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2077万,起早贪黑,90岁浙江老太如何在10年之内还清全部欠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1年某个夜晚,浙江省丽水市的一间平房内。

伴着昏暗的灯光,只见一位满头白发、戴着老花镜的90岁高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到桌边。

她缓缓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因为经常翻阅而变得有些破旧的笔记本。

接着,老人提笔划掉了上面记录的最后一个数字。

“终于......还清了。”

做完这一切,其不由得长舒一口气,合上本子看向窗外。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从2011年至今10年时间,老人共还款2077万。

她就是当地有名的“诚信奶奶”——陈金英

陈金英

那么,老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金英的传奇一生。

不甘平庸 高龄创业

1931年12月,陈金英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陈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开了一家中医馆为街坊看病。

自然,别人的童年是游戏机和游乐场;

而陈金英的童年则是草药和中医馆。

每每放学后,她就会来到药馆,帮父亲给别人煎药。

久而久之,受这种氛围影响的她,内心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她以父亲为榜样,梦想着长大后,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好中医。

确定想法后,陈金英坚定信念。

在后面的学习道路中,不管遇上什么困难,她都没有产生放弃的念头。

那段时间,陈金英要么待在医馆,有模有样地学着父亲问诊;

要么泡在图书馆,翻阅有关中医的书籍。

或是天赋异禀,在她不到十五岁时,就已经能够独立诊断一些基础疾病。

父亲看着这个聪明又努力的小女孩,心中很是欣喜,便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她。

也正是在陈父的帮助下,陈金英从医道路,可以算得上顺风顺水。

她一路考学,毕业后还成功进入浙江丽水的一家医院工作。

今 浙江丽水

穿着白大褂站在岗位上,她更加尽职尽责,从不轻视、马虎一位病人,从不请假早退。

后来,她成为了莲都区老竹畲族镇卫生院的负责人。

只是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还没有国家医保制度,加之人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各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不想看病、看不起病。

得知这一情况后,善良的陈金英在家附近设置了一个临时摊位。

而之所以这样做,一来是科普医学知识,二来是专门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把脉医治。

久而久之,十里八乡都知道,丽水医院有一个乐善好施又医术高明的陈医生。

那段时间,陈金英不是在看诊,就是在去看诊的路上。

有时她忙到忘记吃饭,紧接着连看好几个病人后,会突然冒虚汗,嘴唇发白。

见状,周围的年轻医生都着急坏了。

众人纷纷劝她停下手里的工作,好好休息。

不过对于这一切,陈金英只是笑着摇了摇手。

她倒是乐在其中,还觉得人生就是应该有意义地度过,虽然繁忙但很充实快乐。

更令她感到幸福的是,问诊时她还遇到了丈夫。

如今,他们已经是和谐的四口之家。

一眨眼,时间来到1983年。

毕竟岁月不饶人,此刻,年过半百的陈金英即将退休。

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无疑是她前半生最重要的部分。

只是也正因此,其养成了一个“闲不住”的性格。

退休后的陈金英,整日无所事事。

她既不用出门给人看病,孩子也已长大不用照顾。

或许在旁人眼里,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对陈金英而言,这就如同在家里“坐牢”。

还没过几天,她就感到特别空虚,继而开始胡思乱想:

“难道后半辈子我就只能这样等死了吗?”

一番思索后,她自然是不甘愿如此的。

恰逢这时,陈金英听闻了一个消息,她的人生也迎来转机。

有一天,她去超市买东西时,偶然通过超市老板得知国家正在大力扶持商贸行业的消息。

听闻这话,她灵光一现,激动得买的东西都没拿走,就连忙赶回家,对着家人兴奋地说道:

“我知道了,我想好了,我要创业!”

情理之中,孩子们听到陈金英这样说,都只是淡然一笑。

因为他们根本没把母亲的话当做一回事儿。

当时,陈金英的家人一致认为,她完全就是异想天开。

先不说创业有多么艰苦困难,单看她这把年纪也是不可能承受得住的。

就这样,他们严肃地看着陈金英,厉声反对道:

“妈,您都一把年纪了,就别出去瞎折腾了,人老了就该在家享享清福。”

虽然遭到反对,但陈金英早就做好心理准备。

因此,跟当初问诊时一样,她笑着摇了摇手,便转头进了房间。

看着母亲这个样子,他们都以为其是知难而退。

但没想到,陈金英只是闷声干大事。

自此,她又开始了不分昼夜、辛苦劳累的日子。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到了这个年纪,陈金英当然知道创业的困难。

但她有信心克服万难,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其先是查遍了当时各个行业创业失败以及成功的案例,从中学习经验。

而后,她便开始实地考察、做市场调研。

那个时候,在浙江大大小小的集市和商场,总能看见一个两鬓花白、带着老花眼镜的老妇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番调查和学习,陈金英顺利找到了一个所有创业人士都忽略掉、但很有潜在受众的领域。

那便是,中老年护具市场。

或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并不了解。

而同样身为老年人的她,也就“有机可乘”了。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陈金英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老年人,因身体各项机能的退化,在生活中其实是很容易受伤的。

并且,有时甚至会忘记吃药治疗。

网图

而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有随身就能携带药物的护具,岂不是一举两得?

既能预防,又能得到及时救助。

再者,这与自己之前的专业对口,陈金英不免多了几分信心。

然而,没曾想,天不遂人愿。

她发现做药物的工厂需要严格的资质条件,还必须得到药物检测的审批。

自然,这个想法还没开始,就被粉碎在了摇篮之中。

不过,上天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坚持总会有收获。

陈金英并未因此放弃,她仍旧打算在老年人市场进行发展。

偶然间,她想起之前走访中,发现虽然当时服装厂很多,但关于做老年人服装的工厂却寥寥无几。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说时迟那时快,她立马将目光投向了中老年人羽绒服市场。

收获成功 盛极必衰

决定好后,她立马开始行动。

没有丝毫犹豫,陈金英拿出3000元“养老钱”置办了一个小工厂。

因为启动资金有限,一开始,工厂里面只有几名工人和一个剪裁师傅。

可想而知,很多事情陈金英都是亲力亲为的。

在创办初期,她一睁开眼就到工厂帮忙,中途经常外出奔波于各个布料厂,晚上回家也是工作到深夜。

彼时,她已经52岁了。

陈金英的工厂除了要将生产成本压到最低,更重要的是,她力求保障质量。

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便是,消费者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最精良的产品。

因此,商品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

陈金英售卖的服装逐渐供不应求起来。

当时厂子虽然规模小、员工少,但凭借抢占市场的先机,加之薄利多销的营业模式,陈金英成功打响了“创业第一枪”。

回忆起刚创业的那段时间,陈金英笑呵呵地感慨道:

“那时候啊,也没想过后面会赚钱,就想着拼一拼,想着万一成功了呢,结果后面真的赚钱了。第一次创业就成功,还是非常开心的,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呢!也就是因为赚钱了嘛,我就逐渐把厂子的规模做大了一点。”

说到做到,陈金英趁热打铁,将工厂规模扩大,厂房也越来越多,里面的工人从最初的几名变成了上百名。

据她回忆,当时厂子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就有上百万的利润。

后来,陈金英的羽绒服工厂打入了浙江省最初的服装市场。

这样的“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

那一年,73岁的陈金英成为了一名身价百万的富豪,并先后在市区购买了两套房产。

至此,她不禁向家人们很好的证明了自己,更是向世人展现了七旬老人的别样风范。

而这样的成功,让陈金英本人也有了更大的“野心”。

她对后续工厂发展充满信心,并开始拓展业务,想要再上一个台阶。

很快,陈金英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当时新起的外贸上。

“时代给了你机遇,要对得起这个命运!”

在这个老人身上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不出所料,她借着进出口贸易的热潮,生意更加红火,再一次赚得盆满钵满,。

可因为工厂规模小,激增的订单量再一次使其供不应求。

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陈金英开始想法子解决。

最初,她想要扩大厂房规模。

但是跑遍了整个丽水,其都没有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地方。

正当焦头烂额之际,陈金英有一个朋友向她建议:

“你生意都这么好了,为什么不自己买一块地自己修厂子呢?”

这一句话突然点醒了陈金英。

她顿时豁然开朗,做出了一个决定——筹钱投资,购买地皮,扩建厂房。

为筹集资金,陈金英不仅向银行申请贷款,还四处借钱。

最终,她靠着自己在行业的口碑和前半辈子做医生积攒下来的人缘,借到总计1600多万元。

而后,拿着这笔钱,她在丽水创建了一家占地面积高达6000平米的羽绒服厂。

厂房刚建好的那一年,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陈金英也沉浸在新工厂修建好的喜悦之中。

可“盛极必衰”。

令陈金英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危机正在悄然到来。

随着时间推移,不少竞争对手冒出头。

2006年,陈金英已经明显感觉到销量的下跌。

更致命的是,工厂一直以来都只卖老年羽绒服。

这样单一的生产模式,在如今已经开始进入饱和阶段的市场变得有些举步维艰起来。

无奈,陈金英只能靠着外贸进出维持运转。

然而,时代能够成就你,但也可以毁掉你。

上天好像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已经快百岁的老人。

2011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这无疑是压死工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彼时,羽绒服的滞销越发严重起来,几乎每个月连成本都无法赚回,更别提还贷款和借款的事情。

在巨大压力下,陈金英只能进行裁员。

但这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服装厂仍然一直在亏损。

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在陈金英工厂进行了投资的合作伙伴,因看不见工厂的出路,都开始撤资。

这一举动,直接让工厂的资金链断裂。

自然,本就经营困难的工厂只有面临破产。

如此一来,工厂的破产已经无力回天。

而银行的欠款及利息加上民间欠款,陈金英当时共欠下高达2077万元的巨额债务。

身边的人看着陈金英一时之间陷入困境,都在劝说她去申请破产。

但倔强的陈金英只留下一句话:

“不行,我找他们借钱,他们愿意相信我才借给我的。所以我必须自己还完,不可以这样言而无信。”

因此,在羽绒服厂出现问题后,即使面临债主讨债的窘境,陈金英也从未想过成为老赖。

每当有人找上门,她就对着来人说:

“你们放心,虽然现在厂子出了问题,但是我一定会把各位的钱全部如数归还,欠大家的钱我都用本子记着呢,大家不用担心,我会尽快还完的。”

坚持还款 诚信做人

为还上借款,陈金英将当初花费1600万元所修建的厂房以900万的价格低价卖出。

随后,她又将之前买的两处房产进行售卖。

虽然靠着变卖还了一部分,但陈金英仍然还有130多万元的债务没有偿还。

此时的陈金英已经八十多岁。

这样一笔百万的债务,对于只有靠着微薄退休金生活的她,无疑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

这时,一度陷入绝境的陈金英突然想起,自己工厂里还有两万多件羽绒服没有卖出去。

如果能将这些衣服顺利卖出,那债务也就能顺利偿还。

可想要东山再起,谈何容易。

刚开始,陈金英在一个巷子里租了一个便宜的小门市。

但因市面上同类型店铺很多,顾客寥寥无几。

后来,担心亏损房租的陈金英决定去街头摆摊,她说:

“当时没想过摆摊到底辛不辛苦,只想着摆摊不需要成本,我也可以快点卖出去,可以把大家的钱还清。”

就这样,2013年的冬天,陈金英开始了自己的摆摊生活。

寒冷的冬天,街上依旧有一些小商贩在街边叫卖。

而在一群小贩之中,82岁的陈金英显得格外特别。

只不过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行人步伐匆匆,几乎没有人驻足停下。

但陈金英毫不气馁,虽吐着白气,双手被冻得通红,她也还是笑看着来往行人。

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可以看见陈金英带着羽绒服在街边叫卖的身影。

时间一长,周围的行人注意到了这个老人。

他们不禁有些好奇,这个已经满头白发的老人为什么会来到路边摆摊。

有时,一些人便会忍不住上前问话:

“老奶奶,您多少岁了啊,为什么在这里摆摊啊?”

听闻此话,陈金英抿嘴笑着,和善地回答:

“我已经快九十岁了哦,因为欠了钱,要还钱的嘛。”

在家常话聊天之下,众人才得知,原来这个老人是为偿还千万元巨款,而选择只身出门摆摊。

大家也对她不由得敬佩起来,说道:

“奶奶哎,你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来,给我拿一件羽绒服。”

一传十,十传百,陈金英的事迹越传越远。

而后,许多人专门跑到她的摊位来买羽绒服。

非但这样,为帮助陈金英,不少商家联系到她,愿意无偿利用网络来拓宽其羽绒服的销路。

一些公司也用集体购买的名义,从陈金英那里大量采购羽绒服。

甚至许多媒体也专门找到她,对陈金英进行采访报道。

当时,有一名记者问道:

“陈奶奶,为什么当时不直接申请破产呢,您都已经八十岁了,没想过自己偿还这一笔债务很困难吗?”

陈金英笑了一笑,眼神中满是坚定的神情,说道:

“如果我申请破产,那些私人债主的损失谁来承担呢?他们也是有自己家庭的,我不想因为我一个人的错误,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得不好。”

“那您的儿女们就没有想过帮助您吗?”

记者无疑是问出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他们在得知我的情况之后,就主动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想要和我一起还债,但是他们也都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我不能成为他们的累赘,而且我现在身体很好,自己可以还清。”

陈金英说到这儿脸上还流露出一丝骄傲的神情。

言语之间,采访陈金英的记者都被她这一份坚持的诚信所打动,不禁红了眼眶。

尽管老人脊椎已经因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重担而变得弯曲。

但在众人眼里,她的脊背却比任何人都要笔挺。

最后,人们将她评选为“全国十大守信人物”。

本来以为生活会慢慢好起来,却不想上天又给陈金英开了一个玩笑。

一天,她来到路边摆摊时,接到了女儿电话,收到老伴儿去世的消息。

这一刻,不论遭遇了怎样挫折都不曾流泪的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想到在老伴儿生前,就因自己的工作聚少离多。

现如今两人又生离死别,已没有机会再见了。

遗憾和后悔充斥在陈金英的心中。

但很快,她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

她告诉自己,不管今后再苦再难,自己都要好好活下去,把债务还清。

对于大家对她的帮助,陈金英都默默记在心里。

她总会在自己家门前将自己的欠款进度贴在门上,并且将自己所赚的钱全部拿来还钱,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分钱。

在陈金英自己的省吃俭用以及大家的热心帮助之下,直到2021年春节前夕,她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

后记

在还款结束后的时光里,希望老奶奶能够安度晚年。

大家对于陈金英这样的行为十分敬佩的原因。

我想,不仅仅是敬佩她坚持还款的毅力,还敬佩着她一如既往,从未改变过的“诚信”之心,社会需要更多像陈金英这样的“诚信”之人。

参考文献

中国军网《陈金英》

中国青年网《“今年过年真高兴啊!”90岁奶奶10年还款2077万元》

人民网《“诚信奶奶”还清千万外债:做生意要诚实守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欠款   丽水   起早贪黑   厂子   老太   浙江   羽绒服   敬佩   债务   老年人   厂房   奶奶   之内   困难   老人   工厂   规模   诚信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