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4种表现,说明已经被惯坏!再不改就来不及了

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成了很多父母的软肋,脾气慢慢被磨平,心肠变得越来越柔软。


一旦遇上孩子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特别容易牵动神经。


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摧毁一个父母到底有多简单?”


有一个回答,感同身受。



晚上睡觉,半夜突然被自己的哭声惊醒,老公问“为什么哭了?”


我一边用手擦着眼泪,一边说:“没什么,就是刚刚梦到孩子走丢了,我到哪里都找不到;


然后就在那里一直哭一直哭,最后就被吓醒了。”


只要孩子一出点事,便能摧毁父母,哪怕在梦中,也能被惊醒。


或许只有为人父母以后,才会懂得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到底有多深。


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疼爱一旦过了头,孩子就会被惯坏。



一个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能够从外在的表现看出来。


当孩子有以下这4个表现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被家长惯出了坏毛病。


家长一定要谨慎对待,防微杜渐。


独立性差,没有自理能力


被宠坏的孩子,自理能力都很差。


有些家长总是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不管大小事务,都为孩子代劳。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凡事有父母操心,白吃、白喝,没有自理能力。


有的孩子,已经长到六七岁了,衣服不会自己穿、鞋带不会系,甚至吃饭还要奶奶哄着喂。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养娃一生,的确如此。


如果以前的爱是为了爱而爱,那么现在的爱,就是为了离开而爱。


正是为了让孩子在离开自己后仍然能好好生活,所以做父母的,如果爱孩子,就要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


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毋须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孩子3岁之后,是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生活中常见的生活行为,如穿脱衣服、自己洗漱、独立进餐等,都可以让孩子独立进行。



从小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给孩子劳动、做家务的机会。


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可以独立自理,那么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候,他都能好好地照顾自己。



喜欢谈条件、索求无度


现在的孩子很擅长察言观色,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察言观色,是一种优秀的洞察能力。


然而,如果父母没有抓住孩子察言观色的教育契机,任由孩子揣摩大人的心思,孩子极有可能陷入不辨是非,事事“谋划”自己的利益境遇。


久而久之,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听从;什么事情对自己不利,就当作没听见。


你想让孩子帮忙做点小事,孩子就会先和你谈条件。


比如我帮你干活,你要给我点零花钱,我打扫卫生,你要让我看电视。



孩子小的时候,能有这样的“交换”条件,父母觉得很有意思;


只要孩子能听话,就非常乐于答应孩子的条件。


久而久之,孩子琢磨出原来“听话”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对自己有好处,在他的意识中就会建立这样的概念“行动=奖励”。


类似这样“得寸进尺”的要求常常让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你满足一个,后面又会有好几个索求等着你。


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选择性满足,对于不恰当的要求坚定拒绝。


不要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或是撒娇卖萌而轻易妥协。



做事没有原则、不守规矩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规矩,有规矩,才知界限,人和人之间,才知分寸。


然而,规矩的养成需从小就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况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随意用筷子敲打饭碗,去别人家玩耍随意翻人家的抽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缺乏规则约束,不懂规矩的表现。


那么,孩子多大可以让他遵守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并非越早越好。


有时候孩子不遵守规矩或者做事磨蹭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进入2岁左右,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临,开始能够区分“你的”、“我的”,明白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行动上也更加随心所欲,不仅能够依靠双手拿到想要的物品;


双腿也更加灵活,开始探索周围的事物,追求独立和自由。


2岁之前,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没有来临,他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具备,建立规矩时间尚早。


倘若孩子3岁了,还有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作为家长一定不能一味的纵容,否则收获的将是一个不被社会接受的熊孩子。



乱发脾气、不懂得感恩


被宠坏的孩子总是会乱发脾气,别人稍微不顺从他,就不分场合的发脾气。


这是被家长惯坏典型的表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


面对恐惧、面对困难、面对危险,行为控制、欲望控制等,其实这都是孩子自控力的问题


自控力一般会涉及到三个组成部分: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


自控力较强的孩子,都懂得克制或用其他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学会认识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孩子增强自控力的基石。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孩子长大后是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否可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取决于6岁前儿童情感敏感期是否可以顺利度过。


0-3岁的孩子,对情绪的认识、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


他们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都是在用直接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6岁的孩子,情绪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和孩子一起认识不同的情绪;


比如生气、悲伤、开心,并给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地把情绪表达出来。


聪明的家长,懂得抓住孩子成长的时机,引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对孩子不能一味的宽容溺爱,如果做错了事情,要给孩子及时指点纠正。


不能因为年龄小,就一味地迁就,舍不得孩子哭。


如果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回报,即便走上社会也会遭遇碰壁,甚至可能无法无天!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惯着孩子不是爱他们,而是害他们。


如果孩子有上面这些表现,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孩子   察言观色   规矩   情绪   家长   父母   独立   事情   条件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