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当下经济:一切被重新定义,一切回到原点

大约也就在去年的时候,当房地产还在被给予厚望,准备来年继续拉动经济的时候,转过年来,形势急转直下。

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整个市场从盛夏掉进了寒冬,一时间,先是开发商资金出现断裂,然后恒大破产。交易市场更是糟糕,从抢购变成无人问津,而这不过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曾经房屋销售、房产中介都是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可是一夜之间,人人避之不及,在里面的人想赶紧出来,出不来的只好眼巴巴等着奇迹发生。

与房产从业人员同样心境的还有教培行业,曾经的高薪吸引了很多教师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心仪职业。

然而,当“双减”政策下来,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训机构不见了,外卖送餐员倒是变多了。

如果想抱头痛哭一场,那么医药公司的人也得算上,每一次的集采谈判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拉锯战,当价格不断刷新下限的时候,也让我们对其曾经的暴利叹为观止。

改变的不仅是前三者,就连大家最羡慕的互联网企业,也在纷纷裁员,996似乎都成为一种奢望,就连华为这样的公司,都喊出了要想办法在寒冬中活下去。

你所认为的高利润行业,你所理解的好公司,你所觉得的铁饭碗,现在正在一个接一个崩塌。

当下的经济有点像上世纪80、90年代,当那一批准备接父母班准备继续在工厂里干一辈子的年轻人最后等来的是下岗通知时,那一刻是懵的,如今的我们也很懵。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多数人还背着房贷,一边用着高成本养育孩子,一边拼命工作但还必须确保自己不生病,不然过重的医疗费用也很可能把自己拖死。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在这种高压下,我们不知道还能撑着跑多久,但疫情来了,逼得我们暂时慢下来。

当脚步慢下来的时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

如果回顾改革开放,我们会发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面十几年发展商品经济,中间十几年发展出口经济,后面十几年发展资产经济。

80年代伊始,当国内的民众第一次接触到国外的各种新鲜玩意时,内心是相当震撼的。

那时在西方国家看来不那么新鲜的冰箱、电视机、彩电到了我们这都是新鲜事物。

那时如果家里能搞到一台放磁带的收音机都可以到处显摆,如果哪家拥有彩电,那绝对是周围邻居羡慕的对象。

那是一个商品超级短缺的年代,所以有了超级需求,所以那时不管你卖什么,是国营工厂的锅碗瓢盆还是香港广东倒回来的衣服磁带都会有销路。

那个年代的发展红利是向商品倾斜的,因此做生意很容易出万元户,钱也很好赚。

与此同时,中国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也在吸引外资开始慢慢流向中国。

从深圳建立特区开始,大量外资就通过香港开始在内地投资建厂,之后逐步扩散到内地。

这时候,国企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因为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方式僵化,无法与国外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竞争。

于是有了90年代初的那次全国性的国企改制,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工人下岗和再就业,这又导致中国内需增长出现中断。

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转入第二个阶段,即出口拉动。

由于把产业资本转移到中国,西方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也有了更多的资金发展新技术。

所以从90年代开始,美国开启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中国这边,劳动力和土地的红利还在继续释放。

这样一来,美国既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中国产品,又可以投入到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去,一时间,中国和美国过得都不错。

在此后,我们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国内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此时,中国不仅成为制造中心,也成为产业资本中心。

大量的外贸收入和海外投资也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年年增加。

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人民币的发行基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汇储备,而进入中国的外汇(主要是美元)必须强制兑换成人民币。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美元发行得越多,中国就必须发行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反过来,如果美元回流,我们也必须缩减人民币规模,否则市场上过量的人民币就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好巧不巧,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挽救华尔街,指挥美联储下场对美元施行无限量化宽松。

而我们这里,也弄了4万亿发展基建,大型工程、基础交通建设也纷纷上马。

但正如前面所说,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扩张,所以整个货币量是超发的。此时就要一个蓄水池把超发的货币稳定住。

选来选去,只有房地产最合适,衣食住行,住房永远是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因此具备全民性,社会参与度高。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基建也让居住环境更加优化、更加便捷,再加上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发展,一些列配套设施让房地产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最后终于迎来黄金年代。

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资产经济时代,手上的资产(特别是房子)越多,就可以坐拥财富增长。

房地产火热的那段时间,真是一房难求,尤其是新房市场,更是摇号要排队,摇上看运气,买到像是中彩票,一时间,刚需的、投机的全都上了。

在市场好的那段日子里,但凡和房子搭上边,几乎都能赚到钱。

但是任何资产价格的上涨都需要靠资金推动,而资金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债务的扩张。

前面我们也说了,中国金融市场货币的扩张源于08年那轮美国的量化宽松。

原本经过十几年的消化,美元是妥妥的要回流了,一旦美元回流,多释放的人民币必然失去根基,而没有新增货币的支撑,房地产也早晚一脚踏空摔下来。

如果不是20年的这场疫情,美元回流还会继续,但是糟糕的防疫政策,让美元重回量化宽松。

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如果美国不尽早结束量化宽松,过高的债务压力早晚要把美国自身压死,不断瓦解的美元信用也迟早将美国打回二流国家。

对于中国而言,情况一样,人民币不可能一直随美元那样宽松下去,不然我们的结局也会如同美元一样。

房地产也不会用于成为蓄水池,当往上涨不动的时候就要向下挤泡沫,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还债,之前透支多少,现在就要还回来。

还债比起赚钱肯定是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当下的日子不好过。

一切回到起点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我们之前发展得太快了。这就和上世纪搞赶英超美、大炼钢铁一样,步子迈得太大,结果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

那么在财富缩水、收入下降的当下如何才能让大多数人过得更好,那就需要重新调整收入分配,让原本暴利的行业回归正常利润,让原本赚快钱的人回归一般收入。

所以我们看到以前觉得好行业的教育、回归医疗,商业化属性开始慢慢减退,开始重回公共属性,以前觉得是铁饭碗的公务员也在开始降薪……以前被扭曲的工作、认知现在又重新被定义。

硬核技术、知识专利开始慢慢走到台前,资金开始更加奖励能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公司。

虽然在这个期间很多暴利行业受损,但对于公众而言,回归其本来面目,让社会公共品费用降低不是坏事。

房地产成交虽然惨淡,但总比日本80年代末的大崩溃,美国的次贷危机要好得多。

虽然当初房地产热炒的时代让全民产生了财富幻觉,但那样的经济环境建立在不断负债的基础上,就像是空中楼阁,如今双脚着地,显得更加踏实。

最后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如果学着美国,把一切都市场化了,把一切都金融化了。当债务临界点来临的时候,当美元撤走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将是一地鸡毛。

经历过出口和投资拉动,未来的主旋律还是要回到内需,无论是降低房地产债务还是生活成本,现在都是在打基础。

还有一点我们要看到,最近不管美元怎么加息,不管是50个点还是75个点,我们的利率都在下行,还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释放。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对人民币的影响已经在逐步减弱,虽然我们感受不到,但已经形成一个长期趋势。

虽然当下的日子有点难,但依旧值得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美国   原点   宽松   债务   中国   定义   人民币   年代   资金   美元   时间   经济   房地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