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旱、旱涝急转、台风过境,下一场气候危机如何应对?

提起今年夏天,高温、干旱、山火、热射病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9月4日,国家气候中心发文回顾今夏我国气候特征。总体来看,今年高温干旱强势席卷我国多地,今夏全国平均气温更是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此外,今夏极端气候事件强发多发,此次高温事件持续了79天,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受夏伏旱影响范围广、强度强。

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刘君言认为,今年极端高温天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成为集高温干旱、缺电、山火于一体的复合型灾害,它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供电系统、居民生活都带来新一轮冲击。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似乎高温热浪天的影响已然结束。但刘君言表示,夏季持续的高温热浪导致的大面积异常温暖的洋面,也是此次“轩岚诺”台风强烈,且范围更广的原因之一。“未来我们可能会面对更多不确定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

受台风袭击,广东阳江市东门南路倒伏的树木。 新华社发

旱涝急转、“轩岚诺”台风强烈,高温后连环影响显现

据国家气候中心根据监测评估显示,今年6月13日开始到8月中旬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达到61年来最强。

今年夏天好像格外热,更有人称之为“最热夏天”。刘君言解释称,由于今年夏季大气环流活动异常,副热带高压活动强劲且位置偏西,几个高压联手形成强且稳定的天气系统,导致今年中国整个南方地区持续的热浪天。她也表示,人类化石燃料的消费以及森林和土地的利用变化,是导致温室气体浓度上升背后“元凶”。

“这是一次人类苦难的记录,一次对失败的气候行动规划的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时警告称。据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人类活动是导致现在气候变化的根本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温引起的灾情呈现出级联性和复合型特点,在高温的影响下,多地出现了干旱、缺电、山火等灾害,全球这一波持久性的高温热浪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高温干旱对供电系统带来新一轮冲击,尤其四川这样的水电大省。”刘君言认为,一方面水量减少导致发电量减少,另一方面高温下居民用电需求量增加,突出的供需矛盾让电力系统压力巨大。此外,受高温干旱影响,重庆北碚发生了大面积山火,湖北、四川等区域也处在森林火险的最高等级。

随着高温退去,高温带来的影响并未消散,而是导致了一系列连环影响。

多地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就与极端高温相关。据刘君言介绍,“在过去长达两个月的高温干旱天气下,大部分水蒸气蒸发到大气系统中,大气蓄积很多能量,十分不稳定。当冷空气出现,对流剧烈,就形成强降水。同时,干旱导致地下含水量低,土壤干燥疏松,一旦出现极端强降水,更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高温也是此次“轩岚诺”台风强烈且范围更广的原因之一。“台风‘轩岚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前期高温天气造成海温偏高,给‘轩岚诺’补充了能量。”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周冠博解读称。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未来中国干旱事件的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增加。除干旱外,还需要警惕高温和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

刘君言坦言,“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热浪天气,这必然会导致大气系统内的能量值越来越高,海洋温度上升,海水大量蒸发,而更多的水汽也意味着整个大气会更饱和,更不稳定,这会导致更多极端天气。”

8月以来,多地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人们积极抗旱保生产,降低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新华社发

高温干旱叠加导致农业减产,专家建议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

今年的极端灾害性事件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影响。“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气候条件,而气候变化的加剧改变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影响农作物种植制度、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可强调。

高温、干旱叠加可能会导致农业减产风险加大。何可举例称,从种植业来看,过去几个月内,湖北部分地区面临中稻孕穗分化和抽穗扬花、夏玉米花粉活性下降、再生稻高温“逼熟”、棉花蕾铃脱落增加等问题,四川部分地区水稻出现干花现象,浙江部分地区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柑橘出现“日灼”现象。

刘君言认为,气候灾害也对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物适宜种植的区域在发生变化,像冬小麦的适宜种植面积可能正在往北扩。气候变化也会对昆虫等造成影响,比如影响蜜蜂的授粉等。

如何应对高温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何可认为,管理者需要采取“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措施。简单来说,“减缓”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与工业不同的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除了会产生碳排放,还具有碳汇功能,从而有望在管理、科技的协同下,发挥出减排和增汇的双重作用;“适应”是指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减轻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目前,政府也尝试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损失。何可指出,不少地方组织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防灾预警、查勘理赔工作,为受灾农民“托底”,缓解高温灾害对农业生产收益的负面冲击,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刘君言也有相同的看法。“当前以气象为基准的农业保险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像浙江省、安徽省都开始推行政策性的农作物保险,给种植当地果树、茶叶等经济性作物的农民提供保障。河南省也给一些大田作物比如稻田等提供农业保险。”

何可认为,当前还应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既要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特别是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又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农业管理监测有机融合。”

8月27日,在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四连村,菜农打开喷灌系统给蔬菜浇水(无人机照片)。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加大节水浇灌设施安装力度,减少旱情带来的影响。 新华社发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韧性成为城市应对气候灾害新答案

城市由于人口、基础设施集中且物质资源、能源供给大量依赖于外部,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地区所造成的影响更为突出。

刘君言强调,“钢筋水泥的城市没有那么有韧性,恰恰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不透水的水泥地面,不能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网让城市没有能力去应对极端天气。”

韧性城市成为应对气候灾害的新答案。“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韧性”应对各种灾害,例如气象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灾害等多方面灾害的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

如何搭建韧性城市?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规划组团式城市,给城市预留通风廊道、避免城市高大建筑物过于密集、设计建筑时保持其内部自然空气流动等都有利于城市应对高温。

目前“韧性城市”的评价指标还在探讨中。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该方案指出,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开展了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目前我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已基本建立。

此外,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也应将气候变化纳为关键要素,优化城市应急管理和响应系统。刘君言建议,“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在危机来临时应形成更协调有机的协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专家表示这波高温热浪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巨大影响,也暴露了当前在应对高温热浪天气灾害响应方面准备不足的问题。

刘君言认为,过往的灾害响应系统更倾向于关注更传统的灾害,比如暴雨、泥石流、滑坡、地震等。但此次高温热浪却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席卷了中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她建议,政府要系统评估高温热浪在内的各种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形成基本的风险评估后,再组建一个更系统的打破部门之间壁垒的协作一致的应对方案。“这次高温热浪灾害之后,更加系统全面灾害响应机制有可能被提上日程。”

目前气候风险评估模型指标方面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王国复表示,在进行风险识别、预估时,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会出现“空报”、评估出的高风险区域过小、低风险区域过大等情况。他表示,下一步,会继续提高模型的识别率和准确性,做好中长期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影响面积、覆盖人口、经济损失等估算,提前进行更精准补偿机制的设计。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干旱   台风   高温   气候   山火   旱涝   韧性   热浪   灾害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危机   天气   事件   农业   城市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