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错失良机,日产的新能源之路为何如此命途多舛?

燃油车市场得意,新能源车市场失意,是很多日系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写照。

凭借动力总成、整车调校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日系品牌长久的制霸国内汽车市场,在销量和口碑上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口的到来,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自主品牌厚积薄发,日系车躺着赚钱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虽然在燃油车市场,日系车的余威犹在,但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它们却力有不逮,处在市场的边缘。其中,日产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7月,东风日产乘用车销量为86474辆,同比增长7.5%,不仅顶住了传统淡季的压力,还展现出了良好的上升的势头。

需要注意的是,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三个品牌。其中日产的销量为71791辆,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大头,启辰贡献了10009辆的销量,而英菲尼迪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在燃油车市场,日产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统治力,轩逸是轿车市场当之无愧的冠军,逍客也能够在SUV市场有所斩获。

但是到了新能源领域,日产却称得上两眼一抹黑。在产品端,日产旗下只有一款轩逸e-POWER车型在售,即便算上启辰品牌旗下的D60EV和T60EV,也不过只有寥寥三款车型。

在销量上,日产的表现更加惨淡。轩逸e-POWER在7月的销量只有2042辆,加上D60EV的4923辆才勉强好看一点。即便将二者的销量加在一起,在如今动辄破万的新能源市场,也不够看。

相比燃油车市场的风光,日产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困窘可见一斑。

误判

在新能源市场,日产并不是一个“萌新”,相反,它是一个浸淫市场许久的“老炮儿”。

日产是布局新能源领域最早的几家车企之一,早在2010年,它便推出了全球首款真正意义大规模量产的纯电动车——LEAF聆风。

截止到目前,聆风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50万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聆风都是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累计销冠。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席卷全球,日产这个昔日的王者却逐渐跌落神坛。在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日产更是刚刚起步,处于加速追赶阶段。

显然,日产误判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对日产来说,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个细分市场,而不是一个全新的赛道。

于是,当特斯拉这个行业巨兽以碾压之势冲出的时候,日产便将冠军的位置拱手相让。

不仅如此,日产同样忽视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2011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从0.8万辆增长到136.7万辆,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首屈一指。

到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惊人的352.1万辆,同比增长158%。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有权威机构预测,203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接近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占比超过半数。

显然,想要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新能源市场不可忽视,国内新能源市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日产,似乎已经失去了先机。

试探

在新能源市场尝到甜头的日产,也曾屡次想要打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大门,却都以失败告终。

2011年,日产聆风便进入国内市场,但是由于销量比较低迷,这款在全球范围内热销的电动车在国内只是昙花一现。

2016年,日产聆风也曾化身启辰晨风征战国内市场,但是高昂的售价和较短的续航数据,让它再次折戟沉沙。

在这之后,直到2018年年底,日产才发布了轩逸纯电。借着轩逸“家轿王”的名头,按理说轩逸纯电在市场中应该有不错的表现,但现实却与想象中的有很大出入。

彼时,新能源市场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

一方面,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在不断颠覆整个行业对电动汽车的认知。无论是自动驾驶的进步还是智能互联的应用,都让电动车的体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造车平台至关重要的新能源时代,日产纯电轩逸还是一款基于燃油车平台打造的油改电车型,自然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另一方面,轩逸纯电自身羸弱的产品力,也不足以支撑它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立足。

在动辄续航超500km的新能源市场,轩逸纯电的续航里程只有338km,也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毫不意外,轩逸纯电版在2020年便停产了。

聆风没能复刻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成功,日产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试探,也是屡战屡败。

聆风的失败,可以归咎为时机不对。2011年的国内市场,对纯电动车来说相当不友好。政策不明、配套不足等原因,让聆风心有余而力不足。

轩逸纯电的败北,则更多的是日产对市场缺乏敬畏所致。

彼时,不仅新能源补贴政策力度大,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日产却在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度较高的情况下,推出一款油改电车型,大大影响了自己的口碑。

虽然日产没有停止对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试探,但始终没有踏对步点。

跳票

“最重要的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上市”,这是日产汽车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在2020年对日产Ariya提出的期待。

似乎,日产从过往的试探中吸取到了教训,希望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发布这款对整个集团都意义重大的车型。

作为一款紧凑型SUV,Ariya基于CMG-EV专属平台打造,搭载了ProPILOT2.0 自动辅助驾驶,在车身尺寸方面也有不错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化车型还将搭载日产 e-4ORCE 双电机全轮控制技术,可同时为四轮提供瞬时扭矩,能够大大提高驾乘感受。

可以看出,Ariya的确有着不俗的竞争力,日产也对其寄予厚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跟日产开了一个玩笑。

2020年7月,Ariya在日本正式发布,同年9月亮相北京车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该车将会在2021年正式引入中国,由东风日产进行生产。

受疫情以及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Ariya将延期上市。这一等,便等到了2022年的下半年。

从Ariya正式发布到如今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年里,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产后的特斯拉,成为一条不断翻腾的鲶鱼。月销破万已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常态,它们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自主品牌不仅开启了转型之路,更是开始尝试进军高端电动车市场,岚图、极氪等高端电动车品牌开始取得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风日产同为合资企业的德系车、美系车也加快了进军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步伐。

满打满算,Ariya不过跳票了一年,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和日产在新能源市场的遭遇相似,Ariya称得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掣肘

在新能源浪潮中,日系车本就是最不积极的一方,日产并不是孤例,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能源结构上,尽管日本是发电量排名世界前五的国家,但它依然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考虑到日系车一向以经济、省油耐用著称,纯电动车对日本市场的吸引力便大幅降低。

在汽车工业结构上,作为传统汽车产业强国,日本有着非常完善的汽车产业链结构。

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汽车关键部件,日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电动车核心的电机、电池等领域,日系车却并不擅长。如果日系车开启全面电动化的话,对零部件供应商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日系车大象转身困难的尴尬。

对日产汽车来说,它的产业链都是燃油车的产业链,想要向新能源市场转型,就必然要重塑整个产业链结构。

而日产汽车的产业链,是一种比较稳固的垂直封闭型模式结构,在降本增效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长期封闭的内部结构也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日产在新能源浪潮到来时应对不及时。

想要向新能源转型,便需要打破目前的产业链模式,而这又牵扯到太多利益,甚至是供应链企业的存亡,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因此,日产的转型姗姗来迟。

在国内市场,东风日产也无法构建自己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Ariya在国内的跳票。

尽管在Ariya跳票的时间里,日产也在试图从插电混动这条新能源道路上突围,但成效并不好。日产在2021年发布了首款搭载e-POWER的车型——轩逸e-POWER。

诚然,e-POWER电驱技术在行驶质感、静谧性以及内燃机热效率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但在已经开启疯狂内卷、各种专属架构层出不穷的混动市场,e-POWER电驱技术也失去了优势。1-7月,轩逸e-POWER的累计销量为14114辆,月均销量刚过2000辆,表现得相当平庸。

在混动市场,日产也很难突围。

当然,对日产来说,现在还不是悲观的时候。毕竟,电动化转型并非只是推出一两款新能源车,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

日产已经进入到 "NISSAN NEXT" 企业转型计划的新阶段,举企业之力进行新能源转型,它似乎已经准备好了。

只是,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日产还应投来更多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新能源   特斯拉   命途   跳票   错失良机   销量   产业链   电动车   燃油   中国   汽车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