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放大的“中年危机”

谈到“中年危机”,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是焦虑、“压力山大”的中年人还有保温杯里的枸杞……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然而,当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陷入了“中年危机”。

其实,“中年危机”作为一种规律,是一个自古就有的的现象。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各种红利的同时,也逐渐放大了“中年危机”。

被延长的“中年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人预期寿命随之提升,我们正面临一个“延长性生命周期”,而且该周期似乎还在不断延长。生命周期的延长是当代社会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43.35岁延长到2017年的76.7岁。

生命周期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延长是我们过去从未碰到过的。现代社会,中年人需要背负四座大山:房贷、车贷、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其中,房贷和车贷是现代金融创制的产品,互联网社会助推它们大行其道,人们一旦背负,往往就是二三十年。

由于身处“延长性生命周期”,中年人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孩子从出生、上幼儿园到25岁左右硕士毕业,至少25年左右“教育子女”的重担在肩,不能轻易卸下。而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八十岁老母”再活20年也并不稀奇,目前养老主要还是由家庭承担,也让这一重担切实地落在中年人的身上。中年人自身也面临健康状况下降、情感情绪不稳、竞争意识减弱等方面的风险或困境。

随着中年期的拉长,“中年人”相关风险或困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其中包含的不稳定性也就越大。通过加快相关信息的人际沟通,互联网社会无疑助推了生命周期的延长,进一步增加了这期间中年人自身身体、情感、竞争意识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的脆弱性。这就从时间维度放大了“中年危机”。


事业困境下的“中年危机”

延长性生命周期让作为一家之主的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历经更长的时间才能放下,所以人到中年之后,一怕生病,二怕离职。互联网社会还能够通过重塑职业体系来放大中年人“离职”乃至“失业”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工作岗位来说,其可替代性越强,占据该工作岗位的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替代的风险也就越大。显然,互联网社会加剧了这种“用新人换旧人”意义上的工作岗位的“可替代性”

此外,互联网社会还存在更多的“用机器替代人”的风险。比如说无人驾驶汽车、无售货员超市等,都完全可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后大规模出现。更为严峻的是,互联网社会强化了新技术的推陈出新动力,新技术完全替代旧技术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让新的工作岗位大面积涌现,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都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新兴型”特征。

新兴型职业体系带来的影响是中观层面的,甚至一些行业都会被替换掉,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比如,随着手机成为电子照相机,胶卷及其相关行业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同时,随着推广范围的扩大,会有大规模的人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就业于一个相同的行业、做相同的事情。比如,快递行业、直播行业、网警行业等。这在以往的社会是很少见的。

新兴型职业体系的这个特征,容易产生这样的群体性现象(如果不是事件的话):在一个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段,大规模步入中年的人群可能离职或失业,于是这些中年人在“再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相对以往更为激烈的竞争,其相对于年轻人在经济价值方面的弱势也就更容易凸显出来。这不免让中年人的职业迷茫甚至比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迷茫更甚,“中年危机”也越来越严重。

信息不对等下的“中年危机”

个体获得的权力地位乃至身份尊严,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过去的社会结构之下,中年人可以通过关系网络、信息优势、从业经验、权力结构来获得身份认同、尊严地位乃至尊重意义上的存在感;但是在互联网社会,这种信息优势、权力结构正在迅速变化,而相关的关系网络、从业经经验、权力结构来获得身份认同、尊严地位乃至尊重意义上的存在感;但是在互联网社会,这种信息优势、权力结构正在迅速变化,而相关的关系网络、从业经验的价值也在迅猛下降。

我们发现,年轻人的信息渠道比中年人更为通畅,更懂得使用精确而专业的搜索引擎,这导致“文化反哺”对象的年轻化。不仅由年轻人教老年人新东西,甚至需要年轻人教中年人新东西。因为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强,一些全新的生活方式、做事方法、思想观念一旦兴起,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传播,就能在年轻一代中迅速普及,产生某种可称之为“信息权力”的新型权力,对现实生活形成影响力。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里,中年人可能依靠从业经验、信息优势乃至关系网络获得相应的威信,建构权力金字塔,这样的金字塔反过来,又能进一步巩固中年人的信息优势,以及从业经验和关系网络的价值。但互联网社会的冲击、社会组织方式的网络化,让中年人越来越有一种无力感。这毫无疑问会从宏观层面上加重中年人的危机,使之成为一个更为系统性的危机,从而放大了它的严峻性。

如何化解?



“中年危机”的泛化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年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应对之策。

客观应对日益蔓延的中年危机,首先在网络层面,应当加强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年危机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在个体生命历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正常应对生物性时间和社会性时间变化影响的合理反应。此外,还要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机制,疏导带有强烈危机感和挫败感的社会人群心理,让他们走出中年危机的心理陷阱,适应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行为规则。

在家庭层面,应当倡导和谐家庭建设。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和谐家庭能够形成家庭内部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的良性机制,让家庭成为化解中年危机最温馨的港湾。

在个体层面,应当从教育和自我调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对中年人的终身教育,把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传递给他们,在更新技能的同时赋予中年人更多的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是倡导中年人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并能够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形成新的人生目标。同时,针对人到中年扮演的角色较为复杂、面临多重责任和义务的情况,中年人应当协调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中年   危机   中年人   生命周期   权力   结构   时间   家庭   社会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