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闪耀白道峪 奇峭突兀“小华山”

白道峪风光 陶浒 绘

  秦岭七十二峪风景各异,太白峪的险,涝峪的俏,团标峪的菩萨真奇妙。若要说起险峻,白道峪当属其一。

  白道峪古称白道谷,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境内。其名源于唐代,当时峪内的山梁上修建有兴庆殿、南熏殿和金花落等寺庙,其间有一千级石阶,蜿蜒至山顶,远远望去恰似一条白道,故称白道峪。

  白道峪内的嘉午台,是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是秦岭崇山峻岭中一组挺拔险峻、奇峭突兀的山峰,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状若莲花。主峰因山险景奇,怪石嶙峋,景观别致,颇具西岳华山的气势,有“小华山”之美称。

  白道峪东西侧各有一位芳邻——大峪、小峪。嘉午台“一山镇三峪”,是三个峪口的天然交会处。这三个峪口都可以通向嘉午台主峰戴顶,白道峪中的道路是难度最小、最适合一般游客的登山道。

  青山濯我目 流水静我耳

  古时,白道峪乃佛教圣地和皇族避暑之所;如今,峪内已经没有多少皇家宫殿的遗迹,但佛寺、道观颇多。我们刚一进入峪口,就看见了一天门、嘉兴禅寺,寺内香火缭绕,有僧人诵经,走出老远亦可听见梵音袅袅。

  白道峪目前尚未开发,不收门票,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峪内是简易的石子路,被洪水反复冲刷,沟壑纵横,车辆无法通行。山路沿河而上,两旁山坡上草木葳蕤,浓荫蔽日,遮住了大半路面,很适宜夏日游玩。

  盛夏时节,天气酷热,溪流在乱石间默默无言,偶有积水成潭,游客便驻足戏水。往前走,道路损毁愈发严重,凹凸不平,难以通行,许多小道只容一人通过。部分路段无路可行,游人或攀缘道旁树木,或以凸起树根为台阶,或踩踏河中石块,跳跃前行,野趣横生。

  太白庙附近的道路上满是碎石沙砾,没有一点泥土,我们发现山路泛着点点金光,非常奇特。同行的游客告诉我们,白道峪的石头硅酸盐含量高,太阳一照金光闪闪,煞是好看。此处绿荫如盖,山风舒爽,草虫鸣叫,溪流潺潺,大家停下来玩水,发现河道中也有很多亮晶晶的石头。我大胆猜想:唐代修建白道峪时,就地取材,石阶大概就是用这种亮闪闪的石头铺就,才会叫作白道峪吧。

  有两位护林员坐在溪边巨石上休息,听见了我们的谈话,其中一位李大叔自豪地说,白道峪的石头路,大太阳一照放金光,走在上面,就像上了金光大道。我们点头称是。他又说这山里的石头很神奇,下雨天一点儿都不滑。他天天上一趟山,不管刮风下雨,走这石头路,脚底下就没打过滑。我们啧啧称奇。

  另一位也随声附和:白道白道,就是金道、银道、通天道!说罢起身,分头巡视山林。

  李大叔头发雪白,身板硬朗,挑着两袋东西,拄着木棍,健步如飞。到了一面巨大的石壁前,他指着残存的山洞、石窟、石墙、木桩说,这里是古时候人们躲避战乱的地方。我记得《咸宁县志》上记载:白道峪有新庵寺。唐时兴建,绵延千年,香火旺盛,清末民初尚有僧侣五六十人。1940年,新庵寺被西北王胡宗南改造成秘密监狱,在里面残酷迫害了许多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现在的白道峪小学就建在庙宇的旧址上,学校内有“革命烈士殉难纪念遗址”石碑。

  李大叔自觉担任了我们的向导,走到一个岔路口,他提醒我们:跟紧前面的人,要走脚印多的地方,千万不敢走到满是树叶的小道上去。前两天,有四个游客就从这儿走丢了,救援队找了一天一夜才找到。

  白道峪的花草树木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老树盘根错节,新枝郁郁葱葱,道旁的杂草灌木有一人多高,把道路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一路几乎都走在绿荫下,一点儿都不晒。我想,正是这漫山的青翠,满目的清凉吸引了诸多游客。当然,在这绿色屏障里行走,峰回路转,稍不留神就不见了队友的踪影。大家约定:每走一段,相互喊话,千万不能掉队、失联。

  这时,我们遇到了几位下山的游客。原来他们昨夜两三点开始登山,想去戴顶上看日出,可惜迟到了一个小时,错过了最佳时机。嘉午台号称“小华山”,是西安周边最容易看到日出和云海的地方之一。每当雨过天晴登顶嘉午台,回望方坪沟,总能看到让人心往神迷的云海。特别是夏秋之际,谷底浮云升腾变幻,有的会从游人身边飘然而过,如同传说中的仙界。很显然,他们今天失望了。李大叔安慰他们说,想看好景致,下回半夜十二点就爬山。

  山路陡峭,大家汗流浃背,体力消耗很大,每走十几分钟便站住喘口气。李大叔掏出电锯,利索地为我锯下一截树枝,说,同行也是缘分。这山路不好走,有个拐棍能省一半气力。还夸我运气好——他今天要给二天门的师兄安装斧头把,修理围墙,正好带着工具。我这才看清楚了,他的棍子一头挑着工具包,一头是几个新鲜的玉米棒和几把挂面。李大叔心慈面善,与之同行,如沐春风。

  我接过后,连忙称谢。李大叔呵呵一笑,露出一口好牙齿,憨厚地说,这山里庙多,修行的师父多,他听不懂经书,但知道学佛就是要让人做善事,做好事。待会儿到了二天门,他的师兄们还会给大家舍水、舍茶。

  山路长不过脚。大家相互鼓励着,不觉走到了二天门通灵观。观前竹影摇曳,搭建有简易凉亭,亭下一方石桌,几个长短不一的木凳。桌上放有两壶清凉的山泉水,一摞纸杯,供人自斟自饮。竹篱门上有对联:深山古庙道德地,烧香拜佛福禄人。门旁植的依然是几杆翠竹,在阳光照耀下,绿得透明发亮。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说道长喜好读书藏书,学养深厚,广结善缘,看来真是深山藏高士呀!

  听闻李大叔到来,一身黑衣和一身白衣的两个道士迎了出来,送上泉水和特制的茶水,并主动为游客清洗自带的水果。

  一时间,过往的游客都围坐在一起,吹着山风,听着蝉鸣,饮着泉水,轻声交谈,好不惬意!

  有人说,白道峪全长三公里多一点,按说也不长,可这山路十八弯,弯弯绕绕不好走,要爬到龙头上去,最少得四五个小时。到了二天门也只走了四分之一,不能久歇,要趁早赶路。

  约莫十来分钟后,我们恋恋不舍地和李大叔告别。李大叔像叮嘱家人一样叮嘱我们:都把水带好,上面没有水。你们翻过十八盘,登完嘉午台,回来时再来喝水。

  非是幡动 亦非风动

  没走多久,迎面而来的崖壁上写了三首诗文,分别是《惜春》《十六字令》《悟空》,义理深奥,大体是劝人惜时、机变、莫生妄念。

  接下来就到了圣泉禅寺。小狗“提提”安然地卧在寺院门口。据说“提提”是一只很特别的二哈,眼睛一白一黑。可是今天它见了人一动不动,我们也不好打扰,便从寺院旁的小路绕道而行。

  前方就是坡度较大的十八盘。这段石阶路虽说年代久远,但大体保存了旧貌,从中隐约可以窥见当年皇家寺院的气派。不过,大半的路面被荒草泥沙掩盖,条石七零八落,犬牙交错,约半米宽,仅容一人通过。个别路段,树木稀疏,石阶近两米宽,依稀可见原貌,只是路基损坏严重,石阶断成几截,参差不齐,走起来非常危险。遇到宽展的路面,大家便招呼着席地而坐,乘凉喝水——只有在此歇口气才不会影响其他人上下山。

  十八盘七扭八歪,宽窄不一,实在很费脚力。我想起了泰山十八盘的顺口溜: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觉得白道峪的“十八盘”也该有个顺口溜:宽十八,窄十八,不宽不窄又十八。

  其实,十八盘的台阶路并不是最难走的——最难走的是拐弯处,既没有石阶,也没有碎石块,完全是沙土路,我们只好踩着前人踏出的脚窝小心翼翼地挪动。有的地方阴暗潮湿,非常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在这种时候,即使再累,也得坚持往上爬,千万不敢停留,更不能左顾右盼,否则很容易滑落山涧。

  “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美丽的嘉午台……”就在我们神情紧张、筋疲力尽时,山顶传来了大喇叭的声音。快要到农家乐了,有盼头了。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不到一个小时就爬到了白道峪和大峪之间的分水梁。

  分水梁上有一座小庙,庙前有一长溜凉棚,棚下的小摊就是传说中的农家乐。老板很热情,招呼大家吃不吃饭没关系,先坐下休息。他们售卖饮料矿泉水、绿豆粉鱼和野菜凉皮。凉皮有宽有细,还有一种少见的燕麦凉皮,好吃有嚼劲。

  这里是登顶嘉午台的必经之地。从白道峪、大峪上山的,从山顶返回的游客都会聚到了一起。大家在此歇息乘凉,补充给养,相互交流登山经验,很是热闹。

  有三个年轻人刚刚从雪瓦山返回。雪瓦山是嘉午台的西峰,也是嘉午台真正的最高峰,海拔1900米。游客大多到龙脊龙头处游玩,很少到雪瓦山。从龙脊到雪瓦山只有密林下的一条小路,一人宽窄,艰险异常,需要拉着身边的铁链才可上行,一般的户外俱乐部都不会安排这条线路。他们再三建议我们只需爬到龙头处即可——雪瓦山虽然风景壮美无比,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去。

  三个年轻人嗜好户外运动,自称爬遍了秦岭七十二峪,但嘉午台的险峻还是出乎他们的意料,无论是奇险还是风光,完全可以与华山相提并论,叫它“小华山”一点都不夸张。另外,分水梁这么热闹也是他们没遇到过的——从来没见过,一座没开发的山居然引来了这么多游客。

  一对年轻夫妇刚从大峪爬上山来,他们气喘吁吁地告诫大家下山一定要从白道峪下山,大峪这边山路太滑太陡,实在不好走。农家乐老板也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玩嘉午台环线穿越之旅,那样很容易迷路,半夜三更在山里打转转,危险太多。

  三个年轻人也承认,他们曾经多次遇险,有一次是从齐腰深的洪水中逃出来的。他们昨天半夜上山,看完日出云海,爬到了雪瓦山,原计划去莲花洞景点,那是陕西合阳籍佛教大师、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剃度出家的地方。现在,他们体力消耗实在太大,只好远眺一下莲花洞。

  说话间,一位中年男子带着父亲和儿子从白道峪这边爬了上来。祖孙三人汗流浃背,一上来就要了三碗红油凉皮,就着自家烙的锅盔馍,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三个小伙子,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西瓜切成月牙块,吃得酣畅淋漓。吃罢西瓜,他们又掏出自热火锅,加入矿泉水,很快火锅里诱人的香味飘散开来,勾出了人们肚里的馋虫,吸引了好几个小朋友。三个小伙子谦让了一番,就着白吉饼自顾自地大吃起来。吃了几口,他们开始直播,最帅的那位当仁不让是主播,对着镜头来了一段脱口秀:走过万水千山,从来都是形只影单,没成想在白道峪,遇到了这么多驴友伙伴!在山顶崖畔,吃个火锅午饭,在凉爽山风中,留下这难忘纪念。

  此刻,整个嘉午台也许是秦岭北麓最惬意最热闹的所在了。

  由于这对夫妻常年在此摆摊,分水梁人气高涨,已经成为嘉午台的地标。许多迷路的人,都是循着喇叭声音找到了分水梁。在他们眼里,这喇叭声就是航海的灯塔,是指路的明灯,是心灵的驿站。

  看着外面火辣辣的太阳,我们真想永远坐在这凉棚下,吹着徐徐山风,赏着峰峦层翠,品着山间甘泉,听着众生言谈。

  非是幡动,亦非风动,是你的心在动。三个小伙子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鼓励我们一定要一鼓作气,爬完最后一小半路程,登上嘉午台,饱览“小华山”的风光,不然终身遗憾。

  古今传此岭 天下势峥嵘

  顶着正午时分的大太阳,向嘉午台进发。

  随着海拔升高,植被变化很大:山上乔木明显变矮,灌木依然葱茏,山间小路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没走动几步,汗水就湿透了衣背。

  烈日暴晒,道路艰险,我们既要注意脚下安全,又要欣赏美景,无暇擦拭汗水。别的暂且不说,仅是建在悬崖高台上的寺庙,从下到上就有文殊茅棚、地藏殿、护国寺、兴庆寺等。其中最险峻的当属兴庆寺。

  兴庆寺建在戴顶的一处高峰上,可以沿着坡度近80度的登云梯上到寺院后门,也可以走搭建在悬崖边的小路,绕到寺门前。登云梯俗称“小梯子”,有二十多米长,开凿在一面巨大的崖壁上,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沟谷,有铁链护边。我们踩着登云梯,扶着铁链,顺利爬到了网红打卡点——南天门,暗自欢喜。

  寺内香火不盛,僧人寥寥,但笃志静修,神情默然。佛门乃清静之地,我们在大殿前屏息敛气,生怕扰了僧人们修行。远在唐贞观元年(627)前,嘉午台就闻名天下。历史上,曾在这里长期居住修炼的有印光、虚云、妙阔、定慧等40多位著名法师高僧。唐宋以来,历代不少达官贵人、名人学士曾到此游玩,并赋诗作画。

  嘉午台所在地引镇俗名引驾回,相传唐太宗在南山狩猎迷路,尉迟敬德在此寻得圣驾,引驾回宫而得名。引镇素有“千年古镇万人集”之美誉,足见其昔日繁华。李商隐《无题》中有“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的诗句。这是白道边的一场美丽邂逅,那端坐在华丽马车内的倩影,勾起了诗人无限遐想。

  站在寺院,俯瞰脚下万丈深渊,心惊肉跳;远望山下,草木层层叠叠。阵阵山风吹过,绿浪滚滚,山路隐藏得无影无踪。我忽然又琢磨起白道峪的名字:盛唐时期,白道峪作为皇家避暑胜地,寺庙一般都是大砖阔瓦,琉璃滴水,其他一应设施都应符合皇家礼制。据考证,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天街”就是如今的朱雀大道,宽度居然有150米,相当于三条高速公路的宽度。那么,作为皇家寺院的配套建筑——十八盘石阶的宽度可想而知。而南天门,古称天门关,是天庭正门的入口。在神话传说中,南天门是人界和仙界的入口处,比如孙悟空上天庭一直走的都是南天门。如果把一天门、二天门、南天门联系起来,这一千级台阶,宛如天梯飘落山间,蜿蜒曲折,逐渐隐没于天际,不就是通往仙界的白道、大道、正道吗?我为自己的发现惊喜不已。

  休息片刻,我们从兴庆寺的前门出来,门口有一块题有“虎口”二字的巨石,其形奇伟壮观:由东看,它像一只猛虎,正欲扑向山林;由西看,它像一只苍鹰,似在白云中腾空而起;由北看,它巍然屹立,直抵云霄,大有龙盘虎踞之势。出了兴庆寺一路绕着奇石走,相传是关公劈开的破山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飞来石立于崖边,摇摇欲坠,让人惴惴不安,紧步通过。

  嘉午台最大的看点还是龙背和龙头。过了回心石就是最危险的“大梯子”朝天梯,这是一个约50米高的陡壁,三面临空,上面凿有92级石阶,两侧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铸造的铁锁链。这是游人上山的唯一通道。游人攀缘着铁锁链前行,两旁全是看不到底的深渊,万不可俯视脚下,否则心惊目眩,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朝天梯与华山的百尺峡、千尺幢相比,毫不逊色。

  过戴顶,出南门,直下数丈,便是龙背。龙背像一座天然的桥梁,架设在龙头和戴顶的兴庆寺之间,下宽上窄,最窄处二三十厘米,真像条龙的脊背。龙背一侧还有一个天然的石平台,叫神仙场,像一扇巨大的翅膀。有胆大的人在那里摆拍,也有人在那里品茶。

  龙背的南边是龙头,需走长空栈道。由于体力不足,心跳加快,我们停下了探访的脚步。

  临别之际,回看戴顶,孤峰耸立,如同仰首问天的哲人;俯瞰秦川,大峪水库宛如天眼,山下村镇星罗棋布,西安市内高楼林立。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不忍离去。

  下到山神庙的观景台,再次回首嘉午台,无论是大的轮廓还是局部小景,都是那么险峻、神奇。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能工巧匠的心血之作,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再次纵观秦岭山脉,绵延起伏,巍峨高大,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犹如巨龙横亘在天际间。

  “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和合南北,泽被天下。贾平凹先生在《秦岭记》中称秦岭为诸神经过的路,是大地之脊,是中国最伟大的山。秦岭北麓的七十二峪犹如王冠上的串串明珠,点缀其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白道峪作为其中之一,以其雄奇险峻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我们展示了大美秦岭神秘的一角,吸引着我们继续攀登、探索!

来源:西安晚报 梁新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华山   南天门   秦岭   白道   险峻   山风   石阶   寺院   大叔   游客   金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