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临终前,叶剑英拿出写有毛主席指示的纸条:我知道你在等什么

1972年1月,已经身患肠癌晚期的陈毅,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个为革命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家,在昏迷之中仍放心不下国家和党的前途与事业。

刚从昏迷中醒来,头一句话就是找叶剑英,大家都明白他在等待什么!

1月6日那天,叶剑英来探望他时,他的神智尚且清晰,目光炯炯地看向这位昔日老友。叶剑英也没有让他失望,对他说:“我知道你在等什么,我给你带来了!”说完拿出一页纸坐在床头,一字一句地念给陈毅听。

那么陈毅究竟在等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毅的革命故事。

学习新知,处处碰壁

陈毅元帅生于四川乐至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其父兄弟五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有田几十亩,虽然雇了长工,可自家人也需要下地干活,也正因如此陈毅从小就很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

陈家秉持着“耕读传家”的祖训,让陈毅与堂兄弟一起在复兴场的私塾接受文化启蒙,因为自幼聪慧,读书又十分用心,小小年纪的他就成了全家的希望。

几年后,科举制度废除,城市里开始兴起了新式学堂,学堂里不仅有文学、历史、地理、算数、格致、读经还教科学与体操。他的伯父陈昌仁为了能让家里的几个孩子接受现代化教育,不惜将家中几十亩良田尽数变卖,全家老小一起从农村搬迁至成都东郊望江楼对面的上河心。

伯父的这份苦心没有被辜负,几年后陈家的几个孩子皆是学有所成,陈毅更是成功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陈毅这一年才15岁,自然是无尽的少年意气,满心志向都是重振国威,实业救国。可也不断伴随着思考,从铁路风潮起,加上浩浩荡荡的而来的辛亥革命,可压在中国人头顶的大山依旧没有被搬开,国家依旧积弱贫穷,各地军阀互相倾轧混战不断,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广大百姓依旧在受苦!

实业可以救国吗?当时正逢赴法留学的风潮正浓,陈毅就带着这种思考,和陈孟熙、陈世泽两位堂兄弟一起考上了勤工俭学的公费生,踏上了赴法兰西的求学之路,以期在欧洲文明的中心寻找救国之道,改变民族现状。

然而生活总非事事顺利,长达两个月的海上航行还未结束,陈毅就和其他几位留学生一起生了重病,住了两个月的医院才彻底好转。

而且因一下子来的留学生太多,许多人一时间并无法获得工作,只得暂时候工候学。陈毅兄弟就在华侨协社找了间还有空位的地下室栖身,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到蒙达尼工学院听课。

因为生活拮据,常常就着自来水吃硬面包,可是怀抱着“学习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回去建设祖国”的美好志向,陈毅每天都是富足和快乐的。

候工的第三个月,他得到一个到巴黎郊区的炮厂当杂工的工作,工作一天可以得到12法郎。工作十分辛苦,但陈毅没有忘记他来此的目的,因此他很快利用空闲时间去展开社会调查。

也是通过社会调查让陈毅逐渐认清了资本主义的画皮,他曾在《我两年来旅法勤工俭学的实感》一书中这样写:法国人民尚有不识字者,大都年在40左右,而普通仅识字不同文法者极多,推其原故,无求学经费而已。

他来此寻求真理,可原来法国人民的日子并不比国内百姓好多少,这一下子让陈毅陷入了迷茫。

走上革命之路

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政府也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主义层出不穷,留学生们常常为此讨论不休,也是在此时陈毅接触到了蔡和森、蔡畅、李富春、李维汉等人。

当时蔡和森以苏俄为例认为中国也可以走这样的道路,为此收集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动的书籍,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陈毅大感收获,也开始看起了《共产党宣言》,从好奇到思考,那颗对资本主义从崇拜到失望的心再次被点燃了,且一发不可收拾。

1921年,陈毅因在法国带领众人举行爱国运动时,不幸遭到了武装警察的镇压和抓捕,不久后就被押上了邮轮遣送回国。1923年经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后,各地的起义的枪声此起彼伏再无断绝。陈毅当时奉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前往南昌加入起义的队伍,可惜他到的时候叶、贺的起义军已经撤离,陈毅连忙追赶,几经危险才在8月10日追上了周恩来和刘伯承的队伍。

周恩来和刘伯承商量后让陈毅任第25师73团的指导员,昔日在法国一起战斗过的老友重聚,周恩来对他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

陈毅却高兴地对他说:“咱们共产党终于有自己的队伍了,什么小不小的,你就是让我当个战士我也愿意,只要那武装我就干!”

不久后他就率部和朱德、王尔琢一起领导了湘南起义,把武装斗争和工农运动结合起来,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展开打土豪斗争,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也使我党革命武装力量迅速扩大。

不久国民党军队展开疯狂反扑,工农革命军为保存力量只得撤离当地,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

也是这次陈毅第一次见到了他闻名已久的毛泽东,同样喜欢古诗词的两个人可谓是一见如故,也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此后,陈毅就全身心投入到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工作,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他和朱德默契十足的指挥战士们作战,每每让敌人无奈吃鳖灰溜溜的败走。

不仅如此,陈毅也极其重视战士们的精神建设,平日常常对战士们做宣讲,告诉众人为什么要斗争,打仗的意义是什么。每每战后也会把战争过程书写下来读给战士们听,让众人分享到胜利的喜悦和荣誉。他的这一做法也受到了毛泽东的大加赞扬。

革命道路上下求索

陈毅和毛泽东在日渐相处里接下来深刻的友谊,当然关系再好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1929年,党内出现了分歧,在七大会议上,陈毅作为主持人作了长篇报告,虽然他的看法与毛的主张都极其一致,可自己人的争执还是让他觉得为难。最后他被推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但分歧仍然没有解决。

两边端水的态度引起了毛的不满,其失望之下愤然出走。而陈毅在之后的工作中,逐渐发现的问题也都证明了毛的路线和主张的正确性。

面对错误他没有回避,而是积极坦荡的做检讨,诚恳的向毛主席道歉,并邀请对方回来主持工作。

在党内再一次发动分歧时,陈毅始终坚定地支持着毛主席。后来大军北上开始长征,而陈毅却因伤留下了。当时他在农村休养,中央红军找不到他,只得在离开时留下一张,让他继续领导队伍进行游击战的纸条。

就这样陈毅带领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伍在深山老林里坚持和力量悬殊的敌人斗争,还时刻不忘关注着大部队的消息,得知毛主席再回领导岗位后,他高兴的说:“毛主席是正确的,历史会证明这一点,有他带领红军斗争,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10月,陈毅几次死里逃生,有一次叛徒龚楚把敌人引进山里搜剿,搜到距离陈毅仅有十几米的地方,幸亏哨兵及时鸣枪示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936年,在蒋的命令下,国民党第46师再一次对游击区发起围剿,第46师的师长戴嗣夏拿手好戏就是搞封锁,号称“碉堡专家”,他也果然祭出了看家本领,一来就将陈毅围困在梅岭密林的一个岩洞之内,层层封锁线严密如蛛网,漫山遍野都是搜查的士兵,给游击队的生存和活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陈毅和战士们被围困了20多天,缺粮缺水,实在饥渴难耐就从岩缝里找几滴山泉润嗓子,直到西安事变爆发,才算度过此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此时所写。

而这样的艰难在他的三年奋战,多到数不胜数,其苦难程度绝不亚于长征。可陈毅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还能配合支援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后来更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抗战时期成立了新四军,真是能常人之所不能。

军事才能

常常有人质疑陈毅的军事才能,其实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后,大家就会发现那都只是一些片面之词,1940年的黄桥战役,正是全国民众上下一心抗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顽固派不仅抗日消极还反共情绪高涨,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

新四军被迫反击,陈毅、粟裕指挥作战,战斗打了四天,新四军歼敌逾万,缴获大量军事物资,可谓是大获全胜,不仅狠狠的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还为整个华中的抗战统一打开了新局面。

不仅如此还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陈毅更是率军将国民党的王牌精锐整编74师全歼,而这支王牌师的师长——大名鼎鼎的张灵甫,也落得被击毙的下场。这场战争的结果可以说一举扭转了山东的战场局势。

而在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陈毅更是和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整场战役。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则是他指挥的最后一仗,上海战役。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国民党派了20万人驻守。而且上海地形平坦,没有什么先要地势,守军构筑了不少地堡工事,以此防御。

为了保护城市的完整性,不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增加难度,常规的攻坚战就无法展开,于是陈毅就先将国民党调到外围,攻而歼之,再用轻武器攻占城市。也因此整场战役打得极为艰难,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取得胜利。

解放军进城后,为了不扰民众,不仅不进民房露宿街头,还谢绝市民们的所有馈赠,更保护外侨的安全,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上海市民前所未见,无不动容。战士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影响。

而且也正因为上海的完整解放,使这座城市不仅在之后经济建设上为新中国做出了大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基础也影响深远。

政治、文采俱风流

早在1948年底,也就是淮海战役之后,毛泽东就在西柏坡亲自点了陈毅的将:“上海解放了,你要去当市长!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进上海是中国革命的一大难关,这个重任只有你挑的起来。”

原来当时西方并不太看好共产党管理城市的能力,美国人甚至公开说:“中共进了上海,不出三个月就要退出来!”

因此管理上海不仅是我党军事政治上的胜利,也是外界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所以毛主席说:“对于上海,我们打不得一点败仗!”

而陈毅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接管上海后将整个城市治理得有声有色,不仅让文艺界交口盛赞,还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狠狠的打了那些想要看共产党笑话的各方人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除了高超的政治水平,陈毅也有着出色的文采,是共产党人中少有的儒将,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有流传。

众所周知,毛主席在诗词中的造诣也是一绝。诗词上爱好,让他和毛主席感到惺惺相惜。两个人经常相互改诗,在陈毅任外交部长时,因工作繁忙有一段时间没有诗作发表,结果在第三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毛主席还专门问他:“你最近怎么没有发表诗?诗歌陶冶情操,再忙也不能丢下啊!”

于是会议结束后,陈毅就将他出国访问时写的《六国之行》的7首诗寄给毛主席:“那就请主席帮我改一改吧!”毛主席收到诗后十分高兴,不仅帮陈毅做了修改,还帮组诗的第一首起了个《西行》的标题。

二人还就改诗的问题来回写了几封信,全文都在推敲、谈论诗歌内容,可谓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要知道这在毛主席的来往信件中是绝无仅有的。

俗话说诗如其人,陈毅的诗形式多样,内容朴实又豪气刚直,可不就是陈毅元帅本人吗?

大雪压青松

出色的政治能力和刚直的性格,是陈毅元帅最令人敬爱的地方,可也为他带来了麻烦。1967年,造反派网织罪名对陈毅展开了公然的污蔑,红卫兵更是多次组织批斗。

作为“三老四帅”之一,陈毅没有畏惧和屈服,而是宁折不弯,和造反派选择面对面的斗争。

然而这次斗争被定性为“二月逆流”,若非毛主席出面力保,后果不堪设想。1969年,陈毅被以“战备”为名,疏散到石家庄,被“软禁”了将近一年。

到了1970年,陈毅常常感到腹痛难忍,吃了止痛片仍然不见效,几次报告想回北京看病,然而造反派每次都不予批准。

直到后来陈毅腹痛加重,每每疼得浑身抽搐,血压升高,他的夫人张茜出于无奈只得给周总理写信求助,在周总理的周旋下才得以回北京看医生。

医生检查后,发现是结肠癌,并且癌细胞已经有局部转移。但他看起来仍然很乐观,在他住院期间,他的旧友王智涛来看他,他还谈笑风声地说:“癌症算什么,咱们共产党人连死都不怕还能被它吓破了胆?”

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们也逐渐束手无策,这位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老革命家,躺在病床上,不能进食,仅靠着输液维持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迷中。即使意识不清醒,他的嘴里仍然念叨着:“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偶尔一两次恢复清醒,他总问叶帅来了没。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生病即将走向终点。所有人也都知道,他心里始终有着一点遗憾,一个为了新中国、为了革命可以献出生命的人,突然被划定为“逆流”,怎么会没有遗憾呢!

到了1972年1月6日,陈毅突然又恢复了神智,甚至和家人说了好几句嘱托,好似回光返照,叶剑英闻讯赶来,泪流满面的站在床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页纸说:“我知道你在等什么……”

那上面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段谈话:“现在再不要讲‘二月逆流’了,当时那个情况有些同志要讲一些话,是应该的,是公开讲的。在党的会议上为什么不可以讲?有些事情看来过了几年就清楚了。

这既是为陈毅平反,也是对他的肯定。当时陈毅已经不能说话,这段话一念完,他的女儿就对他说:“爸爸,如果你听到了,就闭闭眼睛!”陈毅立刻闭了闭眼睛,他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结论。

等再念第二遍时,病房里的人却再也等不到他的回应了!

结语: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四天后,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隆重召开,周总理亲自念了悼词,很久没有公开露面的毛主席,也史无前例地出席了追悼会,来送这位老友最后一程。

想来,陈毅元帅已再无遗憾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淮海战役   井冈山   周恩来   元帅   临终   国民党   上海   战役   共产党   指示   纸条   队伍   工作   陈毅   叶剑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