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探访嵖岈山人民公社

郭进拴|探访嵖岈山人民公社



2019年盛夏时节,我与参加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的李长顺同学相约来到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参观游览。
嵖岈山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
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而今,尽管已是喧哗不再,然而,透过那些斑驳的"革命化"的红漆标语、不失气派的公社办公大楼,仍可依稀体味出它当年的荣光


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除台湾、西藏未来参观外,全国各个省、市都派人前来学习。 透过青砖墙壁上那些印有“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和苍蝇!”“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等等的红漆标语,再加上院落里展出的东方红拖拉机等物件,还有不失气派的公社办公大楼大礼堂,仍可依稀体味出它当年的荣光。博物馆每年免费开放310天,年均接待各类游客20多万人次,其中高校、中小学校、工会组织、社会团体200多个,免费讲解200多场次,同时还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普及,扩大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覆盖面,使博物馆的服务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扩大了影响,受到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高度肯定,为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富民强市加快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博物馆内已经完成开放式恢复,并可对游人参观展览。

开放观摩区域共分三个部分:1、办公楼展区。主要是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主楼,这座楼房建于1958年10月,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双面楼、青砖墙面、红瓦盖顶、东西长43.1米、南北宽12.7米、上层25间、下层24间,前后东西墙壁及房间内布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绘制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和当时农村生产生活题材的宣传画,所有办公房均保持原有陈设和器具。2、图片文物展示区。利用东西两侧平房、布置六个展厅、其中民俗馆、今日遂平馆、陈列有公社初期的历史资料,文物、图片等1500件。3、实物展示区。包括公社时期的大礼堂、大食堂、招待所、狮象湖大坝,“人民公社万岁”纪念林、千米渡槽、红旗桥、大炼钢铁遗址以及石磨、石臼、水车、水井等生产生活用品3000多件。


据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档案资料显示,在它存在的20多年时间里,真正"风光"的岁月最多两年时间。它曾经红红火火的公共食堂,则在1958年到1961年经历了由生而灭的全过程。

据周留栓介绍,1958年4月,成立"大社"不久,韩楼大队先锋一社就出了一个典型---农忙大食堂。由于要赶劳动进度,这个社就把劳动力集中起来,中午也不让回家,就在地头支锅做饭,社员饭后继续劳动。这种并不新奇的办法,除了加快了劳动进度外,还省去了妇女们的做饭时间,体现出"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气势,因此,这种做法一经"大社"领导得知,便马上在全社迅速推广开来。很快,众多的"农忙大食堂"被集中成一个"大社"食堂,出现了全社老少同吃一锅饭的壮观景象。"那时,家家户户都把锅碗瓢盆交到了公共食堂。到了饭点儿,男女老少都去吃。按量供应,不收钱。吃完抹抹嘴就走,碗筷有人收拾。觉得可得劲。"周留栓笑着说。

当时,有顺口溜描述公共食堂的美好效果:"杏花村,桃花庄,八个老婆夸食堂:桂花菜,丰收汤,八宝米饭喷喷香。娃娃吃了食堂饭,一夜变成托天王;铁匠吃了食堂饭,三间草棚能炼钢;工匠吃了食堂饭,能叫石蛙长翅膀;干部吃了食堂饭,心中升起红太阳;工人吃了食堂饭,发明创造赛诸葛亮;军人吃了食堂饭,狠狠打击美国狼;社员吃了食堂饭,山坡也能产米粮。"


公共食堂刚开办时,顿顿是好饭好菜,隔几天就会改善一次生活。但时间稍长,这种"大锅饭"便暴露了它的弊端。首先是浪费严重,由于众口难调,就餐者觉得饭菜不对胃口,随手倒掉的、剩下大半不吃的现象不断发生。过去,群众各家做饭,做好做坏极少抱怨家庭主妇,吃起公共食堂,大家在一起总爱评价饭菜质量,一顿饭做得失手了,埋怨声便是一大片。加上好饭菜有时分配不均,大家意见更大了。此时,便又传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娃啊娃啊快点长,长大当个司务长。又喝辣,又吃香,吃饱了还能往口袋里装。"

公共食堂上述弊端还是枝节问题,更主要的是"嵖岈山卫星农庄"放了那颗"高产卫星"不久,公共食堂就开始出现了粮食危机。这种危机,绝对是"吹牛也要报税"的典型例证。1958年夏、秋两季粮食征购时,遂平县的实际粮食产量是2400万斤,可在由省委召开的口气强硬的粮食征购会议上,给该县定的征粮任务是9000万斤。因为他们的账面上当年产量是100279万斤,比上年增长31倍,人均产量1565斤。对此,有人担心地问当时的遂平县委书记蔡中田:"把粮食征光了,老百姓吃啥?"蔡很无奈地说:"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

在省、地、县的一层层高压政策下,嵖岈山人终于"完成"交粮任务。可是,因为1958年冬播时大部分劳动力仍在砍树修炉大炼钢铁,错过时令播种的小麦生长不良,又遭遇第二年的春旱灾害,1959年,嵖岈山人的"大锅饭"便越做越差了。满指望熬过了一段日子会好起来,谁知老天一变脸就连着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又加上当初的"老大哥"苏联也和我国关系破裂,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干部群众,渐渐陷入了一场要命的大饥荒中。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间里,全身浮肿乃至饿死人的现象在嵖岈山屡见不鲜。那时,到地里能捡到几粒夏收后的麦子、秋收后的黄豆嚼嚼,对放学后饥肠辘辘的周留栓和小伙伴们来说,就是最美味的"点心"了。但尽管如此,嵖岈山还是有不乏幽默的"民间诗人"在自嘲着,一首顺口溜又流传开来:"食堂好处天天说,端起饭碗打哆嗦。正要张口把饭吃---哎呀,不好!碗中饿鬼要吃我。他吃我来我吃他,这会我怕不得活。"


"唉,现在想想,那段时期真跟演戏一样,一会是正剧、喜剧,一会又是闹剧、悲剧!"周留栓深有感慨地说,"浮夸风真是害人不浅啊!"

1961年底,办了将近4年的公共食堂终于黯然熄火。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尽管没有像大食堂一样被解散,但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耀。随着毛主席及党中央对"大跃进"运动的一定程度的反思,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运动期间的许多作为,社会各界甚至已不愿提及。失去"表现"机会的嵖岈山人在若有所失的心态中,又多少感到有些委屈,他们中的许多人到死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大家的干劲那么大,热情那么高,当初的想法那么美好,到最后竟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反面典型"。建国初期,随着3年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有着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永远应该记住的年份。1957年冬和1958年春,全国农村出现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跃进”。这一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下发了小社并大社的文件。随后全国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5月至6月,整个信阳地区掀起了小社并大社的高潮。

1958年4月,春满嵖岈山。

4月15日。嵖岈山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千民工聚集在这里。奋战一冬,劈山凿石,肩挑手搬,他们已胜利完成了下宋水库的修建任务,正在召开庆祝大会,庆贺水库竣工。地区及县领导亲临会场表示祝贺。


4月19日,中共遂平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召开会议决定把嵖岈山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嵖岈山大社。听说要合并大社,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乡里天天组织大家游行,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为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大社的成立,群众集中消灭了田间杂草和麻雀,准备了很多麻条、木材、银元、铜等着捐献。

4月20日傍晚,太阳刚落山,杨店街就热闹起来了,大家喜气洋洋参加嵖岈山大社成立大会。大会会场搭建在一个大坑里面,1万多名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主席台上吊着3个夜壶灯。会场四周插满了红旗,挂满了标语,一捆捆决心书、申请书在主席台上摞得好高。天快黑时,信阳地区(遂平县当时归信阳管辖)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顿时,口号声、掌声、锣鼓声震天响。

嵖岈山農业大社由陈丙寅任书记,钟青德任社长。大社按照“中央有啥咱有啥”的原则,设置了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管理部门。陈丙寅说:“大社建起来后,要与外边打交道,没有外交部可不行。”于是设立了一个外交部。同时还设立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大社建立后,原来各高级社统一改为生产大队,初级社改为生产小队。大社管辖27个高级农业社,人口4.3万多人。

嵖岈山大社成立后,全国掀起了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工业的高潮。陈丙寅认为嵖岈山大社的名称已不适合大跃进的形势,需要更换名称。但改个什么名好呢?陈丙寅说:“苏联有集体农庄,我们学习苏联老大哥,是不是也搞个集体农庄?”县委副书记赵光表示同意,为反映农庄的先进性,加上“卫星”二字。这样,嵖岈山大社成立后仅三天,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


5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河南省考察,遂平县委副书记娄本耀汇报了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的情况。听完汇报,谭震林说,你们这个农庄比苏联的集体农庄层次要高,与巴黎公社差不多,你们有武装、公安等政权机构,又包揽经济文化,是政社合一的组织,至于名称叫农庄还是公社,我做不了主,还要向毛主席汇报。

娄书记向谭震林汇报后,当即电告卫星集体农庄改名为卫星公社。

5月15日,《红旗》杂志副总编辑李有久来到卫星公社调查研究,建议卫星公社改名为嵖岈山公社。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说,嵖岈山是人民的,应该加上“人民”二字。

就这样,卫星公社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从4月15日至5月15日短短一个月内,在遂平县由大社、农庄、公社到人民公社。在全国“大跃进”声浪的推动下,人民公社在四面八方的催产下,完成孕育过程,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终于诞生。

它一诞生,世人都对它投来了惊奇和神圣的目光。从此“人民公社”一词频频出现在中国各种媒体上。到8月底,短短4个月时间里,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河南就已建立1300多个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入社户数占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热潮迅速推向极致,被称为“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革命”。

1958年4月20日傍晚,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一万多名老乡聚集在杨店街一个干涸的大坑里,喜气洋洋地参加了嵖岈山大社的成立大会。

1958年7月下旬,陈伯达在嵖岈山进行调查研究。在听取当地领导汇报后,就到土山大队进行取消货币的试验,釆取在流通领域实行以物换物,辅之以“货券”的方式。土山大队的市场出现了以鸡蛋换韭菜,用红薯换辣椒,如价不等再找以货券的场景。这时的土山人似乎又回到了原始公社的时代。

在土山进行试点后,陈伯达又在遂平县发行全县流通的货券,并鼓动县领导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协调,社会才能较快地发展。你们现在公社规模太小,应该搞一县一社,搞社会主义建设要有更大的气魄才行!

8月5日,遂平全县成立了一个“卫星人民公社”,县委书记改任政委,县长改为社长。原来各公社一律改为管理区,全社的户数达一万户,相当于古代分封制时代的一个小诸侯,政委社长堪称“万户侯”。

8月7日,在陈伯达的亲自指挥下,制定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总结了青年队集体吃食堂的好处,推广了公共食堂;同时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公社设立了农业、林业、畜牧、工交、粮食、供销、卫生、武装保卫等若干部或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

8月8日,遂平县委发出了全县各食堂实行统一流动餐票的通知,供给制的范围由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扩大到全县。一个顺口溜描绘了“大社”的美好前景,“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使的是洋犁子洋耙,路上的喇叭会说话,苏联有啥咱有啥”。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这份简章在8月上旬就已由《红旗》杂志修订后,转呈毛泽东。8月17日,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章程作为会议材料下发,毛泽东当即做了修改,并批示:“此件请各同志讨论,似可发各省、县参考”。

9月1日,《红旗》杂志第7期发表了简章全文,高度赞扬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若干方面突破了集体所有制的框框”。9月4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1958年9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将嵖岈山公社章程批转全国。随后,全国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一时成为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性文件,引发了国内人民公社化的嵖岈山“模式效应”。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样板。

根据《简章》第五条,社员入社交出了全部自留地、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第十四条规定,实行工资制。10月,遂平全县实行了工资制,但工资仅发放了一个月,由于全县财政不够再发一个月的工资,所以11月份的工资只好停发。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10月份发放的工资人均1.86元。

妇女们都扛着锄头,集体下地干活。

1958年夏的大跃进形势和公社化运动,使毛泽东兴奋不已。他要亲自巡视齐鲁大地,“毛主席走遍全国”,到一些公社去调査一番。

8月4日,毛澤东的专列从北京站出发,疾驰在华北的原野。沿途他视察了庄稼、水库、土高炉、食堂、托儿所等。

8月5日晚,毛泽东来到河南的新乡。6日下午,毛泽东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公社大门前,毛主席仔细看着门口挂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他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同日晚毛泽东到达郑州。

8月7日凌晨,毛主席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的陪同下来到遂平县,想看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然而,专列到达遂平车站时,雨下个不停,从遂平县城到嵖岈山卫星公社有30多公里土路,道路泥泞,汽车无法行驶。毛主席非常遗憾,只好听一下遂平县委、县政府和嵖岈山卫星公社领导的汇报。毛主席在专列上接见了遂平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县长张庆林、县委书记娄本耀和嵖岈山卫星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当谈到嵖岈山公社试行简章时,毛主席聚精会神,边听边问,他说:“这是个好东西,给我!”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7年前法国搞了个巴黎公社,87年后我们办人民公社。不办则已,一办全国都办,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并就行了。”他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遂平县再次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代表。

毛主席视察三省和“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报上发表。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8月底,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议结束后,中央报刊相继发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论。这样,把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很快推向高潮。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1958年9月,公社决定实行社员劳动报酬“逐步推行工资制”,并召集群众开过一次发薪大会(最高工资是每月6元)。图为农民领到到了工资满脸笑容。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诞生不久,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嵖岈山一夜之间声名远播……

1958年夏季,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要在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基础上,十年赶上美国。这“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际上却鼓励了浮夸。于是,一些离谱离奇的“创造”诞生了,这一年因苏联的人造卫星上了天,中国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的影响和支配下,全国各地农村的小麦、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产“卫星”竞相“上天”,从刚开始小心翼翼的两千多斤,到后来信口开河的几万斤十几万斤,一时间,各种“卫星”飞满了中华的天空。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韩楼大队的陈世俊、梁友仁、陈根和曹玉娥4人参与培育的2.9亩小麦试验田播种时,他们在田里横竖各播一次,麦子长出来呈方格状,只能用手拔草。割麦时,公社社长钟青德召开紧急会议说,“咱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国内外影响很大,要放‘高产卫星才有说服力”,并定下基调“亩产至少3000斤”。大伙觉得数目太大,很发愁,陈世俊想了个办法:“除非把10亩地的小麦弄一起。”钟青德表示赞同,并安排4人“告诉群众不能往外说,谁传出去就是败坏咱人民公社的名声”。当夜,10多人趁群众熟睡时收割了附近几块地的麦子。过秤时,总产量达到10238斤6两,平均亩产3821斤。虽然有人疑惑,但“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不相信群众不行。”就这样,刚成立不到3个月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了颗震撼全国的“大卫星”!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惊人消息出现在头版头条位置。

“高产卫星”上天后,公社接到很多祝贺电报,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都快把公社大院挤爆了。全国广大城乡,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西藏外)纷纷派团来参观交流经验。仅7、8、9三个月来参观的外地干群就达30万人之多。韩楼大队最多时一天接待了3万多人,韩楼村的井水喝干了,就组织妇女、小孩到河里挑水供应,大队干部则轮流向参观者讲解高产措施。12月,韩楼大队党支书曹玉娥被请到北京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遂平县豫剧团,以曹玉娥为剧中主要人物,编写了《中国的卫星上了天》,剧中唱道:“嵖岈山,八宝山,小麦亩产三千八百三。中国的卫星上了天,江北变江南。”

由于各地大放“卫星”,粮食亩产达到惊人的程度,粮食多了怎么办?1958年4月,成立“大社”不久,韩楼大队先锋一社就出了一个典型─—农忙大食堂。由于要赶劳动进度,这个社就把劳动力集中起来,中午也不让回家,就在地头支锅做饭,社员饭后继续劳动。于是,嵖岈山卫星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办起了公社食堂。社员家里的鸡鸭猪牛羊,树木都归了公,砸了锅炼钢铁,家家户户不冒烟,都去吃食堂,按量供应,不要钱。公共食堂刚开办时,顿顿是好饭好菜,隔几天就会改善一次生活。当时流行一首歌叫《吃饭不要钱》:“哪里吃饭不要钱?哪里老少笑开颜?走遍天下找不到呀,人民公社哟吃饭就是,那个不要钱,嘿,吃饭不要钱!”人民公社吃食堂从此蔚然成风。据统计,到1958年年底,全国公共食堂达到了345万个,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数亿群众吃起了名副其实的“大锅饭”。但时间稍长,这种“大锅饭”便暴露了它的弊端。首先是浪费严重,由于众口难调,加上好饭菜有时分配不均,大家意见更大了。更主要的是,“嵖岈山卫星农庄”放了那颗“高产卫星”不久,公共食堂就开始出现了粮食危机。

正当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社员唱着“吃饭不要钱”高歌进入共产主义之时,却从莺歌燕舞的海市蜃楼中一下子跌入水肿病、瓜菜代的残酷现实里。

人民公社下设立有武装保卫部。

由于放“卫星”说粮食产量高,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自然多,社员的口粮大部分都被征购了。再加上所有的劳力都去大炼钢铁,秋天地里的红薯很多没有收回来,烂在地里,粮食越发紧缺了。

1958年夏、秋两季粮食征购时,遂平县的实际粮食产量是2400万斤,可在由省委召开的粮食征购会议上,给该县定的征粮任务是9000万斤─—因为他们的账面上当年产量是100279万斤,比上年增长31倍。

在省、地、县的层层高压政策下,嵖岈山人终于“完成”交粮任务。加上1958年的大炼钢铁,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干部群众渐渐陷入了一场要命的大饥荒中。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全身浮肿乃至饿死人的现象在嵖岈山屡见不鲜。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仅4万人,三个月期间就饿死了近4000人,占总人口的10%,有的队竟高达30%。

原遂平县委副书记嵖岈山卫星公社创始人娄本耀回忆:

大约在(1959年)11月中旬,我在医院接到刘班庄群众一封来信,信上写道:娄书记,俺庄已经死了62口人,外出跑到黄河北的有几十口子,剩下的人只有一口气,你快来吧,晚了就见不到俺们的面了。我大吃一惊,摇摇晃晃地出了医院,到县委找到办公室秘书赵文亮和通信员徐文堂,由他俩架着我向刘班庄走去。天下着大雪,路很不好走。我们一口气走到八里杨的场地里,准备靠到麦秸垛上休息一会儿,忽然发现麦秸垛下有个死人。我们也顾不上休息了,就一口气赶到刘班庄,时间是下午五点多钟,天已经灰灰的了。我们走到村西头两间西屋,见当门处坐了一个妇女,臉肿得小盆子一样,吓人,眼睛肿成一条线,看不见人。她说她三天没有吃饭了,饿得很。再一看,她家三个小孩全饿死了,并排放在地上,干干的如柴禾棍。床头还有一个老头,剩下一口气。我又走进堂屋,门开着,全家四口人,床上饿死两个,地下饿死两个,屋里冷冷清清的。我们就去找队长,队长是个女的,出家门时脸红扑扑的,家里两个孩子活蹦乱跳的哩。我到乡造纸厂,找到了魏厂长,想让他弄点粮食给老百姓吃,魏厂长作难地说,厂里也没吃的了,十几个男女工人都饿跑逑了。我打电话找到公社书记魏祖提,让他找几个人。把村南头几间屋子打扫一下,把村上所有浮肿病人都背到那里去治。我把群众的生活安排好,又继续往西走,先是到酒流村,一打听,村里死了九口人。又走到小岗村,一问村里死了十口,又走到一个村,村里死了三口。我们连夜走到关帝庙,见到公社书记别守志。别守志介绍说,苗庄饿死最厉害,十室九空。我们三个人就急忙往苗庄赶,走到苗庄东地碰上公社妇联主任陆桂英。我问她干啥去了。她说去苗庄安排群众生活了。我问她安排的咋样?她说有吃有喝,一天三顿饭,顿顿有菜吃,我说我得去看看。她慌忙劝阻说,时间晚了,别去了。我没听她的,和小赵、小徐一直奔了苗庄。苗庄很静,连声狗叫都没有了,狗都没有力气叫了。月光冷冰冰的,雪仍在不停地下。走着走着碰到一个光屁股小孩,在雪地尿泡。我问他队长家在哪儿住?小家伙说往东走第三个门就是哩。我找到队长家,队长叫苗长富,49岁,说:“我身体不好,没上河工,你看我这腿肿了,儿子前几天也饿死了。”说着呜呜大哭起来。我一问,村上百十人口,已经饿死20多口了;全村200多亩地。全年打五万斤粮食,可今年一下子就征购了十万斤,村里连块红薯都上交顶任务数了。苗队长哭着说:“上级说这叫大购大销,今年购,明年返销给老百姓。可没等返销,老百姓都饿死逑了,这是共产党的政策吗?”

经此大饥荒,大食堂成为“罪魁祸首”,被中央限令全部撤销。大食堂撤销后,开始允许农民有自留地,家禽家畜也开始出现在农民的庭院里,“一大二公”的公社没有了当初的气势。1960年6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共产主义实验便宣告结束,以失败告终。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公社设立了农业、林业、畜牧、粮食、供销、卫生、武装保卫等若干部或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

1983年12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2008年11月撤乡建镇。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2009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确定为“共和国地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遂平县   土山   遂平   大跃进   公社   人民公社   山人   社员   农庄   食堂   粮食   郭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