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有一人因解放战争的贡献,进入54年中共最高军事决策层

55年的开国十大元帅,全部在1954年9月28曰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委十二名委员之列。除了毛泽东、邓小平之外,其余刚好就是55年开国十大元帅。

然而,再往前十年,1955年十大元帅有九人是在1945年8月23日新的十二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之列。

1945年8月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十二人组成。他们的排名顺序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陈毅、聂荣臻、贺龙、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

如果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人名单拿开,其他九位中央军委委员排名依次为,朱德、彭德怀、陈毅、聂荣臻、贺龙、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


看出来没有,九大元帅。仅缺一位,他就是罗荣桓。

与1954年9月的十二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比较,刘少奇、周恩来两人不在此列。他们已不管军队工作。增加了邓小平、罗荣桓两人。

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之后,1945年8月23日新的中央军委委员九人(55年的九大元帅),与1954年的中央军委十二位委员排名顺序比较,他们的排名已有相当大的变化;朱德、彭德怀的排名顺序不变,林彪排名从第八位进入到第三位;刘伯承从第七位进到第四位;陈毅从第四位退到第六位;新进两人为邓小平、罗荣桓。

邓小平排名第七(邓小平是元帅级人选,因管地方工作未授元帅军衔),排在陈毅之后;罗荣桓排名第八(55年十大元帅排名第七),名次超过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人;

从上述名单中可以看出,十大元帅有一必须的条件,就是进入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之列。

就是说,以解放战争四年中的突出功劳和指挥能力者,才可进1954年的新的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之列。

新的1954年中央军委委员,有六人是统领指挥淮海、平津战役各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总前委或常委。这六人是,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淮海战役总前委三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上述六人总前委常委中,只有邓小平、罗荣桓两人在1945年8月没有进入十二名中央军委委员之列。

粟裕仅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中的委员之一,不是三常委。因此,解放战争之后,粟裕就没有资格进入1954年9月新的十二位中央军委委员名单,也就不可能进入十大元帅之列。这是很简单的事。


开国十大元帅中,多为著名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

比如,朱德南昌起义后带领起义部队转战去井冈山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山革命根据地,陈毅也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朱毛陈三领导人之一。彭德怀是平江起义总指挥,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刘伯承是南昌起义参谋团总参谋长,聂荣臻参加南昌起义策划工作,还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

林彪、罗荣桓两人均不是上述起义领导人。南昌起义时林彪担任连长、罗荣桓参加秋收起义在毛泽东“三湾改编”后担任连指导员,与林彪级别大致一致。

另外,粟裕在南昌起义时担任总前委警卫班班长。

这么看,要进入1954年9月十二位中央军委委员,还有两个人选,是通过解放战争的贡献来定的。结果,邓小平、罗荣桓补上了。

为何邓小平、罗荣桓解够补上中央军委委员呢?因为他俩都是解放战争时期,两大战役指挥各两大野战军作战的六人的总前委和总前委常委。

那么,问题来了。具备什么资格才能进入淮海、平津战役六位总前委常委呢?

他们是由毛泽东、中央军委在两大战役前临时决定的吗?

我研究发现,完全不是。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六位两大战役总前委或常委,他们都是在此前的任职,决定了他们总前委和常委的。

因为,他们六人中,五人此前担任中共东北局、华北局、中原局副书记以上职务,一人为中共中原局主管军事的统帅。

我们来看看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的统帅主官的在四大局机构中担任的职务。


首先,看中共东北局;书记,林彪;副书记彭真(1947年5月调中央工作)、副书记: 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上图)

中共华北局(1945年5年成立),刘少奇任第一书记,薄一波任第二书记,聂荣臻任第三书记。

中共西北局,彭德怀第一书记,贺龙第二书记。(两人均为1945年8月、1954年9月的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中共中原局(1948年5月成立),中央决定,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伍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十二位同志为委员。

注意,刘伯承虽不是中原局副书记以上职务,但他在中共中原局十二名委员中,排名第一位,排在邓小平、陈毅之前,主事军事工作。

粟裕仅为委员,排名在第七位。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去中原局工作,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职务。

中央关于上述通电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注意,同日,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选》通电。

其中对中原辖区定义为: “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峡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见《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245页)

注意,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淮海战役,就是发生在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辖区内。这也说明,中原决战,毛泽东早在1948年5月就考虑好了,组建了新的中共中原局,统领这非常大的区域。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电文,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电文说;“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利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31页)


平津战役总前委三人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注意看,此时,罗荣桓排在聂荣臻前面,这与1954年9月新的十二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以及55年十大元帅排名顺序可见,也是罗荣桓排名在聂荣臻之前。说明,罗荣桓很受毛泽东中共中央器重的。


那么,淮海战役刘陈邓总前委三常委与粟、张二位委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的。毛泽东在电文说,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说明不是五人决策,是经常刘陈邓三常委决策。

这里,我说一个区别。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时,毛泽东中央军委就在考虑下一步渡江作战了。

中央军委将渡江作战方针的初步意见提交总前委讨论。此电报机密度极高,只发刘、陈、邓,并责成小平在开会时给粟、谭一阅,阅后焚毁。(见《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256页)。

1948年12月17日,黄维兵团被歼之后两天,中央军委电示:“拟请伯承、陈毅二同志偕来中央一商。”

19日,刘、陈北上,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坡村已是1948年底,刘、陈参加了1949年1月6日至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看出总前委常委和委员的区别了吧。


还有,陈毅为何从1945年中央军委委员排名第三,到1954年中央军委委员排名第六,以及粟裕为何始终进入不了上述两届中央军委委员之列,因篇幅限制,下次另说。

好,今天暂说到此。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原创文章,作者;段八一。注;凡剽窃抄袭本文者,将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陈毅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野战军战史》、《刘伯承传》、《第三野战军战史》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解放战争   南昌起义   平津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   周恩来   中共中央   野战军   中原   解放区   决策层   常委   战役   年中   中共   书记   贡献   委员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