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姿势”撩月,科学家、科普红人解锁“硬核”中秋


古人举杯邀明月,今人踏月携壤归。中秋,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沙龙在上海举行,聊最新发现的月球矿物“嫦娥石”,谈“月球土壤”,摸“月球陨石”,畅想“月球基地”,青年科学家与科普红人带领“寻找‘未来科学家’”活动的高中生们,放飞“好奇心”,用“科学的姿势”打开不一样的“硬核”佳节。

本次科学沙龙活动是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先导活动,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第一教育特别支持,并向全网直播。

现场图片


“天河”探秘,“慧眼”如炬


“我是一直在跟月亮打交道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志平和他所在的团队,自2002年起便承担了嫦娥一号到五号的12台(套)科学与工程载荷的研制任务。“我们的工作也就是为‘嫦娥’‘玉兔’探测器装上光电‘慧眼’”,靠这双“慧眼”,嫦娥不仅可以在月宫“安全着陆”,更可以“看清”月球表面成分。


何志平研究员分享


何志平是“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及“天问一号”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航天重大型号的项目负责人;也正在主持嫦娥七号及小天体探测等任务光谱类载荷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他在分享中介绍,中国探月工程虽起步不早,但20年不到的时间内成果丰硕。人类用探测器探索月球可分为绕、落、巡三大阶段。目前能够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硬着陆”则指直接撞击月球)的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且中国是唯一一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是全球第3个成功采集月球样品的国家。

今年9月9日,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在“嫦娥五号”任务中,上海技物所研制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和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均表现出色。


直击“月球”,握入掌中


活动现场,上海市天文学会理事、陨石收藏家张勃带来了收藏的三块珍贵月球陨石。“这块编号为‘NWA 13582’的形似爱心的陨石,特别契合这句话:月亮代表我的心,是我在撒哈拉牧民手里发现的。”张勃介绍,陨石有数百种分子结构,是太阳系演化的一个活化石,可以从不同来源的陨石里知道行星的演化,包括探索生命起源。

现场展出的三块珍贵陨石


一块从俄罗斯收藏家手中获得的,重2.1克的月球陨石,也很不寻常,石头中夹杂着绿色玻璃。有一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一颗大小与火星差不多的星体与地球相撞,产生了大量熔岩碎片和尘埃,后来形成了月球。在张勃看来,这块月球陨石可能是那次撞击的一个佐证。“正是因为冲击,高温、高压把玻璃冲进其中”。另外一块月球陨石看似不起眼,但其钙长石含量和碎裂结构与阿波罗16号月岩样品相似,可能是从那个区域被撞击出来。

近距离接触月球陨石


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则现场“直播”带展——展示了一张来自“嫦娥五号”捎回的月壤的图片。月壤是研究月球形成演化最重要的实体。为保证月球样品的“原汁原味”,从离开月球开始,它就受到严格的保护。2021年,其中9毫克的珍贵月壤样品,被封装在水晶球中,施韡带队迎接入驻上海天文馆“征程”展区。

畅聊月壤


大开脑洞,追问齐飞


从探月说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18年IUPAC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姜雪峰,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曹克诚,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长聘教授董佳家,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教授王建禄等几位来自化学、物理等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嘉宾,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与在场的同学们畅聊关于月球探索、宇宙探秘和科学研究的各种追问。


圆桌分享


“嫦娥七号着陆点,为什么会选择在月球南极?”、“未来如何在月球驻扎建基地?”、“人类未来探月往什么方向去发展?”、“能否用‘甩’的方式把卫星发射到‘太空’,又能否在‘月球基地’上把‘返回舱’甩回地球?”、“在月球上发现的外来物质,如何推断它是否是月球原生的?”、“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为地球挡下很多次小行星和陨石撞击,如何观测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人类能否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制出全新的基因药物,让人类在月球上的无氧环境中生存?”、“人工智能又会如何赋能空天探索”……月球距离地球只有38万公里,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种种未解之谜仍有待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去解答。

王建禄在分享中说到,在80年前或者100年前,人类登上月球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未来,如果在人工智能能解决人类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人类将有一大部分时间能够“胡思乱想”一些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胡思乱想”就会带来“科学”。未来有一小部分人登上月球,甚至到月球旅游,都有可能实现。只要“敢想”,有些事情就能变成现实

王建禄分享


虚心若愚,求知若饥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好奇心”的驱动。

人类的成长和进化很多时候就是好奇心所驱使”,姜雪峰说,“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宇宙当中各个星球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也是在找寻我们的地球曾经是什么样,我们的地球未来有可能是什么样。”

姜雪峰分享


曹克诚说,“科学最好的贡献,就是让人类知道未知”。曹克诚分享了他导师的故事,导师一生都在研究电子怎么跟原子相互作用,如何成像,如今接近90岁高龄,仍在办公室潜心治学。“他说我玩了一辈子的电子,就想知道电子为什么有质量?质量来源是什么?”在学习更多知识的时候,能问出更深刻的问题来,这才最是重要的。曹克诚强调。

曹克诚分享


谈到好奇,董佳家也深有感触地分享了“核酸检测”技术背后的故事。核酸检测用到的PCR技术由凯利·穆利斯发现,其中用到的酶必须能在高温下工作;然而他的发现却是受到另一位微生物学家汤姆斯·布洛克的启发。布洛克在美国黄石公园度假时,碰巧遇到护林员在讲解“热泉有美丽的颜色是因为蓝细菌的存在”,他立刻对高温下生存的微生物产生了好奇。后来发现,这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一个种群可以在2小时内翻倍。穆利斯则从这一发现中得到启发,获得了PCR技术所需的关键聚合酶,从而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董佳家用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虚心若愚、求知若饥)”勉励同学,人类的已知和未知相比等于“零”,科学发现是无法预测的,只有保持好奇和追问,才能做出好的科学发现


董佳家分享


除了保持好奇心,姜雪峰还勉励青年学子,可以换个视角,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我们站在动物角度,站在外星体角度,站在其他视角,回过头看我们地球,看我们发展,你可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的最后,嘉宾与同学们在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对中国航空航天探索的满满祝福,并投入具有象征意义的“科学T大会”未来邮筒中。



路漫漫,其修远;如明月般亘古不变的却是好奇心驱动下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希望。一位同学在明信片中写到:“以‘月’之光,照亮同行求真的我们,继续勇敢无畏地探索前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科学   陨石   嫦娥   矿物   月球   红人   上海   解锁   科学家   中秋   姿势   地球   人类   未来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