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以前,从来没有把都江堰和青城山放在一起想过,认为他们是各自独立的著名的景点,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读了余秋雨老师的《都江堰》这篇散文之后,才将二者联系起来。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想到二者的关系竟然十分紧密。他们是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青城山一都江堰″,也同是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

都江堰已修建两千四百多年了。原本是水患泛滥的泯江,经过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调理泯江水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结。

青城山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的圣地。道教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登,无比强大;

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

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所以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余秋雨老师游过都江堰,来到青城山时,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他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这篇散文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来源,是从大自然中来,从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中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坐而论道,凭空想象。

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和认识论。人们的认识产生于实践,通过实践检验上升为理论,再反过去指导实践。循环往复。

水既柔又烈,既无色又多彩,既下地又升天,变幻无穷。如果静止地、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看待水,则不会看到水的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青城山   都江堰   成都平原   道教   涌浪   圣地   秋雨   中国   大自然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