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社会呈现一种倾向: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虽然人类给生命本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也让结婚生子富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但是从生物最基本的角度讲,生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圣和浪漫,生命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生育的方式将基因传递下去。

也就是说,生命体只是携带基因的躯壳,为保护基因而存在,身体内的基因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这是几十亿年生命演化带来的法则,在地球混沌初开没多久,生命演化仍然停留在有机分子的阶段时,这些有机分子为了让自己长期存在下去,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复制自身,这些有机分子即为现在DNA和基因的雏形。

但是环境的纷繁复杂让这些有机分子存活不了多久,为了尽可能在自己被环境破坏前复制自身延续下去,有机分子开始尝试构筑保护性的外壳并把自己包裹在内。

就这样,细菌,细胞等结构逐渐诞生,单细胞生物成为最早的生命架构,它们可以自己复制基因来延续生命。

有自我复制的,也有利用别人的细胞完成复制的,病毒就是这样的神秘事物。

在细胞中,最重要的有机分子稳坐大营,在细胞核中对外发号施令,让整个细胞为生产和复制自己服务,直到细胞凋亡为止,从这里开始,这些有机分子正式具备了现如今生物学意义上基因和DNA的概念。

但是只凭一个细胞结构来抵御复杂的自然环境,仍然不能支持足够长的时间,单细胞生物寿命大都很短。

于是,为了进一步延长基因可以复制自己的时间(寿命),细胞们开始寻求分工合作并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再后来,细胞们开始分化并专一性的负责其中一种重要功能,和人类社会分工的架构很像,组织,器官,系统开始形成,并最终形成现如今极其复杂的,肉眼可见的生命体。

和早期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相比,咱们这些复杂生命体寿命都很长,少则几天,多则几十乃至几百年,这意味着基因拥有充足的繁衍后代延续自己继续存在的时间。


不过,传统的基因延续自身的方式只是单纯的分裂复制自身。

因为自身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某些脆弱的缺陷,这种缺陷通过单纯的复制自身却很难改变,如果自然环境恶劣的话,基因繁衍不了几代大概率会被大自然复杂的环境消灭,再也没有延续的机会。

于是在生命的演化中,生命体之间开始寻求协作的方式,各自牺牲自己一半的基因,相互之间交融组合成新的基因,这样的基因融合了两个生命体各自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长期生存的能力。

而且,即便只能在每个后代中传递一般的基因,但是如果后代的数量足够多的话,基因的全部片段还是能被后代们传递下去的。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有性生殖,动植物的繁殖行为,包括人类本能的想和异性上床,都属于这个范畴,当然了,我上面提到的内容只是其中一种猜想。


到现在为止,生命体更多的会采取广撒网的做法,尽可能生育足够多的后代,通过数量多的方式取胜,即使大自然淘汰掉了七八成的后代,剩下的数量繁衍生息后,仍然足以延续自己的基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另外,这个阶段的生命体只是将后代生下来,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不负责养,这一点在很多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

但是后来,不断出现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让自然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即便生育再多的后代也活不了多久。

劫后余生的物种们,为了增加后代的存活率,避免基因在恶劣环境中无法延续导致灭绝,生命体开始转变策略,孵化受精卵和幼体更长的时间,并在后代出生后陪伴和养育后代一段时间,直到后代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意味着胎生,哺乳等方式的出现,伟大的父母形象也正式出现在了这个蓝色星球。

……


为了将基因延续下去,生命体会想办法为基因延续提供最好的条件。

特别是生理或者社会因素导致生命体繁衍的后代数量有限时,这种“优生优育”的策略会被进一步强化(比如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计划生育政策等)

在寻找异性繁衍后代时,雌雄双方会尽可能寻找强壮优秀的个体,以求寻找最合适的配对基因并把这个基因延续下去,求偶时要尽可能展示各自的优点。

鸟类和蜥蜴会跳舞,哺乳动物为此找配偶而打架,人类也要展示自己物质或者颜值上的优势,求婚时相当仔细地布置一番。

同时,为了让后代生存下去,生命体愿意牺牲自己满足繁衍过程,并给后代腾出生存空间。

很多物种都会遵循速生速死的策略,繁殖后生命即失去存在的意义迅速死亡,避免环境拥挤影响后代生存。

包括很多昆虫在繁殖时为了获取营养,雌性会吃掉雄性个体,而雄性仍然风雨无阻寻求繁衍生息。

人类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博一个美好的前程,也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辛苦赚钱的做法。


至于其他的意义,其实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体,为了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所额外赋予的,甚至可能是资本世界为了获取财富精心设计的(比如钻石戒指等奢侈品)

我们把视角转回人类文明,实际上上述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同样符合。

最主线的剧情是,人类也在想尽办法在自然环境的威胁下,想方设法给繁衍后代提供最好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条件,除了物质方面的因素,还有社会制度和家庭结构。


早期石器时代的社会是部落制和母系社会,因为在这个阶段,人类文明对抗自然界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无法在自然界稳定生存,狩猎过程,动物袭击和意外事故的伤亡也很大。

这种情况下,人类结成了母亲为核心的氏族部落群体,女性全力繁衍和养育后代,为部落的维系提供足够的人力,男性全力狩猎,维持部落生存和女性繁衍后代的需要。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部落不能生养足够的后代投入到部落维系中,部落就会消亡,这种情况下,生育成为了部落维系最主要的任务,母亲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但是当人类逐渐掌握农耕和驯养技巧,工具进化也让人类生存威胁大大下降时,社会和家庭架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类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无需再向从前那样把全力放在生育上,母系社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农耕时代无论是农具的使用还是冲突打仗,男性因为身强力壮的缘故,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力。

这时,传统的部落制不再被男性和女性所认同,私有制和家庭正式出现。

传统部落制度人员混杂,男人并不晓得哪个正在养育的孩子是自己的,自私的基因让男性希望确定培养拥有自己基因的后代。

进而,男性希望独享一个女性的全部,这样就能确定后代是自己的并加以抚养,狮子等动物也是类似的做法。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当一个现代人通过亲子鉴定发现不是自己孩子时,他多半不愿意继续抚养这个后代。


不过女性的博弈也不是吃素的,如果一夫多妻制存在,男性的时间精力有限,必然有一些女性缺少男性照顾。

出于生育和延续基因的需要,女性同样希望独享一个男人的全部,让男性只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倾注全部心血,缺少男性照顾的女性会成为可能损害他人的不稳定因素。

至于具体的例子其实也很常见,后宫剧里失宠的妃子会有争宠之类的行为,在对待小三的竞争时,原配也不会有任何退让的余地。

而且在农耕时代,男性养家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普通人并不能养得起那么多的妻子和孩子。

久而久之,社会私有制诞生的同时,部落制也逐渐向着一夫多妻,并最终向着一夫一妻制发展,最终形成现如今大家认知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家庭结构。

也就是说,家庭,一夫一妻,结婚等观念是在农耕时代出现和形成的,属于农耕时代为了繁衍后代延续基因,在男女相互的博弈制衡下,采取的最满意最合适的做法。

不过我们知道,现如今是资本社会,工业时代,我们还是得思考一下,在延续基因这个最基础的目的上,资本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简而言之,工业时代有瓦解传统家庭结构的趋势。

其实在农耕时代,家庭地位并不平等,男性作为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劳动力,女性则作为附庸而存在,依赖男性而生存,并承担抚养子女和家务活动的责任。

不过这也因此让家庭关系变得十分牢固,夫妻双方相互合作,生育后代和抚养子女,一起迎接生活的挑战,抵御生存危机。


但是进入资本社会和工业时代后,机器和自动化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体力要求。

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重体力活,现在可以由机器代劳,劳动者成为了看守机器动动按钮的角色。

因为这种看守机器的活,女性也能干,甚至因为女性更加细心更加听话的因素反而干的更好。

于是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参加劳动并赚取报酬。

这意味着,女性开始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再需要像农业时代依附别人而存在,并开始为争取权益地位而奋斗。

不过对于家庭的稳定性来说,这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资本社会充足的物质保障,以及男女均可参与工作赚钱的现状,让家庭的稳定性开始动摇。

既然男女双方在资本社会都能独立生存,组建家庭共同抵御风险就会变成没有必要的事情。

甚至男女双方都会认为,家庭关系的存在影响了自己的自由。

所以伴随资本世界的逐渐成熟,男女都会本能抵触结婚组建家庭的做法。

结婚率会下降,离婚率会升高,这是资本世界逐渐发展成熟的背景下带来的必然趋势。

这时如果一些人仍然愿意组建家庭结为夫妻,大概率是真的出于相互欣赏的爱情,至少在婚姻初期这样的爱情是存在的。


但是和结婚组建家庭不同,繁衍后代是人类作为生命体最基础的目标。

即便人们不想组建家庭,但是人们却仍然希望能够开展性生活,繁衍和抚养后代。

再加上资本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需求和社交需要,也会让人们希望有一个日常交流的伴侣。

所以在成熟的资本社会中,结婚和家庭的概念虽然有消亡的趋势,但男女关系仍然会存在。

只不过这种男女关系不会进一步向结婚发展,很可能会倾向于搭伙过日子的态度。

人们不再结婚和组建家庭,但是相互之间仍作为男女朋友而存在,正常交往,生下子女后双方共同承担抚养责任。

在未来,随着资本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做法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也会增加(比如奉子成婚)


上面的思考虽然符合资本世界下的客观规律,但这更多的是劳动者的主动选择。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考虑资本家对婚姻和生育的影响。

资本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女性特殊生理结构对承担高强度劳动的阻碍。

虽然资本家可以尽可能的压榨劳动者,让劳动者不分男女通通每天干十几个小时。

但是这意味着对女性更大的身体损害(工厂倒班,熬夜工作,重体力活等)

而且十月怀胎会让女性的工作能力大幅下降,即便资本家逼迫女性劳动者怀孕八九个月才敢休息。

女性还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至少在婴儿刚出生的前几个月,女性不能正常承担工作任务。

资本家希望女性哪怕被推进产房仍能处理工作,生下孩子后立刻返回工作岗位。

不过这很不现实,所以资本家希望寻求解决办法。


最典型的,如果一个社会劳动者的数量非常充足的话,资本家会在用人上歧视女性劳动者。

这一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因为它是咱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实际上,如果一个社会谋生不太困难,家庭一个人外出工作即可维持中产地位的话,这种歧视其实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反响。

因为这个时候,夫妻双方完全可以分工协作,一个人主外,另一个人居家,家庭仍然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不管那个居家的是太太还是奶爸,外出工作的是事业男还是知性女。

但如果夫妻两人双双加班拉满,才能勉强维持衣食住行开支的话,这种歧视就会招来强烈抵制。

因为这时,只靠男人是没办法维持家庭生计的,而且夫妻双双加班工作,又会导致孩子无人抚养的局面,或者寻求爷爷奶奶的帮助,或者像欧美大工业时期那样大量夭折。

此外,资本家还会尝试寻求科技和制度的助力。

如果你看到宣扬社会化抚养,辅助生育技术等信息大行其道,这一般是老板们希望看到的。

因为这些手段可以解放女性在承担高强度劳动上的限制,尽可能压缩女性因为生育和抚养导致的空窗期。


其实上面描述的是某种普遍现象的特例。

更为普遍的描述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榨程度,会影响大众在生育和组建家庭上的选择。

在成熟的资本世界中,如果一位资本家足够慷慨,给予了劳动者丰厚的报酬,并且让劳动者有足够的时间兼顾生活的话。

那么这时,男女双方都拥有独立生存和追求自由的能力,家庭和结婚的概念会逐渐瓦解。

人们可能更多出于生育的目的,保持搭伙过日子的心态,也就是上一部分描述的内容。


随着劳动者被压榨程度的增加,劳动者反而会出现更愿意结婚和组建家庭的行为。

就好比恶劣环境下,动物们为了生存决定抱团取暖那样(比如南极的企鹅)

当劳动者被压榨程度逐渐增加时,单个劳动者的生存能力开始下降。

这时,男女双方抵御风险组建家庭的欲望随之增加,并共同给后代提供足够好的成长条件。

比如说,大城市房价让不少女性愿意和男生一起供房,“六个钱包”的概念随之出现。

甚至不少女性出于自身安全感考虑,会自己辛苦些供一套小居室自住。

相比之下,男性反而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认为房价过高,更倾向于不买房的做法。

从这个角度讲,适度的压力反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家庭维系。

不过这只是过渡状态,这个阶段并不会持续多长的时间。


伴随着压榨的继续增加,劳动者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

可能即便男女双方组建家庭共同抵御风险,仍然满足不了理想生活和养育后代的条件。

这时,人类会和其他生命体一样,在面对恶劣且难以克服的环境后,最终放弃繁衍后代的行为。

这意味着结婚人数和生育率的双双断崖式下滑。


一般这种情况发生在物种大灭绝时期,或者说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状态下。

各种因素叠加的恶劣环境下,生命体自身都性命难保,自然无暇顾及繁衍养育后代的事。

与此同时,环境恶劣程度对后代成长的影响,生命体会大致作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环境恶劣到后代难以正常成长时,花费大量精力和能量生育后代,就变得完全没有性价比。

这不但会把后代推向深渊,同时会让自己变得虚弱,大大增加自己活下去的风险。

与其在恶劣环境中生育活不好的后代,不如蛰伏待机,等待生存环境转好后再寻求生育的可能。


而如果恶劣环境迟迟不消失,生命体就会在恶劣环境中逐渐老去和死亡。

在这期间,绝大多数生命体并没有选择生下后代的做法。

极少数个体可能会冒着巨大风险产下后代,但是这些后代在恶劣环境中也无法正常生存。

这些后代或者没能挺到长大,或者长大后同样采取了蛰伏待机之类的做法。


最终当恶劣环境持续一段时间后,某个物种会逐渐走向数量减少和濒危的境地,直至灭绝。

更多的物种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大灭绝由此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社会   资本家   劳动者   后代   恶劣   基因   生命体   倾向   多年   环境   家庭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