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须生名角宋正卿


庐山闲人

宋正卿,俗称宋绺子,生于一九零八年,永登县苦水镇新屯川村三社人。与我家是对门邻居,从我妈哪儿论起,我应该称他为姑爷。宋家姑爷自幼喜欢看秦腔戏,村里演戏,每场必到,数十里之内,那里唱戏,那里就有他的身影出現。日積月累潜隐默化,年轻轻的时候就能吼大段的乱弹。


图1 须生名角宋正卿

一、求学名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屯川村有两位秦腔老艺人,巨应福与甘盛鼎,人尊称应福爷、同生爷。应福爷外号叫通川鼓,是苦水川一个有名的司鼓,干鼓子敲得有板有眼。他虽然不会唱戏,但是肚子里有货、满腹乱弹,是新屯川舞台乐池总指挥。同生者,因生于清代同治年间而得名,同生爷是一位读过一些诗书的、且有名气的须生演员,是当時新屯川戏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这二老曾联手培养了后来名震河西的净角大师袁田霖。为了深造,宋师傅后来也拜同生爷、应福爷为师。

有句古话说得好 ”小殷勤买转帝王心“,宋师傅效法程门立雪的典故,为师长端茶续水,殷勤伺候。为了得到真传,天不亮就起床,跑到师傅家干家务活,譬如起圈,挑水,挖地,浇水,收割,薅草,打扫厅堂。求学精神深深感动了两位长者,根据他的形象与擅长,给他传授了不少学识,特别是在须生角色方面,给予了许多精细点拨。

应福爷同生爷传授的秦腔都是甘肃秦腔剧目,以神鬼戏和半文半武等刚烈之戏为主,譬如《闯宫抱斗》《黄河阵》《五岳图》《大报仇》《火焰驹》《六部大审》《黄花山》《绝龙岭》《蛟龙驹》《潞安州》《开国图》等,这类戏注重生净角色,重白重做重打。

二、兰州学艺

除了学好甘、巨二位师傅的戏路之外,他把目光转向百里之遥的兰州城。兰州城里秦腔名家云集、群英荟萃,那里可以看到大师们的精彩表演,学到更高层次的技艺。然而旧时交通不便,从新屯川到兰州路程遥远,全靠步行,过黄河还得从河口坐羊皮筏子。每次进城办事,安顿好住宿之后顾不上吃饭与休息,先跑到戏院子看戏,特别是碰上郗德育的戏绝不放过。

郗德育,俗称麻子红,陕西人氏,幼年在陕西长安县“双翠班”学艺,青年时候来到兰州,在须生行当的秦腔唱腔、表演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陕甘合璧”与”独辟蹊径“等技术途径,将陕西的重唱、与甘肃的重白重做重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秦腔须生行当表演艺术。宋师傅在兰州陆续看过麻子红的《辕门斩子》《玉虎坠》《烙碗计》《闯官抱斗》《拜台》《潞安州》《得胜图》《雁塔寺祭灵》《斩韩信》等戏,对杨延昭、冯彦、刘子明、梅伯、诸葛亮、陆登、岳飞、唐德宗、韩信等戏剧人物如何刻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郗派艺术中学到了过去在乡间难以学到的表演技艺,特别是陕西演员擅长的秦腔唱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无疑这一切都对于对他日后的的秦腔艺术提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处处留心皆学问

除了看麻子红的须生戏之外,他还看袁天霖的花脸戏,而且也多次与袁天霖同台联袂演出。袁天霖,永登野狐城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甘肃戏剧界有名的秦腔大花脸演员。一次袁天霖在苦水演出《火焰驹》,主演艾谦,人们慕名而来以饱眼福。然而扮演李彦荣的演员因故没有到场,不能演出。社长急得满头大汗,无奈之下只好把在幕后偷艺的宋师傅推出来顶场。架不住社长的苦苦哀求,情急之下,宋师傅被迫答应登台“救场”。此时,袁天霖对他说:“学戏就要上前台,躲在幕后是学不到戏的”。宋一边化妆一边向袁请教说:“事到如今,还望大师指点一二”。演出中,袁大师仙人指路、及时点拨;宋师傅聪慧过人、点眼就转,二人配合的天衣无缝,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演出。还有一次,袁天霖在红城乡凤山村唱戏还愿,剧目叫《搜杯代戮》,他扮演花脸严世蕃到莫府搜无价之宝一捧雪玉杯,宋师傅扮演莫家家人莫成。谢幕后,袁天霖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再大的把式也需要人在前台里扶持“。意思是在舞台上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要密切配合,才能把戏演好。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艺术,宋师傅走到哪就学到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代表永登县参加定西地区秦腔会演,在《火焰驹》里扮演李彦荣,演出后还受到甘肃省主席邓宝珊的接见。在演出间隙中,向各县同行们虚心讨教,期间学会了《杀庙》这出戏,真可谓不虚此行了。

他对秦腔艺术执着追求,加上基础扎实,本人又聪慧好学,悟性高,能够聚百家之长,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唱念做打全面发展、在苦水川戏剧圈子里脱颖而出,演变为文武不挡、黑白(黑须白须)俱精的须生演员,被推崇为新屯川戏曲界的领军人物,舞台上的台柱子。


四、博闻强记

旧时,没有戏剧本一说,都是口口相传,谁记得多,谁的戏路子就多,谁演出的机会就多,获得的报酬就多一些。说古人张松过目不忘那是传说,说宋师傅过耳不忘,那却是确确实实的事情。他自幼聪慧,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记忆超群,悟性极高,对师傅教过的,以及他所看过的戏都能烂记于心,背得滚瓜烂熟。

对于他的记忆力,我是领教过的。曾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候我常去他家浪门,他就逮住我,给他念戏文。老人记性确实好听过两三遍便能准确的复述出来。有付候有些字我也是不认识,那就认字不认字先读半个字,一次把威风凛凛念成威风禀禀,老人立即纠正 “不是禀禀是凛凛”。羞的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正是这种独特的天赋,使他胸中藏戏百余本,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天赋,使他一次次的解除了困局。旧时,外出演出时,事先要将本戏班子能演的全部剧目、连同各剧目主要演员写在红纸上,折成折子,供主家点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宋师傅他们在农闲期间多次组团到外演出,每到一地,请主家在折子上点戏。一般而言,大多数主家都是搜图索骥。可有时,就会碰上某些刁钻的高手,不按常规点戏,而是点折子上没有的剧目。譬如有次在 通远乡杨家沟滩村,主家点了《醉写》和《辕门斩子》折子戏,并要求次日务必演出。又譬如在古浪县大靖镇,主家点了《斩韩信》折子戏,并要求次日晚场演出。历来随团助阵的同生爷也吓了一跳,這些戏都是典型的文戏,不对本剧社的路数。太白《醉写》是以念白为主的文戏,《辕门斩子》与《斩韩信》是武将文唱,以唱工为主,特别是韩信的唱词就有一百多句,难度很大。按照梨园行规,主家点了戏,戏班子晿不出来,人就丢大发了,立马卷铺盖走人。关键时刻,多亏了宋师傅当年在兰州看过這几折戏,他静下心来,认真回忆了一下,戏文在脑海里很快地浮现出来了。经过排练,硬是将這几折冷戏准时上演了,并获得了园满成功!演出后,杨家沟滩观众说 “新屯川这个剧社不得了,有高人”。大靖镇观众说 “這个宋社长肚子里戏多得很,有几十本”。其实,他们那里知道,這个宋社长肚子里藏着一百多本戏呢!

还有两例更能说明他的记忆力超群。一是传本。所谓传本就是将口头语言转化成流传于世的纸质版本。一九六二年村里拟将《升官图》一剧传本,宋师傅将戏文一分为二,亲自口述,前半场段由施助善记录,后半场由杨发峰记录。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完施的,再说杨的,说毕杨的,又言施的,左顾右盼不停顿,一顿大餐時间,手抄本《二進宫》就摆在桌面上了。二是念白。由于文革,传统戏禁足了整整十三年,一般演员脑子里的戏文早就撇到鸡爪国里去了,可他依然烂熟于心张口就来。1977年村里决定演《草坡面理》这出著名的折子戏,内容是岳飞与金兀术辨理的故事。这折戏可真不好演,台词都是咬文嚼字的道白。特别是戏中有一段又长又拗口的台词:“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威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御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用天下之所顺,攻其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则胜矣”。当年我有幸看了他这折演出,感觉到他对这段文言文处理的很好,不但巧妙地使用了断句技巧,而且念白技术也掌握的很好,台词记得滚瓜烂熟,念白清楚流利,没有半点磕绊,音调抑扬顿挫。

五、演过的须生角色举例

正者,正面也;卿者,朝廷官员是也。宋正卿这个名字似乎早在冥冥中就注定了他特别适合于主演正面老年官员。

事实确实如此。宋师傅主攻须生类(包括红生)正面官员和具有正义感的家人,有时候也偶尔串演净角。他表演功底扎实,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件件独到,演谁像谁。唱起来,清脆悦耳,行腔浑厚;念起来,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做起来,动作优雅,潇洒自如;打起来,擒拿格斗,套路娴熟。是一位在庄浪河川很有影响的秦腔艺人之一,观众敬称宋绺子。他戏路很宽,无论是纱帽戏,还是蟒靠戏;无论是悲衰戏,还是喜庆戏,演起来都是轻松自如、得心应手。

他演过的剧目不胜枚举,正面须生戏举例:《辕门斩子》的杨六郎,《雁塔寺祭灵》的唐德宗,《斩韩信》的韩信,《十五贯》的况钟,《八件衣》的杨廉,《八大锤》的岳飞,《醉写》的李白,《伍员逃国》的伍子胥,《放饭》的朱春登,《闯宫抱斗》的梅伯,《潘杨讼》的寇准,《金沙滩》的杨继业,《太湖城》的孙武子,《斩经堂》的吴汉,《玉虎坠》的冯彦,《破宁国》的朱亮祖,《双罗衫》的连贤,《二進宫》旳徐延昭,《火焰驹》的艾谦。其中,徐延眧是铜锤花脸偏重唱功,艾谦是二花脸偏重做功。


图2 《大辕门》中宋正卿饰杨六郎,甘墨林饰佘太君

每次演出后,观众都是好评如潮,限于篇幅关系,仅举两例:1)在张家大坪演《雁塔寺祭灵》谢幕之后,有位曾经在兰州看过麻子红主演此戏的老者来到后台,拉着宋师傅的手说“宋社长你演的真好,我自从那年在兰州看了麻子红的《雁塔寺祭灵》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如此精彩的演出了,今天我可过了把瘾”!说话间,掏出两盒卷烟硬塞给宋师傅手中以示祝贺。2)野狐城演出《醉写》戏后,有位满姓拔资(明清时代地方政府保送本地品学俱佳的秀才到北京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叫拔贡)很是兴奋不已,用文人特有的语言对宋师傅进行了点赞:“在表演上,把李白从宿醒直到酕醄大醉的酒态表演的活龍活現、惟妙惟肖”。并掏出十块大洋作为奖赏。

六、拿手绝活

看过他的很多戏,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火焰驹》里的艾谦,《太湖城》里的孙武子,《十五贯》里的况钟。三出戏在演技上都有绝活,孙武子的五雷碗与甩鞭术,艾谦的三鞭子与骏马驾驭术,况钟的纱帽翅抖动术。

三鞭子绝活多用于战事吃紧,纵马奔腾的戏剧场面。宋师傅扮演的传讯使者艾谦,在一片炽热的头焰中登场,“跨下的火焰驹四蹄生火”一句唱腔之后,只见满口长冉、一身布衣打扮的艾谦,表演着一连串挥鞭策马的动作,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平地,时而平原,时而丘陵,加之独特的的装束和夸张的脸谱,都充分表现出一个备受鞍马劳顿之苦的英雄姿态。特别是在马首马腰马屁股的连三鞭,放火后的几个高难度亮相和扎势,他那身段的优美,摆冉的准确,甩络帽的干净利落,既突出了艾谦的英雄性格和心急如焚的心理,又映射出火焰驹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神速。

因长期演戏,老人性格乐观,体格健壮,精神矍铄。在《太湖城》这出戏里,他扮演了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子。为了制服反王庆忌之妻殷梨花,使用了五雷碗和麻鞭两种兵器。摔五雷碗时力道之大,掷地有声,触地即碎,碎片四溅,显得干净利落,真实自然。在麻鞭打鬼表演中更是显得威风凛凛,杀气腾腾。麻鞭用大麻搓成,长约一丈有余,柄粗,尖细,顶端留有三四寸长的鞭梢。宋师傅使出浑身解数,显示出巨大的爆发力、与身体的控制力,而且善施技巧,鞭子甩出之后不但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而且鞭梢又要缠在殷夫人腰身上,两人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左打右转身,右打左转身。一场戏下来,甩鞭不下百余次,一般年轻人都难以胜任,可老人却做的得心应手!为此,留下了一句话:宋师傅麻鞭抡得欢,《太湖城》里鬼叫唤。

甩纱帽翅,又叫摇纱帽翅,也是他的绝活。在《十五贯》中他扮演的是苏州知府况钟,面对苏戍娟熊友兰的冤情,权衡又权衡,忖度复忖度,利用冉口功和帽翅功,将况知府的万千思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演绎的活龙活现。你看他的纱帽翅,一会儿双摇,一会儿单摇;一边上下闪动,一边纹丝不动。有时候纱帽翅自由旋转,有时将一绺长冉甩在纱帽翅上抖动,那可真是一把绝活也!

生活中,宋老先生也有很多绝活。譬如,捻羊毛线捻的很是均勻沒有一个毛蛋蛋;织装粮食的羊毛口袋耐看又结实,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铅山子里拔回来的芨芨草栽成扫帚,美观耐用,扫帚磨秃了也不会掉下来一根芨芨,生产队每年打麦子时就指定用他的扫帚;种的一手好水烟,春上种田时麦籽粒洒的很是匀称,断然不会出现簇堆现象。可谓是庄稼行里十八般武艺也是样样精通。

七、桃李满川道

日常演出之余,他还注意培养后起之秀。除了给本庄子戏剧爱好者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在高城驿、营儿村等地带出了不少徒弟,可谓桃李满川道。主要徒弟有:甘作孝、王仲高、甘墨林、常武道、王克勤、缪斌荣、常学青、薛正刚、張万和以及甘金凤等。

一九八六年,老人仙逝。各地的徒弟们闻讯之后纷沓而来奔丧,在灵堂上方添挂一幅题有”德高望重“字样的挽幛。出殡头一晚,徒子徒孙们都纷纷登台亮相,以秦腔《祭灵》开场,然后《二十四孝》《王祥卧冰》《放饭》等折子戏跟上,用這种方式表达对师傅的怀念之情。送殡时行孝子礼,执绋抬棺,极是隆重,备极哀荣。此场面每每被人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须生   秦腔   太湖   纱帽   辕门   名角   兰州   剧目   绝活   师傅   演出   宋正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