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3岁老人致信央视自称国军上校,领导看后:赶快联系军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一档名为《神州风采》的节目在央视上线,节目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英雄事迹。

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巨大反响,观众来信如同雪片一般飞向央视大楼。

在堆叠如山的信件中,有一封最为特殊,来信者名叫赵赠熊。

他自称是一名国军上校,新中国的首批女飞行员全是他的学生,在信的末尾,他还提出了一个请求。

看完信件后,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即层层上报,央视领导得知后更是震惊不已,立即下令:赶快联系军区。

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终于被揭开。

那么,赵赠熊到底是何许人也?作为国军军官,他为何自称是我军飞行员的教官?他来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投笔从戎,击毁多架敌机

1911年,赵赠熊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区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夫。

不管是何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因此,赵赠熊从小的生活环境便十分优渥,也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从入私塾开始,赵赠熊便展现出自己过人的学习能力,成绩一直在同龄人中名列前茅。

见孩子如此出色,家人更是坚定了子承父业的想法,打算让他在医馆中学医。

然而,赵赠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志向。

当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无比动荡,军阀割据的乱象使得全国各地民不聊生。

加之西方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因此,赵赠熊便抱着一腔热血,想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是偏安一隅,继承家业。

1928年,17岁的赵赠熊远赴上海,投奔姐姐和姐夫,打算找一所学校开拓眼界。

然而,在法租界,他看到诸多场合都挂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熊熊怒火顿时在他心中点燃。

从那一刻起,他报效祖国、捍卫主权的决心更加坚定。

1931年,恰逢黄埔军校在上海招收第8期学员,赵赠熊经过一番思索,决定投笔从戎,报考这所素来有着“中国军官摇篮”之称的名校。

由于文化底子打得不错,赵赠熊顺利通过了笔试。

在口试中,考官问道:“你为何要报名参军?”他想都没想便回答道:“列强霸道,中国没有主权”。

仅凭这一句,爱国热情溢于言表,考官大为感动,当场将他录取。

就这样,弱冠之年的赵赠熊顺利入读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起早贪黑地训练。

不仅掌握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还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

1933年,22岁的赵赠熊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南京交通兵团,担任一名排长,交通兵团是当时国民党对机械化部队的统称。

服役期间,赵赠熊接受了摩托车、装甲车等机械化作战的培训,一年后又进入战车营,升任为上尉队长。

与此同时,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由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日军高歌猛进,东三省已遭全盘侵吞。

而与日军作战,国军机械化部队根本讨不到任何便宜,经常被打得抱头鼠窜,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没有制空权,在日本战斗机的轰炸下,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一名心系国家的军人,赵赠熊自然明白当时抗战形势的紧迫,也深刻意识到,只有在空中战场制服了日本人,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

于是,他于1936年报考中央航校,接受了两年严苛的训练。

赵赠熊毕业之时,日本刚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前线亟需人才,他二话没说,便主动请缨,加入空军13队。

此前,他从未有过正式作战的经验,但凭借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边打一边学。

天赋异禀的他竟然很快熟悉了作战环境,与日军的王牌飞行员相比也毫不逊色。

参军多年,他多次击毁日军战机,立下了赫赫功勋,还获得了上校军衔,受到国民党高层的着重表彰。

舍小家,为大家

1940年,国民党空军在成都建立航校,作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赵赠熊被抽调前往成都担任教官。

此后五年间,他一直在航校里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为抗日前线提供了300余名优秀的飞行员。

在此期间,他本人也由初级教官不断晋升。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他已是成都航校的高级教官,并兼任着飞行大队长的职务,为抗战,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按照赵赠熊的设想,中国迎来和平之后,他将长期任教,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结束后,和平并未眷顾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恰恰相反,蒋介石的野心日益膨胀,最终掀起了全面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之中。

打击日本侵略者,赵赠熊责无旁贷,但与自己人开战,他的心中却充满了矛盾。

因此,上级多次调遣他上前线,都被一一婉拒,不久后,他甚至主动申请,调任后方管理仓库。

就这样,曾经英姿勃勃的飞行员教官,成了岌岌无名的仓库管理员。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逐渐露出颓势,即便有着美械加持,他们还是打不过解放军,这一点,赵赠熊早就料到。

毕竟,作为国军的一员,国民党内部腐败程度之严重,他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样一支软弱的部队、腐朽的政党,又怎能和深得民心的共产党军队相抗衡呢?

正因如此,1949年蒋介石兵败如山倒之际,赵赠熊也产生了弃暗投明的念头。

不过,各地起义层出不穷,蒋介石受到了震慑,于是他下令,让军官家属先行转移到台湾,打算以家属作为人质,胁迫前线的军人。

形势逼人,赵赠熊也无可奈何,为了起义的顺利完成,他不想打草惊蛇,只好将妻子石琳和3个孩子送上了飞机。

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妻儿,让他们在香港经停时下机。

可惜的是,曾为赵赠熊学生的飞行员,却违背了承诺,没有在香港停留。

一家五口人就这样错失了团聚的机会,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分散于海峡两岸,而赵赠熊与相爱十年的妻子也就此分别。

弃暗投明,培养首批女飞行员

送走妻儿后,赵赠熊曾一度陷入消沉,毕竟,一旦自己起义,在台湾的家人将遭受怎样的迫害,实在难以想象。

然而,解放形式日益紧张,从民族大义出发,起义又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经过彻夜辗转后,赵赠熊终于下定决心,1949年12月下旬,他率部参加了成都起义,将特种空运库中的人员和物资悉数移交给解放军队伍。

其中包含大量飞行装备,仅降落伞便有3000余件,折合大洋将近40万元,可谓是立下了大功。

随后,两个选择摆在赵赠熊的面前。

一是拿到解放军发放了路费补贴,回到家乡过平静的生活;二是继续留在军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赵赠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在西南军区服役。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工业领域亟待发展,而这,也间接影响了空军部队的建成。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强敌环伺,不仅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国民党也在伺机等待卷土重来,没有一支强劲的空军,很难维持国内的和平态势。

然而,飞机可以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但飞行员却没有捷径,只能自己培养。

于是,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牡丹江第一航校顺利建成,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投入训练之中。

与此同时,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找到了赵赠熊,他早就听闻赵赠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所以对他赞叹不已,还称他为“抗日英雄”。

随后,刘亚楼表明来意,希望邀请赵赠熊担任第一航校教官,为国家培养飞行员。

一开始,刘亚楼还顾及赵赠熊的原国民党军官身份,担心他不愿意担此重任,没想到,一听到为国家培养人才,赵赠熊二话没说便答应了下来。

当时,我国空军正在艰难发展,航校内的学生仅100余人,设备也非常简陋,但赵赠熊还是不负所托,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

在他的培训下,学员进步神速,很快掌握了飞行要领,第一批人才顺利毕业。

1950年,周总理夫人邓颖超提议,新中国可以筹备女子航空大队,此话一出,立即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妇女权益得到极大保障,女飞行员的培养计划也被提上日程。

为此,刘亚楼再次找上赵赠熊,并对他诚恳地说道,

“咱们新中国成立不久,女飞行员更是头一遭,这批学生都是优秀的人才,你一定要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将她们一个不落地培养成功”。

见刘亚楼如此重视,赵赠熊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倾尽全力,请他放心。

随后,赵赠熊便对首批14名女飞行员进行了系统性的训练。

这些姑娘都是各个部队的精锐士兵,身体素质一流,但比起男飞行员还是有些逊色,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赵赠熊一边对她们进行体能及飞行技巧的训练,一边鼓励她们迎难而上。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这14人全部试飞成功,从此,我国不仅有女坦克手、女炮兵,也有了女飞行员。

凭借着这些贡献,赵赠熊多次受到表彰,1953年,他受邀出席了空军首届英模功臣代表大会,并荣获一等功一次。

致信央视,师生重逢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提升,国家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空军建设也步入稳定的阶段。

因此,曾经为国家培养出数百名飞行员的赵赠熊顺利转业,来到了国航总局工作,几年后,他又被调往成都机场,从事飞行调度。

不管在哪个城市,也不管是什么岗位,赵赠熊都兢兢业业、从不懈怠,为国家默默做出贡献。

直到1977年,66岁的他终于放下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离开了耕耘多年的部队。

回到家乡常州后,赵赠熊颇受家乡人民的爱戴,而当地政府也委以重任,先后提名他担任武进区、常州市以及江苏省的人大代表。

直到1990年以后,赵赠熊才真正开始了自己平静的退休生活。

而1990年,石琳也带着女儿从香港回到大陆探亲,此刻二人已经分别41年。

41年里,赵赠熊和石琳始终孑然一身,牵挂彼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二人也只有几天的团聚。

可这对夫妻,至死也没能在一起,重聚后第3年,石琳就在台湾因病去世了。

而赵赠熊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时不时会回忆过往的革命岁月。

时光匆匆流逝,1994年的一天,已经83岁的他却突然老泪纵横,情绪不受控制。

原来,当时央视正在热播《神州风采》节目,望着电视里的14位女飞行员,赵赠熊不禁回忆起往事,当即感叹道:“这些都是我的学生啊”。

就这样,一个念头在赵赠熊心中萌发,他小心翼翼地铺开信纸,给央视写了一封长信。

不过,在信中他并非炫耀自己的功绩,只是怀念曾经的学生,想要在央视的帮助下,与她们再见一面。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央视负责人收到来信后十分重视,立即将情况向中央军区反映。

军区领导详细调查了赵赠熊的身份后,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就在当年年底,赵赠熊见到了阔别43年的学生,此时,她们不复当年的神采,也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一见面,赵赠熊便潸然泪下,久久无法平抑,几十年前的航校生活,如同电影画面,在他眼前不断浮现。

赵赠熊这个名字也一时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结语

2016年9月19日,赵赠熊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06岁。

这个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老人终于安详地度过晚年,骄傲地走完了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

向赵赠熊老人致敬,革命老兵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航校   央视   国军   上校   教官   飞行员   日军   军区   新中国   国民党   空军   中国   老人   领导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