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难言的惆怅,淡淡的悲凉

清晨的雾霭中,我和张莹踏着瑶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在深幽的巷陌里寻寻觅觅,一探瑶里的明清商业街,明清古建筑群。

瑶里,原名“窑里”,古时是烧窑制陶的繁盛之地。

瑶里,曾经是徽州通向饶州的交通要道,曾经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想象中,这里的街道一定宽于对岸的民居,一定有不少的高门大院,一定能看到不少残存的画栋雕梁……站在“徽州大路转弯”这块古旧石碑前,我对后面的探寻充满了期待。

然而很可惜,在“徽州大路转弯”转弯后,行走徽饶古商道上,却是满眼衰败,处处残破不堪。

本以为古徽州大道一定用得上“宽阔”这个词语,但如今只可以用“小巷通幽”的词汇形容。当年的大道实际上是行马的路,如今顶多只能通行一部农人开的小“三脚鸡”,塞进一部“三脚鸡”,两旁的房舍赶紧关闭门户,头也不能伸出窗外,否则会有被剃头的危险,行人更是无路可行,远远就躲避不及。

抬头看古道两旁的民居,努力找寻昔日繁华的踪迹,寻觅明清建筑的印记。但眼前所见却是一群破木栏栅,摇摇欲坠的房舍,哪有高门大户,哪有残存的画栋雕梁!分明是贫民窟一样!我心掠过一丝微微的悲凉。

这家门前一长者探出头来,脸容如他房子的朽木一样的沧桑。他带我看这一片的房子,给我绍明清时留下的痕迹。他指着那家人窗户上的一个图案告诉我,这是官帽,表达祖先期望后代升官发财的良好祈愿。他说,这家的后人后来果真出了一个当官的,然后全家随官移居外地,这家的房子一直掉空没人住。

走到一处,他指着那家有二楼,二楼带有回廊的房子说,那上面刻着回字纹,雕着缠枝花纹的是清朝时候的东西。

然后,他又指着另一家的门头说,这个图案,中间是毛主席像旁边是三面红旗。

我笑了,这是文革的,不是明清的东西。但我注意到,这些房子的木墙上残留着清晰的属于文革时代的革命口号“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

长者带我们步入一房舍,里面漆黑一片,潮湿的地面及发霉的墙告诉你,这里不漏阳光却长年漏雨,漆黑的房子里住着脸如炭色的老人。

老人们告诉我,孙子们都到大城市去读书或工作,儿子们都搬到大路边上的新房子居住,只有他们这些老人不愿离开,固守着残破的家园。

我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民居是三夹底,外层是大路边上一排崭新亮白的新房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下政府建的新房子。最里层是瑶河边上是一派有高墙大院,或土墙小院,既保留住明清建筑特色,又带有民国时期特点的饶有诗意的古民居。而中间夹着的是这一大片望不到头的破木栏栅一样的明清古民居,是一大片啊!曾经的辉煌如今凋败零落至此,历史痕迹旧貌难觅,我心隐隐地痛。

在职时我不遗余力地呼吁,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要保留,要全力挽救!如今走进民间才知触目惊心,才知艰巨!中国需要抢救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有千千万万啊!光靠政府拨款怎顾得来!但放任民间力量,让居住者自行改造危房,结果就如现在广东的城中村一样,违建、乱建,挤逼得水泄不通,只造出一个“脏、乱、差”的环境来。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田园诗意风光荡然无存,这是八十年代到现今的一个惨痛的教训。怎么办呢,能不能像欧洲一样立法,危楼一定要修,但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一定要修旧如旧,原居民有能力就自己修缮,没能力的就将房子卖给有能力的人,让有能力的人来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建造自己心中乌托帮的家园,而那些没有能力的农村原居民,将房子卖掉后,可以搬进政府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房子里去住嘛……

正无限美好地构想着,突然清醒地一笑,我这是怎么啦?我现在是什么身份?我只是个退休大妈呀!我来这干啥啦?我来这是旅游的呀!我怎么忧国忧民起来呢?难道退休大妈还有能力振臂一呼吗?我不禁自嘲地笑起来,继续淌漾在青山绿水的诗情画意中吧。

走出瑶里的巷陌古道,跨过瑶河上的独木桥,回首青峰埂下的古民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终掩不住我心头难言的惆怅,淡淡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徽州   画栋雕梁   大路   木栏   巷陌   房舍   民居   明清   悲凉   惆怅   房子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