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国安血统和京派风格,就意味着不引援?

昨天,北京主场「ID:bjzhuchang」从李提香和张稀哲这十多年来的成长说起,希望能够告诉北京球迷,现在的国安之所以没有以前的精气神,核心原因就是国安精神的传承已断,大量的青训球员被弃用或者边缘化,让国安已经不再是国安。球迷无法陪伴青训球员成长,也就自然对球队失去了感情灌注。现在的国安,与历史,与北京,与球迷,渐行渐远。

然而,个别网络二极管跳出来,一会儿一个皇家马德里,一会儿一个毕尔巴鄂,一回再来一个拉玛西亚,似乎懂得很多,核心结果就是:国安不能偏向北京人,不能偏向自己的青训,要「包容」。

「包容你M」,我只想回他们这四个字。

职业足球,当然需要人才流动,这一点从来没有否认过。问题是,流动的需要是「人才」,而不是「庸才」、「蠢材」

纵观北京国安最近十来年的历史,国安的阵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青训体系球员或本地球员。第二,引进以后自己再加工培养的球员。第三,引进的成名球员。

而这三类球员里,最后能够留在国安主力阵容中,为国安贡献较多力量的,往往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第一种,例如前十年的徐云龙、邵佳一、张辛昕、王晓龙,后十年的张稀哲、于洋、侯森、姜涛。第二种,例如前十年的杨智,后十年的朴成、李磊。

而第三类球员,国安引进了很多,但最终能够立住脚踢几年主力的,其实就三个人:周挺、张呈栋、池忠国和王刚。


也就是说,国安十年,花钱买了那么多人,就买了四个主力,而且这四个主力还都不是国家队的绝对主力,只是因为国安这个位置缺人,才成为国安的主力的。

无论是中信还是中赫时代,国安花了很多钱,都买了些什么人呢?其实都是一些二流球员和位置重复的球员,甚至到了中赫时代,则是一些不入流球员和位置重叠球员。

比如中信时代引进的宋博轩、陈志钊、张池明,还有李运秋、赵和靖、中赫时代的邹德海、杨帆、曹永竞,就更别提那些根本不入流的比如宁伟辰、郑一鸣之辈了。

排除那些不入流的球员不说,这些二流球员的引进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他们比国安自己的其实并不出色,来到国安以后他们要和国安自己的球员竞争,但往往结果是竞争不过,最后只能是合同烂在手里,或者引发矛盾。结果,对于国安的补强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尤其是最近两年,在李明的引导下,引进的球员即便实力不如国安自己的球员,但也能留下来,而国安自己的球员就都会被挤走。最典型的就是巴顿,他比曹永竞只强不弱,但最后却只能安静地离开。


这样的引援,其实对于国安的实力增长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而且因为大量球员的位置重叠,最后反而出现了人压人的情况,几个人分担一个替补位置,性价比极低。

客观来说,国安这些年来引进的唯一一个在该位置位于国内前三的球员就是于大宝,作为前锋于大宝确实是国内最优秀的球员之一,但在外援当道的情况下,于大宝的特点又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出来,这个引援也没有达到特别高光的效果。


至于张呈栋、池忠国、王刚这种,也都只是来到国安以后,他们才开始表现得比之前更好,而非实力更强的引援。

所以,国安不是不能引援,而是要看引进什么样的球员

例如门将。侯森的存在决定了国安门将的下限就是边缘国门级别,如果你买来的门将也是这个级别,那其实对球队没有明显的补强,顶多就是对阵容有所加厚。

例如邹德海,他转到国安后,三位外教都没有选择他当先发,只能是在侯森受伤的情况下才使用。以邹德海的履历和能力来说,他仅仅是经过国家二队的名单,但还没有进入过国家队参加洲际比赛的大名单,所以他基本上也就是等于小于侯森的水平。这只能说是对门将位置进行了加厚,而不是补强。

真正的补强应该是什么?颜骏凌,或者至少是刘殿座,这种国家队一门、二门的水平才是对国安门将位置的真正补强。把他们引进来,球迷也不会争论侯森是不是该打替补,因为他们的能力明显强于侯森。

同样的道理,国安这些年引进的后卫,杨帆也好,柏杨也好,包括改造的于大宝,都不是补强,他们的能力都并没有超过于洋,充其量也就是在某些方面比于洋有优势,综合来看却未必更强。

真正的补强应该是谁?张琳芃或者蒋光泰,把他们引进来没有国安球迷会不同意让于洋打替补。

中场位置同样的道理,国安这些年在中场的引援也不少,但没有一个超过张稀哲。包括在防守型后腰的位置,若真想补强,直接签下吴曦岂不是好?如果还希望改善一下球队的年龄结构,那中场签入高天意的意义大,还是签下严鼎皓的意义大?

为什么张玉宁在国安能用得上,因为他是于大宝之后国安签约的仅有的一个该位置本土球员中前三的球员,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补强


所以说,国安到底需不需要从其他球队引援,当然需要。问题就是,要引援就要引好的。颜骏凌、张琳芃、蒋光泰、吴曦、武磊,如果国安把这些人引进过来,相信没有人会说个「不」字。而国安最后引进的是邹德海、杨帆、高天意、胡延强。

可能有些人会说,以上这些球员都是各队的非卖品,我们买不动。这可能有道理,但这里面,至少蒋光泰、张琳芃和吴曦在最近两年都完成了转会。当然还有人说,我们没钱,问题是,国安有钱的时候,不买的也是邹德海而不是颜骏凌或者刘殿座吗?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年龄都不小了,国安应该买一些年轻的球员。这也没错。类似张玉宁这样的,同年龄段中的佼佼者。比如严鼎皓,97国青的组织核心,希丁克看好的人,买了吗?没有,国安买的是宁伟辰,也是97国青的,李明看好的人。再比如童磊,97年龄段最好的右后卫,贝尼特斯器重的人,买了吗?没有,国安买的是郑一鸣,李明器重的人。再比如朱辰杰国安没买,买的是柏杨。再比如林良铭,国安没买,租的何朕宇。

年轻球员里,明明有那么多好的,国安都不买,非得买那些来路不明的。意义何在?

实际上,如果保留国安自己青训的这些球员,比如张稀哲、于洋、侯森和巴顿,再保留国安自己培养出来的朴成、李磊这些球员。往上看,能够引进颜骏凌、蒋光泰、吴曦、武磊,国安能拿到冠军不能?往下看,能够引进严鼎皓、童磊、林良铭这些人,国安能新老接替不能?

现在国安的关键问题是,一边在把青训球员赶走,一边引进一帮半吊子,这样的引援,有意义吗?

所以,恪守国安血统和保留国安风格,这个事情与引援与否并不矛盾。国安青训体系和北京足球系统里培养出来的球员,负责的是血统、风格和精神的塑造,引援则是属于锦上添花,针对自身体系里薄弱的环节补强,这种补强包括实力上的补强、阵容上的调整和年龄上的更新换代。

合理的引援不会冲击一个球队的内在精神与风格,保留青训血统也不会阻碍合理的引援。这事情只有在二极管球迷的眼里才冲突

说职业足球是资源配置的产物,这没错。资源配置应该就是:青训最优秀的球员+其他地方优秀的球员=出色战绩。

但现在的国安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现在的国安是,青训的球员全部放弃,引进的全都是其他地方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球员,那么怎么可能有出色战绩呢?不仅出色战绩没有了,过去的球队风格和精神也没有了。

这就是现在的国安。场上这帮人,除了张稀哲和张玉宁之外,还有谁是这个位置国内最好的人物?这帮引进的人,有哪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巴顿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血统   巴顿   京派   不入流   球员   门将   北京   主力   球迷   球队   风格   位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