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我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河间玻璃产业现有注册企业259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注册加工摊点近2000家,从业人员6万余名,昔日“小作坊”已蝶变成“中国工艺玻璃之都”。图为在河北明尚德玻璃博物馆,游客正在参观工艺玻璃制品。殷实 摄

金秋时节,万物竞秀,瓜果飘香,狮城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总投资205亿元的河北德谊集团可降解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以沧州优然牧业3万头高产奶牛牧场示范项目在献县开工为起点,伊利集团在沧州投资152亿元,建设日处理生鲜乳4000吨、年产约150万吨、全球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一项项重大工程建设正酣,一座座新型工业厂房拔地而起,彰显出沧州项目建设的速度与热潮。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书记倪岳峰来沧调研要求,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县域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书写了全面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时代画卷。

突出特色优势,县域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特色产业兴则县域经济兴,县域经济兴则全市经济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县域主导产业,做足做优“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现代产业体系。

日前,由东光县宏海纸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自动化下折式高速钉粘捆扎生产线项目,成为当地纸箱设备行业的“明星”,集自动送料、自动折叠、自动行走、自动压线、自动粘钉、自动计数、自动打包、自动码垛于一体,年可生产智能自动化下折式高速钉粘捆扎生产线200台套,半自动、全自动钉箱机400台套,不仅发展潜力巨大,也填补了国内外智能钉箱机空白。东光宏海的发展,只是东光县纸箱包装机械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历经40多年发展,目前东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全国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已占60%,在全国同行业中创造了群体规模最大、产品规格最全、市场覆盖面最广、性价比最优“四个之最”。

纸箱包装机械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我市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围绕做好县域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我市各县(市、区)都拿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在厚植优势、特色发展中筑牢县域经济“坚实底盘”,通过传统产业强链提质,为沧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一个好项目,带动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随着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的落地,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纷而来。北汽海纳川、北汽岱摩斯、现代摩比斯、北汽韩一、中都格罗唯视、瑞荣汽车配件、友信配件、嘉诚兴业等汽车配套企业相继落户沧州,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同时,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还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沧州中捷职业技术学校、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专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既促进了工厂年轻员工的快速成长,也为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带动了全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演变。

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已成为沧州县域产业发展的共性,产业规模化集聚的“聚变”效应正日益凸显。

坚持创新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

创新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电熔炉里热浪滚滚,火红的玻璃熔浆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成为晶莹剔透的玻璃瓶。在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生产新冠肺炎疫苗瓶,成品经过消杀、包装后,将发往国内一些新冠肺炎疫苗生产企业。

“疫苗瓶材料的选用有很大的学问,瓶身耐水性越强性能就越稳定,瓶内的疫苗质量也就越可靠。中性硼硅玻璃因优良的稳定性,成为注射剂、疫苗、单抗类药品的‘最佳拍档’。但因其在配方、窑炉设计、生产控制、产品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难度,一度只能依赖进口。”四星玻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投资近亿元,历时3年,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攻克难点,实现了中性硼硅玻璃管的稳定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依托科技创新,让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赋能添翼。近年来,我市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坚持增投入、育主体、建平台、促转化、优环境统筹发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着力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持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2021年全市科技支出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升至1.54%,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预算2.3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7亿元。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3家,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全市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加强培训指导,实行月度通报督导制度。截至2021年底,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

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充分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经验,围绕解决企业发展瓶颈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出台《沧州市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试行)》,对确定的13项技术榜单面向国内院校、科研单位张榜,并以现场评审答辩的形式由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打分,确定最终支持项目。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财政科技研发经费使用改革,制定了《沧州市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探索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择科研活动比较活跃的单位作为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沧州正以创新为翼,全力推动“沧州制造”向“沧州智造”转变,为加快推动沧州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加速产业转型,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强劲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型升级是县域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的不二之选。

走进沧州惠邦机电公司的车间内,一个个智能机械手正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进行焊接,装卸工人们忙碌地转运货物,一辆辆满载的货车有序驶出。惠邦机电是南皮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最早只是生产电视机、照相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随着市场形势变化,该公司审时度势,加速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大企业科研攻关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仅攻克了焊接技术不达标等难题,还自行生产出智能焊接工装平台,产品涵盖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通过转型升级,不仅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县域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县域优势资源,加速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为全市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我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建立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系统,大力实施“入园、升规、技改”专项行动,严格入园标准,严把项目投资强度、亩均效益,年内实施总投资1090亿元的730个技改项目,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30家,并力争3年内园外企业全部入园发展。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加快培育一批税收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行业领跑者”。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沧州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逐步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时代大势,回应时代之问,更新思想观念。全市上下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奋力谱写沿海经济强市新篇章。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屈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东光县   我市   沧州   脊梁   疫苗   省级   全市   玻璃   产业   项目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