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寨耕地保护结硕果-慈利县长峪铺村的飞越

#夏日生活打卡季#


飞越,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幻。庄子的“鲲鹏”之志,苏轼的“乘风之情”,毛泽东的“鹰击长空”之诗,无不演绎着人类飞越的梦。正可谓千古一梦,一梦千年!尤其是对处于湘西群山之中的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的耕地保护工作来说,飞越不能只是以一种梦幻的形式存在,而更应该将这种梦想化为现实,化为看得清,听得见,也触摸得到的现实。

9月2日至4日,张家界市“耕地保护在行动”文学采风活动隆重举行,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党组书记舒洪波、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石绍河等亲自参加启动仪式。来自该市30余名作家组成“张家界市‘耕地保护在行动’文学采风队”,2日下午,采风队一行30余人深入到有“南方大寨”美誉的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采风,实地感受长峪铺村的飞越。


通津铺镇长峪铺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党支部书记黄炳秀同志的带领下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山造田、开渠引水、战天斗地,改造出来千亩梯田,被誉为“南方大寨”。通过长达10年治山治土治水,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同时,黄炳秀带领大家在梯田中进行“套种”实验:在冬季种植小麦,小麦地间种玉米,玉米厢的两旁套栽红薯,充分利用土地、阳光和有效生长季节,实现两季三熟,让当地村民旱粮增产增收,实现了第一次飞越。“时势造英雄”。黄炳秀本人也青云直上,成为中共十大候补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笔者和黄炳秀一家缘分不浅,她的儿子黄生雄,风姿凛冽,雄心霸气,一表人才,遗传了黄炳秀的优秀基因,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角色。我大学快毕业时,只见一面,一分钟不到,他就给我发了工作接收函,可谓是勇于决断,魄力非凡。后来,我在同学舒洪波的帮助下,到了另外一个县直科局单位工作,对黄生雄心怀愧疚。但是,对于黄生雄兄弟的豪迈义气,我终生难忘。窥斑见豹,黄炳秀当年带领长峪铺村人民实现“飞越”,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长峪铺村是通津铺镇乃至整个大湘西范围内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都相对较差的村,山穷水恶,关山万千重,将一切能够遮蔽的东西全遮蔽起来,该村拿什么东西证明自身的存在?还继续躺在黄炳秀老前辈们昔日的功劳薄上吗?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既维系着他们的前程,也维系着他们的命运。经过长久的煎熬和求索,他们决定选取耕地保护工作为突破口,实施新时代“飞越工程”,鼓双翼,乘大风,冲霄而起,飞越关山,引吭高歌一曲“南方大寨”重整雄风的凯歌,让社会知道他们,关注他们!否则,就算是北冥之鱼,也只能在山沟里辗转腾挪,与草木同朽而已!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现在的长峪铺人们在继承“南方大寨”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次飞越。继承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并从中吸取奋进的力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长峪铺村建立了“长峪铺村史馆”,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向芸芸众生提供精神滋养与教育启迪。飞越就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继续为粮食生产做贡献,做到有地就种,不荒地。村支两委鼓励当地村民及种植大户,通过集中流转的方式承包抛荒耕地、无人耕种土地,实行黄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自主经营带边群。这,是长峪铺人在新时代的第二次飞越。

垂天之翼南国的风,传说千年。如果说长峪铺村是一只腾飞千仞的凤鸟,那么,耕地保护则是其垂天之翼。该村为使之垂天之翼日益丰满,振翅而飞,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长峪铺村5年内的耕地恢复任务为475亩,今年的目标任务近72亩。该村继承“南方大寨”精神,胸怀壮志,踏实苦干,坚决完成耕地恢复任务。庄子曾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长峪铺村“飞越工程”的历程与实践告诉人们,飞越还必须要有“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无风,则无“飞越”。对于长峪铺村而言,这风就是指宣传工作。耕地保护只有借宣传工作凌霄之风,才能使人们从心理上接受耕地保护,从而使整体工作转扶摇直上九万里。长峪铺村时刻注意造“风”,也即加大宣传力度,他们加大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极大调动了群众保耕复耕热情,使耕地恢复工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成为“全民战斗堡垒”。与此同时,该村让耕地恢复带来的效益不断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形成一个保护耕地的良性循环。再就是实行“田长制”。今年长峪铺村支两委积极响应落实田长制,以村支部书记王生龙为村级总田长,落实田长负责制,制定了详细计划,安排专人巡查,加大力度保护本村耕地保有量,制定每半月定期对耕地保护巡查制,平时村干部下队工作也安排了日常巡查和监管制度,村干部对耕地保护进行严格管理,落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严禁占用耕地建房和其他建设。组级田长制负责本组辖区范围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确定每周进行巡查,并报告违法行为,及时制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昔日的“南方大寨”长峪铺实现了第二次飞越,耕地的到有效保护、恢复。9月2日下午,张家界市“耕地保护在行动”文学采风队30余名作家在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石绍河带领下,深入到“南方大寨”考察。笔者站在高高的梯田上俯瞰,但见耕地保护已结硕果,四野一片秋色,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丰收的秋,已到长峪铺,山村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绚丽迷人。

是秋催熟了“南方大寨”的天空,催熟了大地,催熟了田野,催熟了池塘,催熟了小溪……也催熟了希望,催熟了梦。只有熟透了的天空才会那么蓝,那么高,那么辽阔,那么深邃。村里的野菊花开了,清香四溢。风把清香带到山林田野,送进屋舍庭院,整个长峪铺山村到处是清香一片。果园的梨子被秋日的阳光晒得通亮通亮,咬一口,水汪汪,一口清甜;田野的稻子黄了,

金风吹过,细浪起伏,映着晚霞,一片辉煌。地里的红薯胀破了地皮,无所顾忌地袒腹而出,吮吸着秋晨的霞和露。山里的栗子换上了棕色的秋装,张开了嘴,灿烂地笑着。野山椒赫然立在山沿上,举起了一个个小火炬。塘里的鱼儿肥了,映着朝阳,在水里悠闲地游着。溪里的石蛙壮了,沐着阳光,在岸边威武地蹲着,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这时,整个长峪铺山村就像一幅热烈、生动、和谐的水彩画,红、黄、绿成了水彩画的主色调。

“南方大寨”熟了,一切都熟了。于是,山野里到处是挥舞的镰刀。果园里到处是飞舞的剪子,地头里到处是翻动的锄头。箩筐、背篓在山间、在田野、在地头、在南方大寨跳动。农用车在山道上奔驰。丰收的欢声笑语在山间、在田野、在地头回荡。丰收的喜悦和幸福在脸庞上流淌,在眼睛里荡漾。小山娃子抱着一个大红薯,涨红着脸,在母亲面前嘻嘻哈哈地跑着,看到母亲落远了,便一屁股坐在地上歇息起来,等母亲赶上来了又抱起红薯往前跑。老奶奶擒着满篮的果子,被老大爷一逗,乐弯了腰,笑眯了眼,差点儿踩空掉下了坎。送茶水的姑娘给来帮忙的未婚夫擦干了汗,心疼地叫他歇歇气再去干。小伙子双手接过碗,一口气将茶喝干,嘿嘿一笑,又不知疲倦地干起活来。小孩儿们哼着曲儿,在板栗树下灵巧地捡着板栗。也为秋收而忙碌的松鼠见孩子们的到来而加快了搬运板栗的步伐,而当看到小孩们捡地上的板栗时,它却不动了,瞪着眼,吱吱地叫着,发出抗议,好像在说地上的板栗是我的,你们不该捡。孩子们朝它扔一个小石头去吓它,它尾巴一摇,抱起板栗飞也似的钻进草丛不见踪影了。伴随着喜悦和幸福,果子下了树,稻子入了仓,红薯进了窖……“南方大寨”的村民们踩着秋的节拍收获了心血和汗水,又播种着春天的希望和梦想……

耕地保护结硕果,秋到长峪铺,山村秋色,能不醉人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长峪铺村来说,成功,只能说明昨天的努力,飞越,只能作为一种快乐的记忆。脚下的路正长,肩上的担子仍重,前路依然是无限关山。但我们坚信,经过不断自我更新与自我提升的长峪铺,在明天,在将来,一定如庄子所说的鲲鹏一样,定将以崭新的姿态,以更为强健的生命活力,鼓垂天之翼,乘凌霄之风,不断飞越,飞越关山,千重万重……

图文:罗建辉

责编:舒付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大寨   慈利县   慈利   耕地   张家界市   关山   红薯   硕果   县长   山村   田野   板栗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