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国家要搞碳中和,现在又都反悔了?

最近,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来广东建厂了,投资100亿欧元,新建成的工厂将成为集团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全球第三大工厂。这件事看起来是一家企业独立的行为,但实际上却很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

这件事需要和最近的碳中和联系起来一起看。碳中和这个概念是西方国家首先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环保。具体指的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然后就有一个英国研究小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计算蹦出来说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气温变高,导致物种灭绝。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普遍认知。西方政府开始努力宣传碳中和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其他国家也这么做。明面上看,碳中和这件事是为了环保,但内里的原因却并非如此。

西方国家由于早早进入了发达国家行业,完成了产业转移。他们早早就放弃了煤电转而以低污染的天然气发电,甚至很多国家都开始宣传放弃核电。在这种背景下,碳中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简直百利而无一害。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件事就很难了。通过宣传碳中和,西方国家可以轻松地举着环保的大旗,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打压。

就拿我们国家举例子。碳中和曾经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我们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国民生产,还有着作为世界工厂的野心,需要为全世界的消费生产。根据西方世界制定的碳中和规则,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碳排放指标,但制定这个指标的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却是人口。我们拥有全球20%的人口,承担了全球40%的生产,碳排放允许值却只有15%左右,超过这个额度他们就有理由进行制裁。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要想迅速发展工业,只能牺牲短期的环保,当年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按照西方国家的理想剧本,中国要想实现碳排放指标,就只能自废武功,降低发展速度。

所以我们当时在政治上非常的被动。

当年柴静和丁仲礼院士辩论中国减排的事情现在还历历在目,甚至在去年丁仲礼院士参加《鲁健访谈》的时候也预测了,西方不过是在放空炮而已,他们根本不会减排。

今天回头看看,丁院士可谓是预言家了。

人算不如天算,欧美这次真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就在前几天,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布放弃2025碳中和目标,而丁仲礼和柴静讨论的那次气候会议的地点就在哥本哈根,多么讽刺。另外,德国也拟修改法律草案取消2035碳中和目标。

最直接的原因是俄乌冲突。战争爆发后,这些西方国家不得不选边站,开始跟着美国的步伐对乌克兰运送武器,对俄罗斯进行大规模的制裁。光伏、风能、水能的限制太多,替换原有能源结构也需要时间,核电因为日本那档子事民众支持度暴跌。所以虽然不烧煤了,但是仍然需要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西方国家自己不多,平时主要依赖俄罗斯。这一制裁可倒好欧美原本稳定的能源结构直接被俄罗斯的报复给搅黄了,“碳中和”这一把武器运作的前提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了俄罗斯的能源支撑,很多欧洲国家能不能过冬都是个问题。

所以,他们急了。他们发现自己制定的规则只能在和平年代使用,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把武器甚至会反噬自己,威胁自己的国本。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巴斯夫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巴斯夫是一家老牌化工巨头,基本算是德国的代表企业了,工业开动需要能源。如今因为天然气问题,直接加速了巴斯夫的外迁。于是,以德国为首的受影响最大的那几个国家纷纷站出来,说,我不玩了。

平常关注新闻,细心的朋友可能留意到了,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却一直在宣传搞碳中和,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如今的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规则,而是一项产业,还是我国极为擅长的领域。

西方国家一直以碳中和限制我们,但限制着限制着,我们的相关产业比如光伏和新能源,竟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碳中和却成为了我们的拿手项。

我们可以看看这两年欧洲和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就拿新能源车举例子,我们这两年的新能源车的品牌用手指都数不过来了。车机、电池、交互水平等都达到了市面上的领先水平,甚至有不少外企开始抄袭我们的新能源车的造型和技术,可谓风水轮流转。

现在是我们在搞,就怕你不搞。这就好比两个棋手下象棋,你的进攻棋子都变成我的棋子了,这还咋玩?

于是欧洲开始选择声明退出碳中和……

这其实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行业风口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以前,我们的企业拿得出手的宣传亮点实在不多,企业宣传基本都停留在产品层面,宣传基本上就等同于广告,所以给消费者的感觉基本就是很土的形象。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来,开始关注“碳中和、绿色发展”这样的时代命题,这些往常都是外企玩的最溜的东西,也开始成为我们的武器。一旦叠加了这些伟大的使命Buff,企业形象瞬间就变得伟大起来。钱要赚,而且是站着赚。本质上来说,这也是内容营销的一种,毕竟,谁愿意看干巴巴的产品宣传呢?

欧洲作为一个曾经发生过“伦敦毒雾”事件的地方,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一种政治正确,是一种普遍的需求,甚至是裹挟政治的工具。欧洲的本地政府开始退出这一产业,这就意味着作为以“碳中和、绿色发展”为宣传口的中国企业将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思路打开以后,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宁德时代、隆基这样的新能源企业,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非能源企业也纷纷公布了自己的绿色发展规划书,并且越老越多地提及“科技进步、公益、共同富裕、乡村发展”,开始将自身产品和技术与时代命题相结合。宣传上的需要,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在这些领域真的投入更多的精力。

8月29日,阿里巴巴公众号发布了《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

腾讯《为及早发现老人摔倒,鹅厂程序员摔了上万次》文章下的留言


最后总结和展望吧:

  1. 作为一家数字营销企业,我们认为今后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将时代使命作为宣传的重点之一,通过内容营销,ToB企业与普通人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2. 或许再过几十年,欧洲国家引以为豪的各种产业就会被中美两国完全挤占。重要高端产业被挤占之后会导致中欧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兴许也该轮到欧洲人崇拜中国的先进文化,购买中国牌子的奢侈品了。

聚焦营销知识,助力企业推广。这里是珍岛集团出品的一站式智能营销工具和管理平台 @Marketingforce,欢迎点赞、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哥本哈根   阿里巴巴   俄罗斯   欧洲   德国   新能源   温室   院士   中国   天然气   能源   产业   国家   时代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