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对中国来说意义有多大?

开头

2020年,中国的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成为全球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达到10亿吨的国家。

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估计很多人还没有什么概念。

就这么说吧,中国的京沪高铁建设总用钢量是500万吨,10亿吨能修建200个这样的铁道线路。

在当年,更是直接占据了全球比例的56.5%,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超过一半的粗钢,是咱中国产出来的。

作为钢铁大国,能够生产这么多钢不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回顾中国钢铁发展史,就会发现它背后的意义非常不简单。

中日战争

钢铁产量,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强弱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要追溯到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汉阳钢铁厂。

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比日本最早的八幡钢铁所还早了七年,是中国乃至亚洲首家现代化钢铁企业。

其制造的钢铁质量过硬,流传至今,被西方人视为东方巨人觉醒的标志。

但到了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只有4万吨。

对,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

4万吨钢少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些钢被拿来造军舰的话,都不及日本造一艘“大和”号战列舰的用钢量。

抗战之所以打得异常艰难,与中国大后方钢产量严重不足有很大关系。

战争时期,钢产量是检验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硬标准,比如日本在战时使用高炉炼钢,其八幡制铁所有两座1千吨高炉、广畑制铁所有一座1千吨高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大后方规模较大的大渡口钢铁厂,仅有2座10吨炼钢炉,而云南钢铁厂直到1943年,才有了一座50吨炼铁炉。

同样是在1943年,日本的钢产量更是达到765万吨,1938年到1945年间钢的总产量达5019万吨。

正是有着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工业实力,才让日本拥有了大规模侵华的野心,中日两国钢产量有着千倍之差,可见武器上有多大的差距。

也可想而知,14年的抗日战争,工业化日本VS农业化中国,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新中国钢产量

1949年之前,旧中国总生产760万吨钢,其中600万吨是日本侵占我国期间,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工厂生产的。

建国之初,中国的钢铁产量少得可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钢产量以千万吨计,美国甚至高达7000万吨。

而新中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50年中国钢产量也仅为61万吨。

这点钢产量,平均到每个中国人不够打半把菜刀。怎么能制造出大口径火炮?又拿什么来造装甲车和坦克?

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那一年,美国钢铁产量8785万吨,是中国的142倍。

炸弹的外壳是铸钢,炮弹的外壳是锻钢,炸药更是巨大的联合化工设备的产品,每一座大型化工厂用掉的钢铁数量都相当于当时中国十几年钢产量总和。

因此针对这个难啃的骨头,我们开启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大家所知的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它的基本任务是奠定工业化基础,将发展钢铁工业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力量投入到围绕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共有近700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最终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前苏联援建的武钢、包钢相继投产,钢产量迅速提高。

比如1953年中国钢产量是177.4万吨,同一时期的日本是650.2万吨。

到了1957年第一个五计划完成,中国钢产量是535万吨,相比1949年增长了33倍,同一时期的日本是1257万吨。

虽然这年中国钢产量仍然不到日本的50%,只相当于日本1937年的钢产量水平,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钢产量在1991年首次突破7000万吨关口。

1992年,全国钢产量突破8000万吨;

1993年,全国钢产量达到8956万吨。

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此后钢铁产量仍一路飙升,连续多年占据世界首位,并在2020年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

2021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日本钢铁产量的10倍多。特别是中国的取向硅钢制造技术,如今已经覆盖了世界取向硅钢商业产品的全部系列。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没有这些钢,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就不可能从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就没有13.1万公里的铁路,尤其是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有痛心病,那就是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 - 铁矿石却长期依赖进口。

比如2016年我国粗钢产量 8.08 亿吨,消耗铁矿石约 12 亿吨,其中进口约 10 亿吨,占消耗总量的 85%左右。

其中,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和巴西,二者占比分别为67%和19%。

2019年的时候全球铁矿石的需求量是16.52亿吨,而一个中国就买下了10.69亿吨,占全球需求量的64.9%。

同年澳大利亚全年出口铁矿石530亿澳元,其中,1/3是中国买单;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全年出口煤炭170亿澳元,但其中相当部分被中国买走。

对澳大利亚来说,中国堪称最大的“金主”。但后来因为众所皆知的原因,澳洲的铁矿石价格出现上涨,严重影响到国内每吨钢材的价格。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1889.94亿元,同比下降30.90%,而铁矿石一般占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50%左右。

换句话说,这玩意太容易受制于人。

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使用了一套组合拳进行抵制。

一方面,我们提高从其他国家进口份额,进行更大规模的采购,从而获得更低的价格。没有澳洲,我们还有巴西,非洲和印度,这些地方的铁矿石也是不错的。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市场,他们再想找其他合作伙伴,也找不到如此大的体量。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了“基石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切实改变我国铁资源来源构成,从根本上补足钢铁产业链资源短板,降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

目前,“基石计划”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铁矿资源安全,这是好事!

感悟

一个国家的强大,看经济,但更看工业制造。

打个比喻,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钢铁就是工业的骨骼,水泥就是工业的肉,没有骨头和肉,哪儿有什么现代社会,所以说国家要发展,离不开钢铁。

为了提高更多的钢铁产量,毛主席在1958年前后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口号包含钢产量15年超出英国及50年赶上美国两个目标。

而在15年后的1973年,英国钢产量是2665万吨,中国钢产量是在2522万吨,基本实现了追平,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直接超越。

在口号提出的37年后,中国以9500万吨的数字超出了美国,相比主席的目标还要提早了足足13年的时间。

这说明只要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至于铁矿石被卡脖子的问题,相信未来肯定也会解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中国   产量   高炉   澳大利亚   铁矿石   日本   美国   年中   钢铁   意义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