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上海滩30年的帮派头子-杜月笙的奢华与黑暗

“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这是曾经叱咤上海滩的“小皇帝”--杜月笙的人生信条之一。这是他的消费观,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观。

1888年出生的杜月笙,自幼失去爹娘,跟着继母和舅舅活了下来,苦命人14岁就闯荡江湖,深知人情冷暖。

最初在一家水果店当学徒,掌柜的叫王国生。在水果店,杜月笙练就一手消果皮的功夫。尤其是削梨水平高,有个外号“莱阳梨”。因为年少,在上海的这个环境中养成了赌的恶习。万恶之源的赌让他不仅输个精光,还输掉挪用的店里的公款,不辞而别离开小店,厮混街头。

​ 杜月笙19岁时经人介绍到了黄金荣手下,做最低一级的小弟。当时黄金荣老婆林桂生有病,就在杜月笙轮流照顾期间得到林桂生认可。在黄家杜月笙忠心做事,不说不讲,从不吹嘘自己,两年后林桂生推荐给黄金荣,从此杜月笙开始登上上海滩的舞台。

​1925年,37岁的杜月笙创办了三鑫公司,垄断了法租界鸦片的提运,纠结黑帮,勾结军阀,贩卖鸦片。他的鸦片“畅销全球”。


​ 关于杜月笙的生活开销,据说一年就高达200万大洋,折合成人民币大约8个亿。具不完全统计,杜月笙巅峰时期的家产约有7亿大洋,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一块大洋折合成400元,再乘以7亿。响当当的世界富豪。


1931年6月9日是杜月笙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上午 9 点整,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的大自鸣钟发出了 9 下沉闷声,顿时,大楼大门两旁的 24 响礼炮轰轰打响,震彻云霄------杜月笙家的「杜氏祠堂」开祠盛典,开始了!

开祠盛典的第一天,位于法租界华格臬路(现宁海西路)上的杜公馆附近的几条马路,已经被仪仗队和几万名客人挤得水泄不通。

六个大队组成的仪仗队,从杜公馆门前护送杜家先人的牌位至金利源码头(今十六铺码头),再登船经黄浦江至杜月笙在浦东的老家高桥

打头的第一大队的声威就足以震慑整个上海滩:英租界派来的 24 名缠裹红头巾的印度锡克族巡捕,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列队开道。

紧跟其后的,是旗帜方队。先前是一面四人抬举、两丈见方的特大国民党旗,后面跟着暗合杜月笙岁数的 44 面杏黄旗,当中一面绣有大红色「杜」字的大黄旗,迎风招展。

接着,是由法租界和英租界巡捕房派来的英、法、印、越巡捕组成的骑队。

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巡捕,骑着崭新、罕见的自行车,四辆一排,沿路而过。

在他们身后,跟着上海滩另一位青帮大佬黄金荣办的「金荣小学」的学生,身穿童子军制服,敲着洋鼓,扛着齐眉棍,负责护送几年来各处送给杜月笙的十几把「万民伞」,以及各界名人赠送的旗伞牌亭。


[杜]字大旗和万民伞

要说更震撼的还在后面,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百人军乐队与一排荷枪实弹的步兵,中央陆军第五师的乐队与一连步兵,护送着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淞沪卫戍司令熊式辉、军法总监何键赠送的匾额。

其中,最扎眼的要数蒋介石送的「孝恩不匮」金匾。


蒋介石的题字

这仅仅是第一大队,后面还有公安局、各军队的军乐队、小学童子军护送的:上海市长、外交部长、军政要人、各省政要、外国官员、各大公司、各大团体赠送匾额和旗伞花篮的五个大队。

每队都分别配有吴佩孚、段祺瑞、孔祥熙等南北军阀、新旧官僚政客送的匾亭。

贫苦出身的杜月笙为了想抬高自己身价,曾查过许多代祖先,可惜找不出一个能给他撑点面子的先人。

但吴佩孚帮他解决了难题,吴送的那面特大金匾上,题了「武库世家」四个字,将杜月笙捧成了西晋名将杜预杜武库的后裔了。

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更有文人墨客,把杜的祖先吹捧上天。


「武库世家」牌匾

这仪仗队奠后的,是蒋介石送的一篇祝词彩亭。

真可谓声势浩大、盛世空前;显示出的人力、财力、权利,令人咋舌。

这之后,才是杜家祖宗牌位,用特别扎成的神轿抬着。

前面用八面特大铜锣开道,彩衣的美丽少女们,像仙女般捧着几十个盛满鲜花的花篮和几十个烧着檀香的大香炉,随轿而行。

杜月笙带着几个儿子跟在队伍里,缓步前行。


时年 44 岁的杜月笙护送八抬大轿

扶轿杠的人,是当过上海县知事的李祖夔。这个人能找来不容易,来头是有颇有讲究的。

此人是在清朝有过功名的地方官,有这种人物的出面,才能够「彰显」杜家祖先的身份。

神轿后是集中了上海京戏班子里用的宫銮和戈矛剑戟等几百件古代武器。

一路上,鞭炮齐鸣,几十万人围观,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到码头,很多人被挤得掉落到黄浦江中。

随后,杜月笙率领来宾,分乘十几艘火轮渡江。

那一天,上海老百姓们震惊了,自上海有租界以来,从来没有让中国军队列队开入过,这次典礼能把陆、海军、警察部队等开入租界还是头一遭。

就连蒋介石来上海住在法租界的公馆里,也只能带便衣警卫,不能调军队去给他守卫。

这还只是第一天的「盛况」。后面几天在杜月笙老家发生的事情,才能彰显杜月笙庞大的社交网络,其拥有的不可估量地财富、地位、权势以及在政治上的野心。

从码头到杜家祠堂的十里路,全部新修;路旁插满各大商店赠送的彩旗,一里一座彩牌坊。

祠堂前面,赫然伫立一座五层楼高的大彩牌楼,四周搭起一百多间大席棚和临时戏台。


家祠牌楼

举行入祠典礼时,由陆、海军、警察局西乐队等组成的大乐队奏乐,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鸣礼炮二十一响。

首先由杨虎以国民党中央委员、政府参军的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道贺。

然后是公祭典礼,由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等的代表执祭。

接着是各国总领事、驻军司令、各省主席、市长的代表,各地帮会头子,上海工商、金融等各界的头面人物道贺,共计一万多人。

为了把声势搞得更大,杜月笙吩咐在四乡张贴海报宣布,用大量毛巾、脸盆、药水、灯笼等赠品吸引周边地区的百姓前来。

上海邮政局是杜月笙的得意门生陆京士把持的,竟专设一个临时邮局,赠送来宾每人一套印有「杜祠落成典礼纪念」的信封信纸,并加盖红色纪念邮戳。

在现场,扇子免费拿,汽水免费喝,外国宾客或有地位的来宾,还能得到纯丝织成的杜月笙照片。

更令人兴奋的是,凡是去道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枚纪念章,凭徽章可以去看戏和吃饭。

结果一万只纪念章远远不够,又临时加发了数千份宴客帖,权当纪念章之用。

每次开饭,数量在一千桌左右,要分四五次才能开完,几乎整天都是在开饭。

实际上,很多人不远赶来,是为了要看荟聚于此的南北戏曲名角。

参加演出的角儿有多牛?

不单有「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齐聚一堂;还有周信芳、马连良、杨小楼、龚云甫、王又宸、言菊朋、高庆奎、肖长华、姜妙香……可以说当时最顶流的明星全从各地赶来了,甚至有人带病演出。

这些角儿的名头之响亮、堂会戏目之精彩,不但让上海轰动了,连南京都被震了。

这是何等通天的本领,能让大腕们齐聚一堂?亘古未闻!


参加演出的部分戏曲名家

这次活动的总费用共花费了百万元,但许多项目是完全由别人凑钱代办的,而杜月笙收的礼金早已把所有成本覆盖。

他用这种方式既为自己挣足了面子,也借机发了一笔大财。

这也符合杜月笙的另一个价值观“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

这是奢华一面的杜月笙。

其实杜月笙另一面也裹挟着许多国家进程的色彩,有说他是民族爱国者,有说他是革命阻挠者,也有说他是内外勾结的汉奸派作风,他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故事,充满传奇,我们后续再讲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上海滩   来宾   巡捕   仪仗队   租界   纪念章   祠堂   头子   帮派   蒋介石   上海   大队   奢华   黑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