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论喻继高花鸟画艺术:艳而不俗,富于时代气象

9月7日上午,由深圳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承办,墨轩(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喻继高艺术成就与二十世纪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研讨会现场

部分嘉宾线上参会

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大成总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担任学术主持。众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喻继高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与二十世纪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

喻继高先生视频致辞

喻继高先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等。他在工笔画领域潜心耕耘七十余载,人品画品并重,成绩斐然,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刘洪一 深圳大学原党委书记,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博导,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在研讨会上,深圳大学原党委书记,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博导,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刘洪一首先发言。他指出,喻继高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当中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即它所表达出的至善和至美的情感主张和价值判断。喻先生从艺已经70多年,在70多年的创新积淀当中,既形成了鲜明个人的艺术风格,又积累和凝聚了他特有的审美思想和艺术逻辑,他的人文价值就在他的审美思想、艺术逻辑和美学秩序以及艺术实践当中呈现出来。

尚 辉 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表示,喻继高先生在五十年代开始跟陈之佛和傅抱石学习中国画。那时候是中国画领域里推行现实主义运动的时期,表现现实人物形象,表现现实主题比表现传统题材的工笔花鸟画可能更受欢迎。在那样一种特殊时期,喻继高先生还能够持续沿袭陈之佛等工笔花鸟画的传统,十分难能可贵。事实上,将陈之佛先生的工笔画传统发展到极致的正是喻继高先生。

孙 克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孙克谈到,喻继高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今年90岁,仍然老当益壮,还在不停地在创作。他的画在南方更加地受到欢迎,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他画的并不是俗气的东西,他所表达的大自然风光,更注重和谐、精美和雅致。他画花鸟都是有季节性的,而且在构思构图和意境方面下的工夫特别大。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他的作品,也有许多很丰满的,很强烈的,注重色彩的作品,但是更多的作品意境典雅,这是不容忽视的。

王 镛 《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先生指出,当前中国工笔画非常繁荣,是因为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喻老的工笔花鸟画之所以特别著名,正是因为它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喻老的花鸟线条工细,造型逼真传神,画面也带有一定装饰性,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也富有创新意识。他近几年创作的仙鹤系列,格调越来越淡雅清新,表现了画家新时代的审美追求。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陈池瑜认为,喻继高先生的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花鸟画的一个高峰。传统中国画一个是用笔,一个是用色,自从文人画兴盛起来,用墨代替色,色彩在文化中慢慢淡出,但今天看来,色彩还是需要充分地继承和保留的。喻先生的色彩非常雅致温和,除了用现代造型以外,色彩的对比也对造型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喻先生没有想要突破、改革,他就是老老实实画画,继承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然后在这个里面摸索创新,他走的这条路是非常平稳的,稳打稳扎,推进了中国工笔画花鸟画,或者整个工笔画的发展。

陈孟昕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谈到,这次研讨会把喻继高先生艺术成就放在二十世纪中国工笔画花鸟画发展的这样一个大的环境里来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学术见地的命题。喻继高先生有厚重的传统工夫和学养,比如用线造型、意向性和趣味性的刻划,对自己风貌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好的拓展;同时他的画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主要体现在他重写生,重观察,一枝一叶,连禽鸟身体的转动,都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在里面,所以才生动;此外还有鲜明的时代感,呈现了花鸟当时时代的审美趋向,突出表现在色彩构建上。

徐 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谈到,喻继高先生将艺术需要人民,人民更需要艺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始终为人民而创作。在题材上他从不画生僻的动物植物,而是以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花卉作为素材,描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祥花瑞鸟。在技法上继承院体化传统的同时,借鉴民间艺术,精雕细琢,工细繁复,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制作性,用老百姓话说就是技艺精湛。在审美上,他引入民间趣味,设色明丽,通俗易懂,吉祥、欢乐、热烈、富足,他描绘的是春和日丽、风和景明。他出版的大量画册成为年轻学生学习的对象,也对大众艺术普及和审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 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王平认为,喻继高先生继承发扬了陈之佛,也光大了陈之佛。王平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幅新年画印刷品,印了陈之佛先生的《春江水暖》,他翻看画册的时候看到喻继高先生画的一幅《春江水暖》,师生画同样一幅画,陈之佛先生画中多少还有一点文人的孤芳自赏式的清高、淡泊的情境,在喻继高先生画的《春江水暖》当中,他的设色少了一些老师画里色彩的沉郁,他以白、绿,画得很清淡,但是他画出了一种自在感,呈现出一片江南春天的美景,所以这样的美景更是一种大众心目中的江南,更有一种生活的美。

徐 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策划部主任徐虹指出,虽然说喻继高先生画很多东西很细致,线条又细又润,变化很丰富,但是她更看到一种提炼概括。经过个人的概括,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倾向性,他已经提炼了画的情感,所以他的画富有诗意。

张 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张敢说,喻老的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工笔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中国花鸟画的意义,一方面是移情悦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托物有志,更重要的是反映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我们一直倡导跟自然和谐相处,在艺术中也通过花鸟主题表达一种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于 洋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于洋认为,在喻继高先生画里面充分体现出了雅和俗的关系。潘天寿先生有两方著名印章,“不雕”和“宠为下”,正好点出了中国画发展里面重要的方向,“不雕”是不雕饰,“宠为下”,不能太以市场或者受众的趣味来左右自己的创作方向。这种“不雕”或者“宠为下”的观念体现在喻继高先生的作品里面,他的花鸟画有一种趣味,他在趣味上、题材上、形象上能够艳而不俗,这是不容易的,能够去掉俗气,都是来自他对花鸟形态的理解和个人判断。

尚 可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尚可认为,喻老花鸟画的渊源当是延续了宋元一脉的发展,重视写真。他画的鹤、孔雀、鸭子等等,造型呈现出工致的技巧,非常严谨,体现了生动的品质,融入了文人画审美情趣和诉求,借物抒怀,借画言志。喻老深刻地把握了传统的花鸟画技巧,每幅作品进行精准推敲,所呈现的气象气息以及意境反映了新时代的审美诉求。

邵晓峰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指出,喻老画作的很多题材和内容和四季有关,春夏秋冬都在其中,其中以春命名的作品最多。他画的荷花也非常多,比比皆是。再如他表现赏秋、飞雪等等。这表明了艺术家是心怀各个时代,因为四季是一年乃至于整个时空的缩影,他通过这个来展现内心中宏伟的气象。

陈 明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谈到,喻先生为什么能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性大家,除了技巧的精湛之外,还有他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文人气。二、时代感。三、写意性。他减弱了传统工笔画的贵族色彩,内容也都有鲜明的生活气息。花也是很常见的玉兰花,还有两只麻雀看起来很有趣味,他画仙鹤不是画在庭院当中,《瑞鹤迎春》是把仙鹤放在桃花荷塘当中,和蜻蜓蝴蝶在一起,让你从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环境里感受到时代特征。

张 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则表示,我们从喻先生的作品看到,他是怎样用艺术表达他的时代。对年轻一代的工笔画家来说,走向深度用工笔的形式,深入丰富的刻画,记录抒写这个时代是今天的必要之举。我想本和源还是核心问题,我们讨论工笔花鸟,在某种意义上是想回到中国主线上,回到自身用工笔、千年丹青的生命力上,讨论它,弘扬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与会专家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研讨会承续2021年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春满神州——喻继高绘画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亦是喻继高先生从艺70周年,“春满神州——喻继高绘画展”共呈现喻继高创作的130余幅作品,其中大型作品10余幅,多数是他近年创作的精品。展览深受业界广泛好评,影响深远。

南都记者 黄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花鸟画   工笔画   艺术   清华大学   工笔   画院   博导   中国画   花鸟   不俗   专家学者   中国   研究院   气象   色彩   教授   传统   作品   时代   喻继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