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宁:毛主席最疼爱的外孙,致力于宣传毛泽东思想,如今怎样了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没想到我70岁了,还能升官做外公呢,哈哈哈……”

1962年10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传出毛主席爽朗的笑声。得知自己家族又添新丁后,毛主席还翻箱倒柜,找出自己做的拨浪鼓给这个刚出生的婴儿玩耍。

这个让毛主席笑逐颜开的孩子就是他的第一个外孙孔继宁,毛主席对于这个外孙有着很深的感情,十分疼爱他。

而孔继宁在毛主席去世后几十年的时间中,也依旧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外公,传承着外公的思想,让人无不拍手夸赞。

孔继宁到底做了什么事?他是如何宣传毛主席思想的呢?如今他又过得怎么样?

奔波的童年

孔继宁出生于1962年,起初他跟随父母外公一起生活。但后来随父母搬离丰泽园,离开了那个疼爱自己的外公毛主席。

当时孔继宁的外婆贺子珍独自居住在上海,身边没有亲人儿女陪伴。女儿李敏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带给她一丝欢乐,最终决定将孔继宁送到了上海。

外婆对于孔继宁极尽宠爱,身边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是先想着外孙。

虽然她的身体不好,但还是经常抱着小继宁玩。只有继宁在她身边的时候,她的脸上才会有笑容出现。

贺子珍

小时候的孔继宁十分调皮,总是闹着外婆,让外婆讲故事,陪他玩。长大一些后,孔继宁知道了外婆的经历,也了解到了外婆藏在心中的苦痛。

他不再调皮,变得十分懂事,反而照顾起外婆来。

外婆没有胃口,他就主动给外婆喂饭哄外婆吃;外婆闷了,他就带着外婆一起出门散步;外婆心情不好,他便给外婆讲笑话,使劲浑身解数逗外婆开心。

孔继宁与母亲外婆在一起

有一次,贺子珍想起了往事,闷闷不乐。

当时七八岁的孔继宁立即发现了外婆的不对劲,他像往常一样手舞足蹈哄外婆开心,可是毫无用处。

孔继宁眼睛一转,想到了好办法。他翻箱倒柜地找出外婆从苏联带回的西服,然后松松垮垮地穿在身上,又去找了一根绳子绑在脖子上当领带。

接着他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外婆的眼前,扮演着在报纸上看到的外国人的样子,还叽里咕噜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这不伦不类的形象博得外婆哈哈大笑,之前的不快也烟消云散了。

外婆和孔继宁

而直到孔继宁长大后,他才知道外婆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她的一生受了太多的苦。

贺子珍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女红军,当年和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时候经历过大风大浪,还参加过长征。

在一场战斗中,为了保护受伤的战友,她被炮弹的碎片击中,险些丧命。但无论怎样辛苦,她都从来没有改变过信仰。

后来,因为自己的原因,她远离祖国,来到了苏联。

在苏联时,她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不比国内轻松。

后来,毛主席将李敏送到了她的身边,给她艰苦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而直到十几年之后,他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因此她的眼中才有永远化不开的忧愁与伤心,她受了太多的苦,流过太多的泪。而到了晚年,她无法与毛主席一起生活,这更让她感到更加痛苦。

但幸运的是,外孙孔继宁带给了她安慰,带给了她快乐。

孔继宁的童年,是在上海与北京的奔波中度过的。

每到毛主席生日时,孔继宁一家人总会一起来到丰泽园为他庆生。

虽然许久不见,但是毛主席对于这个外孙的爱却丝毫不减。在吃饭时会主动为他夹菜,问他最近的生活学习如何。

面对外公,孔继宁没有像面对外婆一样随意。因为他知道,面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外公,还是这个国家的领袖。

孔继宁哪里知道,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面前这个看起来十分严肃的国家主席,曾经对他百依百顺。如果他记得那时的事情,一定会冲上去抱抱这个慈祥的老人。

被毛主席宠爱的孩子

1936年,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在陕西志丹县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也是他们的第5个孩子。

但在这个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贺子珍离开了毛主席前往苏联,而女儿就跟随着父亲一起南征北战。

后来,毛主席化名李德胜,给女儿取名李敏。“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对于这个女儿,有着很大的期待。

李敏4岁时被毛主席送往苏联,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了9年,1949年才又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毛主席一生有过10个孩子,但在苦难的环境下,他的孩子或是为国牺牲,或是不能长大成人,或是远离他身在外地。

作为领袖,毛主席无疑是优秀的;而作为父亲,毛主席觉得对孩子亏欠良多。毛主席缺席了李敏9年的成长时光。

因此,在李敏从苏联回来后,他对女儿极其关爱。

1959年,李敏与炮兵副司令的儿子孔令华相爱,而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毛主席还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

由此可见,他对于这个女儿的感情之深。以至于结婚后,毛主席仍然让李敏夫妇二人住在丰泽园,与自己一起生活。

李敏婚礼上众人一起拍的照片

结婚3年后,李敏如愿怀上了孩子,并于10月27日生下了一个儿子。得知消息的毛主席兴奋不已,当时的毛家已经许多年没有添丁进口了。

高兴之余,毛主席想起了什么,立即跑到了装着许多旧衣物的房间内,翻箱倒柜地找东西。

面对警卫员的疑问,毛主席只是说:“给娃娃找个小玩意儿玩玩。”

接着便从一个箱子的最底层拿出了一只拨浪鼓

图源网络

拨浪鼓的外部是牛皮做的,下边的木棍和周围一圈的花纹,都是毛主席亲自刻的。他擦了擦这个拨浪鼓,预备等会儿给自己的小外孙玩。

当李敏看到父亲手上的拨浪鼓时,还以为是在哪里买的,可这成色看起来也不像是新的,便发出了疑问。

“爸爸,你这个东西从哪来的?”

毛主席拿着拨浪鼓逗弄着小娃娃,漫不经心地说道:“当初自己做来给你玩儿的,可是那时我太忙了,也没太多时间陪你。而且你也不是很喜欢,就一直放着了……”

李敏与丈夫孔令军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一阵心酸。小时候父亲很忙,没有太多时间陪自己,后来自己去了苏联跟妈妈生活,几年都没与父亲见过面。

如今自己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要好好孝敬他,陪伴他。

转回思绪,李敏看着摇篮里白白嫩嫩的儿子,希望由爷爷和外公为他取名。

爷爷孔从洲与外公毛主席二人一番商量,因为孩子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天出生的,最终定下了“孔继宁”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饱含着爷爷和外公对于他的期待,希望他能够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事业,为新中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源网络

孔继宁出生后,毛主席将除了工作外的心思全部都花费在了他的身上。

毛主席不仅翻箱倒柜找出多年之前自己亲手做的拨浪鼓,还经常抱着他,跟他讲话玩游戏。

“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很可爱,虎头虎脑,不哭不闹……”

在李敏所著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这样描述毛主席对于这个外孙的喜爱。

毛主席的工作多,很辛苦,压力也大。而这时,小继宁就是他的“开心果”,他能逗毛主席开心,减轻毛主席的压力。

平时没事时,毛主席就抱着自己这个小外孙到处散步,走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

虽然那时的小继宁不会讲话,也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但是毛主席还是会指着东西,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你看这个小家伙虎头虎脑的,多精神!”

毛主席不爱自夸,但是非常喜欢夸赞这个可爱的外孙,觉得他虎头虎脑的十分可爱。对他更是非常宠爱,没有一点主席的架子。

遗憾的是,在孔继宁6个月的时候,他与爸爸妈妈一起搬出了丰泽园,外出居住。而后,他就被送到了上海。

虽然毛主席宠爱这个外孙,但他也有不容更改的原则。

“不要搞特殊,也不要说你是谁的后代……”

这是毛主席经常对孔继宁与他的妹妹孔冬梅说的话,毛主席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像普通人一样,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谋取福利。

虽然孔继宁对于毛主席的印象不深,但对于毛主席的教诲,他一刻也不敢忘,也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受到高人一等。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说到出身,孔继宁可以算得上是顶尖。

从远的来说,他是孔子的后代,是圣人的后裔,这足以让许多人羡慕。

近的来说,他的外公是国家领袖,外婆更是参加过长征的第一代红军,后来还当上了浙江省妇联主席。

爷爷是炮兵副司令,也是枪林弹雨中过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而且还参加过西安事变,参与指挥了“捉蒋”。

他的爸爸孔令华和妈妈李敏都是国防科工委的干部。

从小,一家人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当兵,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而孔令华也不负众望,靠着自己的努力达成了心愿,最终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进行学习。

这是一所军校,因此管理十分严格,不管做什么都要打报告,而且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他们需要每天六点起床,洗漱完成后开始跑操。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之外,还需要进行军事训练。

后来,学校附近发生了洪水,孔继宁也是主动报名参加救灾。

他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扛水泥,堵堤坝。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年,竟然会是毛主席的外孙。

但后来,他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当周围的人都震惊于他的身份时,他却摆摆手表示不重要,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后来,孔继宁从解放军大学毕业,进入了解放军总参谋部,还被派往国外工作。

但不管什么时候,他从来没有拿自己的身份压人,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一直谨记着外公的教导:“夹着尾巴做人”。

如果不出所料,孔继宁将会继续为国工作,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可母亲的一封信,让他改变了想法。

1997年,孔继宁收到了母亲的信,信中她说起了自己的与丈夫的身体情况,也说起了对于儿子的思念。

虽然母亲的信中并没有说让他转业回家,还是一如既往叮嘱他好好工作。

可孔继宁知道,这时候的父母,缺少的是儿子的陪伴。最终,他决定退伍,回家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

孔继宁

传播毛主席思想的“普通人”

回到北京后的他听从母亲的建议,准备研究并传播毛泽东思想。但空有想法,传播起来难度极高。

当时只有报纸、书籍和电视节目才能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但刚刚从部队退伍的孔继宁却没有大量资金支持自己制作书籍或是策划电视节目。

因此他知道,必须要赚到足够的钱,才能将这份事业做得更好。

此后的三年时间中,孔继宁不眠不休,在商界打拼,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创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但传播毛主席思想的困难并没有到这里结束,创立公司只是第一步。

公司创立之初,困难良多。作为这个行业的新人,孔继宁只能边走边摸索。

而支撑他不放弃走这条路的原因,就是父母在背后的支持。

面对始终不放弃的孔继宁,很多人都有疑问,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做这件事不可。

毛主席的思想国家有人研究,也有专门的人进行传播。去拍拍明星,做做综艺节目,既轻松,来钱又快。作为公司老总,这才能让公司的发展更快。

但孔继宁这么做,自有他的原因。

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在退休之前也是做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对于儿子的事业,他不可谓不可支持。可遗憾的是,他在1999年因操劳过度而去世了。

孔令华

此后,孔继宁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传播毛泽东思想,还肩负着完成父亲遗愿的责任。

2002年,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又创办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虽然创立时间不久,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他们先后出版了《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作品。而后,孔继宁又参与拍摄制作了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

而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毛主席的精神思想。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孔继宁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其实他并不愿意抛头露面,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他总是说自己是个普通老百姓,不愿意其他人区别对待自己。

他生活低调,不像其他人一般张扬,也不爱奢侈品。他喜欢抽烟,但抽的也是几块钱一包的中南海,火机也是最不起眼的那种。

但最终他还是站在了公众的面前,让人审视,满足人们好奇的目光。

孔继宁与妈妈

在孔继宁看来,“毛家后辈”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也不是受人尊敬的名头,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也是他坚持传播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等其他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殚精竭虑,付出一切,而他的思想历经多年依旧熠熠生辉。

孔继宁始终认为,毛主席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只不过我们需要用新的思路去研究。

2007年,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上线湖南卫视,作为主持人的孔继宁在面对采访时,说出了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

“这是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的贺礼,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能给后世更多的启迪。”

孔继宁所说的话也做到了,纪录片一上线就获得了好评,许多人纷纷感慨新中国成立的不易,致敬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付出所有的人们。

除了传播毛主席的思想外,孔继宁更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2006年,孔继宁成立了基金会,而后开办了医院,解决乡村农民的就医问题。他还资助贫困学生,为这些人打通了一条向外走的“路”。

而且,他还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他人的赞美与表扬,孔继宁也总说是自己应该做的。作为毛主席的后人,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用实际行动在传承着毛泽东的思想,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一直谨记着外祖父的教诲。

值得一提的是,孔继宁在宣传毛主席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不以此盈利”的原则。

他所出版的书籍与电视节目,只是为了给老一辈的革命家提供一个平台,方便宣传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

其实,因为年龄小,孔继宁对外公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他经常从母亲的口中听到关于外公的消息,知道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甘愿付出一切的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一生都在为国操劳,为了祖国,他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自己的家人。

他的儿子,他的弟弟,他的妻子,有多少人为了新中国而付出生命。他怎能不痛苦,怎能不伤心。可说到底,这一切的牺牲都是为了祖国。

毛主席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幸运与骄傲,他坚定、勇敢、豪迈,他是中国历史上永远耸立的巍峨丰碑。

毛主席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毛主席的思想也将会继续传承。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外孙   苏联   拨浪鼓   毛泽东思想   外公   外婆   疼爱   领袖   致力于   父亲   女儿   母亲   思想   孔继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