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与平庸的差距,是如何一点点被拉开的?谨防3个心理学陷阱

我们先来看一个冰球队的故事:

冰球对咱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在加拿大它是非常受欢迎的,枫叶国每年也会动用大量资源来培养优秀的冰球选手。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成为职业冰球运动员,并参加“纪念杯”比赛,就相当于在美国通过选秀进入了NBA,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加拿大培养冰球选手也比较严格,是通过一种叫做“精英教育体制”的方法。先从娃娃抓起,很多小孩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冰球启蒙了。小球员们先按年龄分组,每个年龄组又按能力高低分成不同的级别,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评估、筛选,能力更强的孩子才能接受更高级别的训练。到了十五六岁,这些球队的佼佼者会被选入职业青年队,如果在职业青年队依然表现惊人,就有资格参加“纪念杯”比赛,这就是金字塔的塔尖了。

其实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这么挑选明日之星的,像欧洲培养足球选手、奥运会遴选运动员等等,甚至在音乐界挑选未来音乐家也是如此。

因为精英教育体系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证公平,就是说稀缺的资源,不是靠金钱和关系就能得到的,得靠自己的实力。它抹去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这些因素,即便你出身寒门,只要有能力,球探还是会找到你。

这么看的话,精英教育体系确实是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英雄不问出处,谁有能力谁就能成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一天,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看了一场冰球比赛,两支队伍都是顶级职业青年队。

比赛期间,他在队员花名册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好奇心驱使下,他又调查了国家冰球联盟的球员信息,随着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巴恩斯得出了一个结论,决定能否成为顶级球员的重要因素是出生月份。

起初我也觉得荒唐,他还不如说跟星座有关呢,这位心理学家该不会副业占卜师吧。不过继续往下看,我发现自己草率了。

巴恩斯统计了众多精英球员的出生月份,发现大部分球员都集中在1月~3月,这期间的球员数量是出生月份在10~12月球员数量的4倍。咋一看很诡异,其实原因很简单,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的分界线是1月1日。

比如两个小孩,一个是1月份的,另外一个是同年12月份的,他俩会分到同一个组竞争。问题就在这,他俩年龄差了将近一岁。对咱们成年人来说,这个差距没什么影响,但小孩子就不一样了,4岁跟5岁在生理成熟度上会有巨大的差异,年龄大的在速度、力量和协调性上都更有优势。

你可能会想,这点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被抹平,应该不是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因为年龄大,表现就会更好,教练就会给他们更高级别的训练和更多的上场时间,他们的进步自然更快。到了10岁左右,教练会挑选一些孩子组成“巡回赛小组”,他们会拥有更优秀的教练和队友,差距就这样一点点被拉开,到了挑选职业青年队球员的时候,他们也就占尽了优势。

你看,所谓的杰出和平庸,只不过是经历了筛选、分组和区别训练三个步骤,而这些又只不过是因为最初那几个月的年龄差距。

不光冰球,美国的棒球年龄分界线是7月31日,所以美国顶级棒球队中8月份的队员要多于其他月份;欧洲足球年龄分界线是9月1日,统计的球员中,出生在9-10月的球员数量是6-8月的2.1倍。

意大利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把这个现象写在了《异类》这本书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想想也是,如果一个12月份出生的冰球选手,被淘汰了,他一定坚信是自己能力不如别人,但看了这本书,多少会有些忿忿不平。

除了体育项目,这个现象还广泛存在于很多领域,而且影响深远,比如学校教育。

像幼儿园、小学的入学年龄一般也会有限制,有些孩子没到年龄就得晚一年入学,家长会觉得孩子比别人晚了一年,输在了起跑线。但正是因为晚入学让他们有了年龄优势,他们在心智成熟度和学习能力上都会变现得更好。

有两位经济学家凯利·贝达德和伊丽莎白·杜伊,他们研究了学生的出生日期和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学生成绩比年龄小的成绩高4%~12%,这个差距在小学生中还是比较大的。要知道有时候一分之差,可能就决定了是去精英班还是普通班。

而且教师、家长并不会把这个差距归因于生理年龄,他们更多会认为这是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造成的,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过早地给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博士做了个实验,他假装给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把一份名单给了老师,说名单上的孩子智商更高。8个月后再次测试时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提升明显,老师也给了他们更好的评语。但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学生,他们的智商跟其他学生并无二致。

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证预言”理论,就是说事情原本从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但是人们相信这个判断,它影响了人们的信念和行为,最终导致错误的假设真的实现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冰球天赋更好,智商更高?这些假设不一定是错误的,但也没有证据证明一定是正确的。

除了年龄,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也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生理上的缺陷、孤僻的性格,甚至一两次不理想的成绩、一两次不良的表现都可能引起错误的假设。小学的时候,班里一个同学经常上课睡觉,老师就批评他不好好学习,给他安排到最后一排。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工作回家晚,所以家里很多事都落在他身上,每天睡得晚才会在课堂上犯困。

这些错误的假设,就是造成差距的第一个原因。但最初细微的差距,为什么会变成之后的云泥之别,咱们接着看第二个原因。

有一则寓言,小伙伴们应该听过,就是马太效应。一个国王给了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去做生意。一段时间后,张三赚了10锭银子,李四赚了5锭银子,王五怕丢,一直没拿出来。结果国王把王五的银子也赏给了张三,说,“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那就让他多多益善。”

教练觉得某些孩子更有天赋,会给他们更高强度的训练和更多的上场时间;教师觉得某些学生更聪明,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这样一来,他们表现自然也会更好,反过来表现好了,父母会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辅导,学校会安排更好的班级和教师,这是一个正强化过程。在不断的优势积累下,差距一点点被放大,最终演变成了杰出与平庸的区别。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客观因素,自己主观上努力照样能成功。但那些毕竟是少数,对大部分孩子甚至成年人来说,负面评价和不被重视只会让他们怀疑自己,产生“标签效应”,这也是拉开差距的第三个原因。

当一个人被别人不断地下某种结论时,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就像商品贴上了标签,他的信念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向标签靠近,最终完全一致。

就像一个孩子,别人一直说他笨,他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真的笨,做不好学不好也不觉得有问题。大人虽说独立性强一些,但依然会受到影响,而且孩子可能还有父母的“鼓励式教育”,但步入社会,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多久没听过赞美的话了。

有时候标签都不需要表现在语言上,当别人对你态度消极时,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说明一切了。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让你的自我认知从积极乐观变成了满满的挫败感。

这三个心理学效应,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成长轨迹。虽说客观条件难以改变,但我们也能在心理上做一些调整,尽可能阻止差距的放大。

1、重视最初的一点点优势

这个优势不一定非得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自证预言的假设。大家有没有发现,上学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你擅长哪一门课程,你就会学得更好,刚开始是不是真的擅长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你真的擅长了。

所以你没必要一定比别人多考几十分、一定比别人智商更高才算优势,一点点兴趣、一点点自信都可以成为优势,即便是错误的假设,自证预言也会给你的行为带来正向的影响,把假优势变成真优势,把小优势变成大优势。

2、积累优势量变引起质变

大部分人做事只在乎短期价值,比如工作只关心薪水,哪给得高就去哪。也有一些人更关注长期收益,比如能力的增长,虽然不是明面上的,也不是立等可取的,但它能给你来带隐形增益。这种优势积累起来不是线性的,而是像复利一样指数型增长。

我们可以通过短期价值和长期复利两个维度来判断事情的重要程度。高价值高复利:高薪有前景的工作;高价值低复利:打游戏、高薪但没前景的工作;低价值高复利:阅读、健身、低薪有前景的工作;低价值低复利: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地刷手机。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清楚什么才是关键要务,时间应该放在哪些事情上。你就不会躺在舒适区里,把那一锭银子收起来,而是变成5锭、10锭甚至更多,优势也就越来越大。

3、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

标签效应能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同样也能产生正向的心理暗示。之前日本有一档节目,记录了一个害羞自卑的普通女生,但50天后,她的气质像换了一个人,眼睛明亮、笑容灿烂、也敢于展示自己,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每天的夸奖。

所以你完全可以给自己更多的鼓励和赞美,早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可以、我很棒、我很帅、我很漂亮”,完成一件事,不管大小,哪怕只是早起一分钟、停车一把入库,都可以骄傲一下。放大对成功的感受,把积极的自我暗示落到生活的小细节中,一旦养成了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积极、乐观、自信。

杰出跟平庸从来不是一出生就有了质的差距,而是最初的一点点优势不断积累,一点点劣势不断放大引起的。优势和劣势来自于纯粹的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不好判断,但能够肯定的是,当我们自己选择放弃的那一刻,差距就真的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2

标签:差距   复利   球员   冰球   加拿大   平庸   银子   杰出   心理学   陷阱   年龄   优势   孩子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