期贷款自2019年以来持续量率双降,逾期贷款率为2014年以来最好,而不管是正常类迁徙率还是关注类迁徙率,同比均显著下滑,显示新发生问题贷款情况向好。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拨备总额、拨备覆盖率水平显示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该行拨备计提424.2亿元,同比减少29.5亿元;拨备覆盖率上升17.08个百分点至197.15%,为2014年以来最高。


在备受关注的房贷方面,中信银行早在3年前就未雨绸缪,调整对公房地产融资授信敞口和结构,加强统一授信政策和集中度管控,相关风险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中信银行现有房地产对公业务98.4%有抵质押物,货值比约2:1,信用类贷款占比只有1.6%,全部集中在行业头部企业;在区域分布上,房地产贷款在一二线城市余额合计占比超9成;当前房地产行业贷款拨备率为7.23%,为对公贷款平均拨备率2.2倍。


历史包袱的出清,得益于风控体系的升级。从2019年起,中信银行提出打造“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全产品、全机构、全客户、全流程”的统一授信体系,实施了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的“五策合一”,建立了专职审批人、“两个主责任人”等机制。此外,采用“人防”与“技控”相辅相成的手段,通过限额量化管理、审批专家经验和大客户深入摸排,在强化集中度管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随着风险管理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风险成本的持续下降,为中信银行释放业绩势能打下了基础,其盈利天花板将被不断打开,为估值提升创造了充裕的空间。


面对资产质量这道“坎”,中信银行“轻舟已过万重山”。


内部改革焕发活力


除了不断向好的业绩数据,中信银行“势”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去年以来,以优化组织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提升科技组织力为重点,中信银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进一步激活了该行内部的执行力与创新力,构筑起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零售板块,中信银行去年将原零售银行部与数字金融部合并,成立财富管理部,完成了线上线下团队的整合重构。同时,积极推进分行零售组织架构优化,加快分行中台建设,扩大对二级分行零售业务管理赋能半径,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产能。


在对公板块,总行层面成立公司金融板块市场营销委员会,推动对公一体化经营和跨板块协同。以前台化为导向,探索优化公司板块内部架构设置,推动大客户经营上移,总行层面合并公司银行部和战略客户部,实现客户部门与产品部门更好协同。


在金融市场板块,中信银行围绕同业客户一体化深度经营,重塑组织体系。总行端以同业客户营销委员会为统领,增强板块内、板块间在业务推动上的协同;分行端以分行金融同业条线为主,搭建统一销售团队,鼓励具备条件的分行建立同业客户营销微会员,统筹区域内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


此外,在风险管理方面,中信银行强化协作分工,将原授信审批部与授信业务管理部的部分职能合并,成立授信执行部,实现“审—管—检”一体化运营机制,对全行贷投后管理进行了全面重构,有效地激发了组织活力。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信银行组建了一级部门大数据中心,近千人大数据支撑团队,计划用3年时间扩展至2000人,基本形成了以“业务引领、前台赋能、中台沉淀、底座支撑”为特点的数字化新打法,同时升级业数融合模式,畅通业务、数据人员交流学习和融合运营通道,共同开展数字化创新,支持业务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方合英行长看来,新理念、新变革,正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重塑,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经验思维”到“数据思维”,从“传统营销”到“智慧营销”,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一定会在这些战略新兴领域进行角逐,同时也将是一场特色化与差异化经营的大比拼。


在综合融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加速构建的驱动下,在集团协同、金融科技、风控体系建设的强大支撑下,中信银行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赶超进位,朝着重回股份行竞争前列的目标昂首前进。


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已逐渐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中信   商业银行   银行   同业   上半年   板块   资产   规模   客户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