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最后的3名军统特务,隐姓埋名64年后,在2013年首次相聚合影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军统一词,是国民党政府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这个特殊的部门,成立于 1937年。

国民党军统局的前身叫做复兴社,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谍报收集、传送活动的特务工作,因此军统中的工作人员也被称为特务。

在很多人眼中,军统是一个很神秘的部门,在民国时代谁要是被军统盯上,那肯定就会有大麻烦了。

通过这一点,足可见军统在国民政府中的话语权。

1946年军统创始人戴笠意外身亡,新上任的局长毛人凤,准备将军统改制为成保密局。

这一举措,让很多追随戴笠的老军统特务,纷纷选择离开另谋生路。

这时,全国抗日战年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就爆发了。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下,一些“前”军统特务悄悄留在国内,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2013年,大陆仅存的3个军统特务聚在了一起。60多年过去,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密他们的特殊生涯吧。

祝仁波:为了生计加入军统

军统建立初期,很多特务都是为了生计,才加入其中的。

在战乱频发的年代,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如果能在政府机关,谋得一个职位,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机会。

祝仁波加入军统的初衷,就是为了吃一口饱饭。

他的祖籍在上海,在祝仁波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先后去世了,唯一的姐姐也与因意外,与他暂时失去了联系。

自此之后,孤苦无依的他,整日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祝仁波只能去做童工,但年少瘦弱的他,根本没有什么力气,只能靠替别人跑跑腿来赚取一口吃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几年后,祝仁波的姐姐辗转找到了他。在姐弟俩的交谈中,祝仁波得知姐姐嫁给了一位国民党“大官”。

这个在祝仁波眼中的“大官”姐夫,其实是国民党军中的电讯专家——陈一白。

陈一白是军统的高级特工,在了解了祝仁波的情况后,就建议他可以去学习电信技术,学成之后可以到军统供职。

听了姐夫的话,祝仁波还有点犹豫。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他苦于没有学习经费;另一方面,他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学不会那些复杂的知识。

陈一白了解到祝仁波的苦衷之后哈哈大笑,他让祝仁波放心,学习机会是免费提供的,而他本人就是当时教授课程的教师之一。

陈一白跟祝仁波保证,只要他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学会。

不久后,祝仁波就在姐夫的安排下,进入到浙江警察学校学习。

祝仁波从小是在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格外珍惜。因此,他是班级里最用功的那一个。

面对自己以前从来没接触到的新知识,祝仁波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祝仁波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警察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了军统内部。

此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抗日战争阶段,祝仁波在学校里学的主要是电信维修方面的业务,在进入军统后,他主要负责的是发报机的维修。

这个工作听起来,要比普通发报员轻松,其实不然,因为在战争年代,发报机发生损坏时,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事波及的缘故。

所以,修理发报机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很多的时候都是要在敌人的枪林炮火下完成,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更多的还需要过人的胆识。

祝仁波曾多次在敌军的炮火下,出色地完成维修任务,深得军统高层的赏识。

1944年,祝仁波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当时军统局接到消息,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因为电台发生了损坏,无法与国内的指挥部取得联系。

远征军赴缅作战,对国内的抗战局势,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通讯发生异常无法联系,将对国内外的抗战局势很不利,因此需要尽快恢复。

接到任务后,祝仁波立即启程赶往前线。

他带着新的电台经历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赶往缅甸冲腾战场,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远征军与国内的通讯。

1946年,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祝仁波以为他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

不久后,戴笠也遭遇意外去世,祝仁波在这时选择跟随姐夫,离开了军统。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而这时的祝仁波却眉头紧锁。

他看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惆怅不已,因为他知道自己接下来,即将要面临着什么。

果然,不久后陈一白被捕,几天后祝仁波也被带走问话。因为他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的奋勇表现,被轻判了十年,进行劳动改造。

祝仁波不愿让自己的身份连累到妻儿,于是同意了妻子的离婚请求,并在此后,再没有去打扰过妻儿。

十年的劳动改造期间,祝仁波没有将自己学到的电信技术丢掉,反而重新利用自己的技术为大众服务,并在出狱后一直以此谋生。

戴以谦:机缘巧合成为了戴笠的秘书

而仅存在大陆的三大军统特务之一的戴以谦,其实是戴笠的秘书,也是军统局的机要参谋。

他能够成为戴笠的秘书,完全是一场机缘巧合的机会。

戴以谦十几岁就参军了,1943年之前,他一直在国民党军队里参加抗日战争。

因为他平时比较机灵、聪明,就被调到了国民党军事招待所进行接待工作。

这份工作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是就像戴以谦的长官说的那样,都是为抗战事业做贡献。

这一天,招待所接到通知说,有重要长官要来下榻。

一向机敏的戴以谦,被安排做主要接待工作。不久后,戴以谦就见到了前来视察的戴笠,也正是因为这次相见,改变了戴以谦的人生轨迹。

戴笠对这个机灵的小伙子十分有好感,看着他面面俱到的服务,夸赞不已。在两人的交谈中,戴以谦竟然发现戴笠与自己是老乡,且两人之间还是远亲。

这次愉快地接待经历,也让戴笠记住了这个小老乡。

戴笠离开不久后,招待所就接到了关于戴以谦工作岗位调动的通知。

原来戴笠的身边,一直缺少一个秘书。他在回到军统后,就让身边的人对戴以谦进行调查,发现没有问题后,就想把他调到了自己身边。

初到军统的戴以谦,并没有被直接安排的戴笠身边,而是先去培训班进行军统特务技能培训。

面对完全陌生的内容,戴以谦却丝毫没有感到压力,反而如鱼得水。很快他就通过考核,被安排到军统的一个办事处工作。

新的工作环境,对戴以谦没有任何影响,他又发挥了自己的高情商,很快就融入其中。

或许在这里只是为了历练他,不久后戴以谦就升职了,从原来的普通特务升职为戴笠的秘书,接着又从秘书升职为军统机要参谋。

军统局的机要参谋,会涉及到很多重要机密,从这一点足可见,戴以谦当时有多受到戴笠的赏识。

就在戴以谦在军统局发展得风生水起时,国内的政局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日军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开始秘密谋划夺权。此时的戴以谦,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1946年,对戴以谦有知遇之恩的戴笠意外身亡,这让本来就萌生退意地戴以谦,加快了自己离开军统的步伐。

此时军统已经易主,毛人凤在掌握军统后,怎会让戴以谦这样的机要秘书轻易离开?

解放战争的爆发,给了戴以谦离开的机会。那时的军统十分混乱,防范有所松懈,戴以谦趁着这个机会,顺利逃离了军统。

离开军统之后,戴以谦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他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在辗转了几个地方之后,遇到了傅作义。

而此时,国内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一部分国民党党内人士,已经在寻找后路,大部分人选择逃亡到台湾。

戴以谦和傅作义,对国内的局势做出一番分析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投奔共产党。

随后,两人一起来到了北京,向政府说明了情况。

解放后,戴以谦同其他国民党特务一样被判了刑,但由于自首情节,政府给予了宽大处理。

出狱后,戴以谦同样被政府优待,已经年老的他被安排到养老院养老,安享晚年。

每每回忆起往事,他仍然对自己当初投诚的决定唏嘘不已,他感慨要不是自己的明智选择,怎会在年老的时候,还会获此优待。

王庆莲:轰动全国的女军统

而这最后一名军统特务,更是传奇。

2013年,一篇名为“大陆最后一个女军统”的新闻,在国内轰动一时,这名女性就是王庆莲。

王庆莲是贫苦家庭出身,父亲死于战争,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生计困难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长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庆莲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连年的战争,让本来就困顿的生活雪上加霜,王庆莲15岁这年,家中就彻底揭不开锅了。

恰巧这时,军统来到王庆莲的家乡浙江江山招人,王庆莲的母亲听说后,就给她报了名,没想到王庆莲竟还考核通过了。

军统会这么好进吗?这可是一个保密性很强的机构,会招收一个毫无背景的特务吗?

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

首先,浙江江山是军统头目戴笠的老家,同时也是军统总部的大本营,军统特务里,有一大部分都是从江山选拔出来的。

戴笠认为,江山人都是自己人,比较安全。

其次,这次招人是因为军统内部人员紧缺,急需补充储备力量,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才到社会层面公开选拔。而以贫苦百姓为主,也是因为比较好掌控。

入选军统,对王庆莲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她不仅能够解决吃饭问题,还能挣得一份不菲的工资。

这是她做梦都梦不到的好事情,然而就她的一生来说,这次“幸运”却也是她不幸的开始。

进入军统后,王庆莲并没有像祝仁波和戴以谦一样,先进行系统的培训,而是将她分到了下属单位,做起了辛苦的打印工作。

十几岁的王庆莲,表现的要比同龄人成熟,或许是艰难的成长环境使然,她特别能够把握机会。

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她都会按时完成,并且乐于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虚心请教。

不久后,踏实肯干的王庆莲,被调到了军统译电科。对于译电一窍不通的她,在一开始闹了不少笑话。

王庆莲来军统的初衷,就是为了有一口饭吃,从没有深入的考虑过其他问题,她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译电。

当她小心翼翼的问出这个问题时,译电科爆发出来一阵哄堂大笑。但这并没有打消王庆莲的积极性,她仍然会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问。

对译电工作熟悉之后,王庆莲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思考。

她在翻译电报时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消息,有好的也有坏的。

看到电报中日军对我国民众的残害消息会愤怒不已。看到抗日战争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后,她会兴奋地将消息第一时间上报。

王庆莲知道,自己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杀敌御外,但她所做的工作也是在为抗日事业做贡献,因此她工作的十分卖力。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庆莲选择离开了军统。当时她给出的理由是,需要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

但其实这只是一部分理由,在日常的译电工作中,王庆莲对当时的时局有一定的了解。

她痛恨日本人却对共产党抱有好感,认为自己如果继续留在军统工作,迟早会成为内战的帮凶。

她对家国大业的了解很有限,却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加之得知了戴笠去世的消息,让她更坚定了离开军统的决心。

因此,王庆莲便借着母亲病重的机会离开了军统。

在军统的几年时光,让王庆莲的成长很大,她回到家乡后一直在家里照顾母亲。到了结婚年龄的她,也在长辈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当地人。

原本她都以为,生活就会这样毫无波澜的过下去,直到1958年。

由于她曾在军统做过译电员,那些年令她风光无限的职业,成了她最大的负累。

此后,她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劳动改造生涯。

23年后,王庆莲终于看见了曙光。

1981年,政府对她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给予认可,认为是她及时且主动地离开了军统,并没有参加国民党对我党的迫害,并为她办理了退休手续。

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她在劳动改造期间的时间,都算成工龄。

王庆莲的生活,终于回归了平静,她也不再隐瞒自己曾经是军统特务的事实,甚至接受了媒体采访

首次相聚合影

2013年,王庆莲收到了一个消息,有关部门告诉她,有两个同为军统特务的老人想要见见她。

王庆莲诧异中又带有一些疑惑,她在军统中的熟识的朋友,基本都不在人世了,这次要见她的人会是谁呢?

了解后具体的内情后,王庆莲欣然同意了这次约见,这也是三位老人的第一次见面。

为什么说,是第一次相见呢?

因为他们在军统局里不属于同一个部门,所以之前并不熟识。王庆莲曾经听说过戴以谦的名字,但并没有直接接触过。

三人见面的这一天,并没有想象中热泪盈眶的场景,反而都很淡然。他们回忆起,当年在军统的时光,都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说起现在的生活,三位老人都很满足,因为国家对他们的宽大处理,让他们在晚年都有很安稳的生活。

随行人员提议让三位老人拍摄一张照片留念,他们也都纷纷点头同意了。

只见王庆莲缕了缕自己已经花白的头发,站在戴以谦的身边,祝仁波则微微的隆着肩,大方地对着镜头。

三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结语

三人的经历,不能够完全用对错来形容,只能说是时代造就的一种产物。

就像王庆莲说的那样,她进入军统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发报是什么。她只是一个发报员,从没有想要残害同胞。

的确,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没有真刀真枪的上战场,只是负责信息传递,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幸运的是,他们都没有参加内战。

即使身在军统,也懂得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这也是国家政府一直优待他们的原因。

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茁壮成长,逐步壮大。这三位老人看到中国的今天,也会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军统   特务   解放战争   发报机   劳动改造   江山   隐姓埋名   国民党   年后   秘书   大陆   政府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