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儿,排行老二,差点被送人

文:梅子

图源网络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提出过一个“出生顺序效应”,就是说出生在同一家庭的儿童,因出生顺序的不同,造成家庭地位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个性及行为。出生顺序对人格有重要的影响,这个的确有现实事例可供佐证。


比如,我曾私下在身边朋友同事中做过一个小范围调查,发现家有二宝的家庭,父母普遍反映二宝更善于察言观色,更会说甜言蜜语,更能讨父母欢心,也许这是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在起作用。而三个孩子的家庭,排行老二的孩子更容易被忽略。我老家也有俗谚:“大的娇,小的娇,中间夹个受气包”,意思是,老大老三最受宠,掐头去尾,夹在中间的老二最不受待见,最容易被忽视和冷落。


三胎家庭老二被忽视冷落也是影视剧的常见主题,《82年出生的金智英》里,智英因为是老二,在童年里从来没穿过新衣服,只能捡姐姐的穿。上有受重视的姐姐,下有受宠爱的弟弟,啥好事都轮不到她。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也是老二,姐姐脾气暴躁,妈妈忙着给她呵护和教导;弟弟年幼无知,爸爸会带他外出体验生活。而德善呢,她一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只鸡两只腿,姐姐弟弟各一只,轮到她只能吃鸡翅膀。晚上煤气泄漏,爸爸背老大,妈妈拖老三,老二德善被想起来时已经自己爬出来了……


在电视剧的设定里,父母们始终只看得见老大和老三的需求,老二们,就成了传说中“有他们不多,无他们不少”的那一类人。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像一把双刃剑,让老二往往生活在父母爱的夹缝中。一方面,他们为了争夺父母的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引起父母注意和重视,甚至和老大争宠;另一方面,没有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让他们成长得更自由,更容易发展出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在学业和事业上更出色。但同时,长期的被忽视和对父母爱的渴望,老二可能会在性格上倔强又自卑。


台湾作家三毛就是排行老二,她说:排行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的中间层,父母很容易看到上面那层和下面那层,中间层明明最可口,可父母就是注意不到。所以老二时不时要跳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我是女儿,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我是夹心饼干的夹心层。还没被父母尝出甜美可口,小时候就差点被送人。我出生时,计划生育政策正日趋严厉,父母已经生了一个女儿,在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乡村,可以想见我的出生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和沮丧。


听我妈讲,一看又是个女孩,我奶奶脸拉得老长,嫌弃的表情无法隐藏。我爸则和村里一个同样二胎又生了一个女孩的大爷一起长吁短叹,抱怨自己命不好。在外人的撺掇下,甚至商量把我送人。后来,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人家,才作罢。连我的名字都起得敷衍潦草,就是把我姐的名字改了中间的一个字。


那年月日子过得特别穷困艰难,父母忙于生计,总有干不完的活,冬天滴水成冰也要熬夜赶制手工活挣些零花钱。没人照看一个不受欢迎的丫头片子,我从出生的隆冬睡到来年的初夏。我妈说,睡了小半年的我被抱起来走到外面,双眼只会直勾勾的望天,像个小呆瓜。


小时候闲聊时我妈总爱说起令她耿耿于怀的心酸往事,无意中灌输给我一个强烈的信息:我是一个从出生起就不受欢迎的孩子。但比起那些襁褓里就被送人的女孩,被抱到亲戚家寄养东躲西藏的女孩,我还算幸运的。


农村的孩子皮实,不娇气,粗茶淡饭养着,见风长。在外貌上,我继承了我妈的优点,肤白大眼长睫毛,本有些遗憾的父亲也开始转变观念,在能力范围内倾其所有的爱着我。十年后,我弟弟出生,看着欢天喜地的父母,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有欣喜,也有深深的失落感和危机感。


《正面管教》一书中讲到:排行中间的孩子,既没有大宝的“特权”,也没得到小宝享有的“好处”,所以,他们必须要在某些方面与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晚饭后,看报纸的父亲把我和姐姐叫到身边,问我们知不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什么意思。我和姐姐冥思苦想这道有点超纲的难题,突然,我灵光一闪,试探着问“是不是没有苦哪有甜”的意思。父亲兴奋得直拍手,并一把把我抱在怀里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这件小事我印象特别深刻,依然记得父亲当时那异常兴奋的表情。小小的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被父亲表扬心花怒放的滋味。也不知道是天生如此还是为了讨父母欢心,我小时候特别能说会道,比起温柔文静话不多的姐姐,伶牙俐齿的我简直就是话痨一枚。


长大后,我慢慢知道能让父母开心的就是取得好成绩。上学的时候,我永远坐前三排,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作业一笔一画像刻出来的,满纸都是红对勾,期末捧回一沓奖状。上学不用父母催,闹钟一响,就自动从床上弹起。一年到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哪怕生病也要坚持上课。


乖孩子的我知道心疼体谅父母,放学后早早回家,写完作业就赶紧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浑身长满刺的青春期即使看不惯父母的某些做法,也没有对父母撂过狠话,翻过白眼,更不会离家出走,顶多在心中腹诽或者写在日记里默默消化掉那些负面情绪。早恋更是绝对不敢碰的禁忌,所有心思都用于学习,一直保持成绩优异,让父母骄傲,因为父母的欣喜而更欣喜。我刻苦勤奋,并不是我多么爱学习,我那么努力的证明自己,也许只是想告诉父母生女儿也是不错的。


中考时,父母恩威并施,逼我报考了师范院校。在他们心里,还有什么职业比教师跟女孩子更适配,旱涝保收,体面稳定。我大哭了一场后,屈从了。在那所我不喜欢的学校里,那几年我过得很不开心,变得内向敏感,压抑自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我不该在这里。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遵纪守法,过好日子,不让父母担心。


这样一马平川波澜不起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但貌似都是在听从父母安排,讨父母欢心。人生的能量是守恒的,一直乖巧温顺青春期没叛逆的我叛逆期来得晚一点:二十五岁,我执意嫁给父母百般看不上的那小子,越阻拦越上劲,哪怕与全世界为敌。年近而立,我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去考研读研,换了工作单位。一路走来,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苦头,不知道是对父母安排的反抗还是命运的不甘心。


其实,由于我和弟弟年龄相差十岁,我没有像身边很多可怜的二胎女孩,从出生到长大,一直活在父母爱的夹缝中战战兢兢。甚至因为一直名列前茅的成绩,我更受父母宠爱器重。但我知道成长经历带给我的性格烙印:缺乏冒险精神,习惯循规蹈矩;喜欢自我攻击,经常陷入自我否定,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别人,不会拒绝别人;内心极其丰富细腻,像住着一个小剧场,经常独自上演着一幕幕舞台剧,精神内耗严重;总能发现别人细微的情绪变化,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一旦发现别人稍微有一点不对劲,或者没有得到回馈,就会把之前对别人的所有期待都抛下。


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宁静。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时时处处一碗水端平呢?其实,父母也是有自己小心思的普通人,偏爱自己的某个子女是人之常情。


三个孩子的家庭,夹缝中的老二,要么默默长大,敏感孤独;要么自由发展,更加出色。我身边很多排行老二的女孩都是孩子中最出色的。正像我,倔强又自卑,努力读书,成了家里学历最高的人;我敏感细腻,在写作中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出口,发表了很多作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出生被嫌弃又怎样,差点被送人又怎样?我命由我不由天。家里排行老二的女儿,就该做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透明人吗?不,不该。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夹缝   欢心   弟弟   小时候   父亲   姐姐   父母   女儿   孩子   女孩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