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中国近代之门-广州周边寻史2

今天到珠江口上的虎门。

从广州市区乘地铁到南沙,在南沙渡口乘渡轮到达珠江东岸的虎门。虎门是珠江口的要塞,坐落在今天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上。“虎门销烟”是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引子,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便是“虎门销烟”。东莞当地把相关的遗址遗迹,统合为“鸦片战争博物馆”(也叫“林则徐纪念馆”)和“海战博物馆”,两个馆相距约2公里,参观者凭一张通票便可免费分头参观。看了当年林则徐销毁鸦片的一对儿大池子,看了当年清军试图阻止英国远征军进犯珠江的威远炮台;还看了共和国时代所建的虎门销烟纪念碑(碑前立有林则徐坐像)、仔细参观了两座馆内的实物和图片展览…...

从广州市中心到虎门,大约70公里,要过珠江

乘渡轮过珠江:从广州市南沙码头到东莞市虎门码头

在“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前留影,销烟池就在碑侧

虎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大门外,鸦片战争博物馆就在院内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两个方型池子之一:每个池子长宽各25米。博物馆内资料详细介绍: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拦桩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销毁鸦片时,先将池内蓄水,撒盐成浓盐卤水,将鸦片分批投入池内,用卤水溶化。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搅拌,马上引起反应。爆炸开了,使其分解销蚀。最后把这些混合废品残渣用江水冲走。三个星期内,终于将查没的237万斤鸦片销毁殆尽。至此,方知“销烟”并非以前所理解的“烧烟”,非用火烧也。

当年收缴来的外国商行的鸦片,暂放在这座玉虚古庙中。销烟池就在古庙前面

立在虎门销烟池边的记录当年销烟景况的石碑


虎门镇上的“鸦片战争博物馆”

虎门镇上的“海战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门前的雕塑

当年林公以道光皇帝的特派员(钦差大臣)身份来穗禁烟,封锁外商货仓和办事处,令其限时交出烟土,并要求其写出保证书(称作“据结”,承诺以后不再夹带鸦片来华)。最后,挖出了上面这两个大池子,用石灰和盐卤把鸦片溶解后,放水冲入珠江和大海。可以想见,那是一个何等豪气的林则徐呀!

鸦片战争博物馆内:当年林则徐下令封锁外国商馆示意图

始料不及,好战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寻到了借口:为保护大英帝国臣民在华利益,向中国开战!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船坚炮利,远洋舰队1840年6月到达珠江口时约七千人,后来增兵也才到两万人,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征用的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然而,威远等几座炮台却没能抵住。林则徐的老铁、广东海军司令关天陪被英国舰炮炸中献身殉国。炮台失守,清军退入城内,清朝将军奕山向英军乞和,签了城下之盟——《广州和约》,广州门户顿开。不久后,在浙江定海竹山、在天津大沽口等地,中英军队重演了与广州同样的场景。两年后的1842年,在顺着吴淞口进入长江上的英国军舰上,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屈辱的中国近代正式开始,这是后话。

在珠江口虎门要塞上的威远炮台,是守卫广州的主要炮台之一,另外还有靖远、镇远等等名字。如今修整开放的,是威远这处。上图为虎门海战博物馆里展出的林则徐视察过的炮台。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后,林则徐除了严厉禁烟销烟,对海防亦有所准备

威远炮台内侧:每个拱洞内都置一门铁炮,叫“暗炮”。鸦片战争爆发当年,广州海口共有40门

虎门威远炮台上面向珠江一侧的铁炮。海战博物馆内的资料介绍:这类火炮,多是广东铸造的前膛铁炮(照片这门炮为佛山造),从炮筒口装填火药和炮弹,靠铁炮弹的砸击来伤敌。炮体重5000—8000斤,射程在1000米以内。与当时西方国家先进的火炮相比,差距甚大,或者说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背上了黑锅。本来也是,谁让你“穷横”(销烟禁烟)了半天,到动真格的时候又不行了呢?林则徐从没后悔销烟禁烟,但他确实有些“后怕”。当然这是我的揣测,他后怕什么呢?有例为证,那就是他发配新疆的路上给京城挚友写的那封绝密私信。信的内容当时如果让朝廷知道,他会掉脑袋的。很久以后,研究历史的人才发现了这封信,信上透露了他的如下心思:“我林某看到了,英人炸弹从十几里外打来,准确度极高。而我们呢?打完一炮,半天放不出第二炮,炮弹也根本沾不上外国的船边”。林继而说:“就是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大英雄来,也没办法取胜呀!”……以上是我用白话归纳的他的密信的内容。信件的原文引在下面。

林则徐给密友的信件原文(引自台湾历史学家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显然,虎门销烟时那个豪气的林则徐,目睹并亲历了海战的过程和结局后,变成了悲情和忧郁的林则徐。他的“后怕”,正符合他与好友魏源所持的外国人具有“长技”的判断。后来不断有中国人说出“落后就要挨打”这类的警句,并以此作为改变中国现状和命运的动力,那是后话。还是说鸦片战争后遭到贬谪的林则徐,幸好伊犁那遥远的边陲,为他提供了解忧的环境。

说虎门,离不开林公;说林公,就是说近代!

......

看着坐在当年的大铁炮上、站在林公塑像前开心拍照的孩子,我一算: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75年了!林则徐那代见证近代开始的人,已经是这些孩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了!

从参观点出来,已是夕阳西下,我独自坐在珠江与海口交汇处的东岸。国内国际货轮在江上缓缓而行,高高悬在斑驳陆离老炮台斜上方的虎门大桥车流如梭。看着看着,便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换了人间”!


林则徐塑像下的孩童

坐在铁炮上的孩童


虎门珠江口上的威远老炮台,以及从它旁侧跃过的现代化的虎门大桥

起句以记:

虎门衔海江,

豪气转国殇。

虽已清平日,

怀远当久长。

2015.7.21 写于广州俊海酒店

2020.5.24 添补于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虎门   威远   广州   鸦片战争   炮台   珠江   英国   海战   鸦片   中国近代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