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功与过(上部)

少年

阎锡山被称为“五台少年”,因为他出身在山西省五台县

阎锡山的家庭属于小地主阶层,阎锡山自小学习过《三字经》、《四书五经》,接受私塾教育,“忠君”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14岁私塾结业。

结业之后,父亲闫书堂把他安排在自家的“钱铺”学习做生意。

阎锡山家的生意,“钱铺”本质是放款收利息,和金融投资。放之今日,阎锡山就是“投行二代”,只是规模不大,体量不豪横。

1900年,阎锡山与父亲在风险投资中惨败,父子俩到山西太原躲债

1902年,在太原当学徒的阎锡山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的考试。

初试时,他做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论文;口试时,他对答灵便,深得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统姚鸿法的赏识,被顺利录取。

图:阎锡山

1904年阎锡山被官费报送到日本留学。清政府出资,送阎锡山去日本学习军事

客观来讲,正是清政府的无心插柳,才改变了阎锡山的一生。

在日本,阎锡山看见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富强,对比中国的积弱,感慨清政府的误国。

于是,阎锡山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认识了一位伟人——国父孙中山

这一年,阎锡山22岁。

图:国父孙中山

在同盟会中,阎锡山也是积极分子,参与制定了历史著名的“南响北应”战略政策。22岁的阎锡山,于日本,完成了由“晋商”到“起义者”的变化。

南响北应”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同盟会在南方各省起义时,须在山西遥相呼应。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清政府安排了工作,他是山西户口,安排了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但这只是初步安排

清政府出资安排留学,必定要检验所学。当年11月,清政府陆军部(清朝末年新设立的中央机构之一),要求留日归国士官考试,从“官费留学生”中选取优秀人才,提拔重用

阎锡山在清政府陆军部的考试中名列上等,阎锡山被赏赐为步兵科举人,授予少尉军衔。当时,清政府学习西洋、东洋,留学归国学子成为“香饽饽”。

由此可见,读名校的重要性

清朝八旗在晚期,奢靡享乐,萎靡不振,抽大烟,战斗力极弱,在屡次对外作战中和努尔哈赤时,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清朝陆军部为了打战具有战斗力的新军,提出了新军协统以下军官必须由学生充任,这就给了留日的阎锡山从军的机会。

在几个月之后,阎锡山升任山西新军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类似于团长军衔。协统是长官,类似于旅长。

就这样,阎锡山从1909年回国之后,在新军中职务由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几个月,变为步兵科举人(少尉),几个月,变为上校团长

图:陆军小学堂

而这背后,则是清政府人才的稀缺,希望火速提拔留洋学生,应付动荡的晚清时局,企图成为腐朽的清政府的安定保障。

而这只是奢望......

阎锡山回到山西之后,与其他中国同盟会会员秘密活动,山西新军的核心领导权,此时已基本掌握在中国同盟会会员手中。

此时,清政府在山西的代理人是山西巡抚陆钟琦,根本指挥不动山西新军。

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在中国同盟会中,阎锡山参与制定的“南响北应”发挥了作用。山西太原的同盟会会员密谋响应,但未能起义。

因为,在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惧怕新军成员不稳定,留日归来,不再忠于清廷,于是把新军中的弹药收入军火库,统一管理。

也就是说,山西新军有枪无子弹,在山西的同盟会员别无他法。

1911年10月,机会来了,山西新军的第八十五标奉命南下平乱,领导了宝贵的子弹。

山西新军分为两标,八十六标标统为阎锡山,八十五标标统为黄国梁。

八十五标的三营管带姚以价是同盟会员,当他领到子弹之后,与其他同盟会会员杨彭龄、张煌、阎锡山......等众人商议,决定兵分三路,一支攻巡抚衙门,一支攻满城,一支攻军装局。

八十六标标统阎锡山响应起义,攻入巡抚衙门,之后太原光复,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八十五标的三营管带姚以价是起义军总司令,众人公推他为山西都督,姚以价坚辞不任。

山西太原新军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这一年阎锡山只有31岁。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之后,清政府又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

图:阎锡山

山西革命爆发,清政府陷入惊恐。山西晋商名扬天下,钱财流通汇通天下。山西每年给清政府大把捐助,晋商也被奉为“皇商”。

阎锡山做山西都督之后,清政府派遣精兵强将来平叛,而派来的人是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吴禄贞向往民主革命,参加过反清起义。

于是,领了清政府的枪支弹药,奔赴山西,直接邀请山西阎锡山会晤,成立“燕晋联军”。

清政府悔不当初,这一下不止山西丢了,清政府的精兵——第六镇新军也丢了。

“燕晋联军”成立之后,吴禄贞任大都督和总司令,阎锡山任副都督和副总司令,阎锡山在晚清末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阎锡山继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和重要人物孙中山见面之后。

还是1911年,阎锡山又和中国近代史又一位重要人物打交道。

而这一位重要人物是——袁世凯

图:袁世凯

第一次打交道时,双方是敌人。当时袁世凯是晚清政府倚重的头号权臣,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燕晋联军”成立之后,袁世凯即派遣一营开赴石家庄,与吴禄贞的第六镇新军截断京汉铁路,扣留清政府军用物资,同时也阻止袁世凯进入北京就任。

“燕晋联军”计划直接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世凯非常看中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职务。于是,对吴禄贞、阎锡山恨之入骨。

图:京汉铁路

之后,袁世凯收买吴禄贞卫队长,刺死吴禄贞。“燕晋联军”计划破产,雄图失败。

这个时候的忠于革命的阎锡山,是值得令人尊重的。

1911年12月,阎锡山在山西,在军民的配合下,打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阎锡山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

变节

1911年,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名存实亡。1911年12月,清朝控制的区域只有东北三省、直隶、河南

康乾盛世时,清朝国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

而这时候,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就成了清政府心中唯一的“救世主”。

袁世凯手握北洋军,派遣袁世凯与孙中山和谈,这就是著名的“南北议和”。

图:南北议和

在议和过程中,袁世凯不遵守约定,进攻阎锡山的山西。

论实力而言,山西都督阎锡山与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难以抗衡。阎锡山也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也正面临着大军压境的危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阎锡山给袁世凯写了一封公函,大致意思是袁世凯若能颠覆帝制,拥护共和,则愿意拥护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

就这样,山西危局暂时解除。可是,阎锡山忘记了袁世凯的性格,睚眦必究

在南北议和之后,阎锡山从呼和浩特返回山西,走到了山西忻州。

袁世凯给阎锡山发了一封电令,不允许阎锡山继续往前走,简言之,袁世凯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此时,南北已经议和,袁世凯即将接任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作为最高国家领袖,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这令阎锡山十分尴尬,打又打不过,斗又斗不起。

图:阎锡山

因为袁世凯还记得,因为清政府委任他内阁总理大臣时,因为阎锡山的阻止,而没能进京。

阎锡山分析时局利弊之后,认为政治天平已经倾斜到袁世凯这边。

阎锡山革命意志开始松懈,一个人若开始顾及自己利益,贪图荣华富贵,革命的初心必然违背,年少时的纯洁也染尘埃。

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当然怀疑袁世凯的忠诚,于是提出三点要求:

一、民国首都设在南京

二、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必须到南京。

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方是袁世凯的大本营,革命党人的这三点,本质就是防备袁世凯背叛革命,对袁世凯的钳制,袁世凯当然不愿意,也心知肚明。

阎锡山眼看不能回“老巢”,被困在山西忻州。于是,联系国父孙中山从中斡旋。

然后,开始向袁世凯示好。阎锡山与孙中山在日本是旧识,也是中国早期同盟会会员,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站在孙中山对立面。

在建都重大问题上,大力支持袁世凯,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建都的主张。

阎锡山,家族商人,以放债取利和金融投资为主业,谓即“钱商”。

图:山西古建筑

官费留学日本,看到富强的日本,遂决心革命,推翻帝制。但,南北议和之后,阎锡山此举,就已说明,违背初心

军阀都以利益为主导,袁世凯看阎锡山与其他同盟会成员不一样,是可以收买与利用的,就任命了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从这一刻起,阎锡山完全主管山西军政。

退党

得到了袁世凯的“原谅”之后,阎锡山开始了真正的倒向袁世凯。

中国同盟会于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鉴于袁世凯痛恨革命党,阎锡山宣布退出国民党。

山西省同盟会会员众多,1909年山西新军时,山西新军实际权力基本掌握在同盟会会员中。

阎锡山为了向袁世凯纳“投名状”表示决心,竟然解散山西各县国民党分设机关,并纵容袁世凯爪牙——时任山圩民政长金永杀害同盟会员

由于,阎锡山不顾一切讨好袁世凯,1914年,袁世凯任命阎锡山为“同武将军”,管理山西军务。到这时,阎锡山基本彻底投靠、死心塌地。

图:阎锡山

1915年,袁世凯想当皇帝。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之后,又把中华民国变成了“中华帝国”。

1915年,阎锡山向袁世凯提供经费贰万元银币,向袁世凯劝进,劝说登基为帝,不用谦让

袁世凯称帝之后,阎锡山被封为一等侯

1916年,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云南的蔡锷、唐继尧成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阎锡山则坚定地站在袁世凯一边,从推翻帝制,到拥护帝制,阎锡山的转变不过区区5年

阎锡山坚决拥护袁世凯称帝,向北京国务院致电,痛斥蔡锷、唐继尧不忠不义,恳请皇帝革除他们官职,向全国宣布罪状。

不仅如此,阎锡山对于袁世凯称帝的拥护程度,令人发指

在袁世凯迫于压力,撤销帝制后,阎锡山再次通电云南护国军首领,要痛加后悔,深刻反思。

否则,阎锡山就要与护国军首领成为敌人

国父孙中山也没想到,1905年加入同盟会的阎锡山,昔日推翻清廷,革命意志彻底的阎锡山,究竟怎么了?

国父孙中山更没想到,阎锡山拥护袁世凯称帝的行为,在袁世凯死后,阎锡山竟然说,乃是根据自己的指示,旨在保存北方革命力量,令人瞠目结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亡,山西阎锡山的“亲袁”才停止。

袁世凯的死亡,并没影响北洋政府在全国的统治,段祺瑞任国务总理,阎锡山则开始了“亲段”。

图:段祺瑞

凡是重大问题,一切以段祺瑞马首是瞻,更称段祺瑞为师。

1917年6月张勋率领5000辫子军“复辟皇室”。

1917年7月3日段祺瑞马厂誓师,要讨伐张勋

阎锡山为了响应段祺瑞,派兵反对张勋复辟。

由于,阎锡山对段祺瑞再纳“投名状”,阎锡山任山西督军之后。

山西,阎锡山的“老巢”,生于斯长于斯,阎锡山势力聚集于“晋”。为了缔造山西省军政大权集于一身,阎锡山赶走了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1917年9月兼任山西省长。

段祺瑞执政后,拒绝恢复袁世凯废除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讨伐段祺瑞。

阎锡山第一次不站在孙中山这边选择袁世凯是因1911年南北议和时,这一次阎锡山再次不站在孙中山这边,而选择段祺瑞是1917年护法运动时。

阎锡山亲派晋军第一混成旅商震去湖南参战,阎锡山也是花了血本。

商震带走的第一混成旅占了阎锡山四分之一家当,商震是晋军军阀中的代表人物,最终全军覆没。

图:商震

治理

1916年,袁世凯称帝,阎锡山鞍前马后。最终,为人不齿。袁世凯一死,阎锡山就陷入历史被动。

1917年,派商震带四分之一家当反对护法运动。最终,全军覆没,损失惨重。两次的打击,使得阎锡山开始反思,最终奉行“三不二要主义”。

三不,是指不入党、不问外省市、不为个人权力用兵。

二要,是指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自治。

1917年派商震入湖南作战后,至1924年期间,阎锡山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一心发展山西省的经济与维护治安。1917年10月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察处。

图:阎锡山

六政是指:水利、桑蚕、植树、禁烟、天足、剪发,这是六政。

之后又增添:种棉花、造林、畜牧,合成阎锡山治理山西时的“六政三事”。

天足:就是放足,禁止裹脚。阎锡山成立查脚队,挨家挨户地毯式搜查。

1918年,阎锡山推行“村本自治”,改编村制。

以5户为邻设邻长;以25户为闾设闾长;村设村长;加强行政管理。阎锡山颁布《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宣扬儒家思想;在村政,又颁布《村禁约》......

阎锡山拒绝参与军阀混战之后,又经过阎锡山的治理,山西省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局面。河南、山东邻省灾民大量涌入,山西省获得了“模范省”称号。

在教育方面,阎锡山大力参与,成绩突出,并带动了全国各地军阀办教育的热潮。

阎锡山为了让山西民众领悟统治政策,率先推行白话文和注音字母,并采用白话文写文稿。

在山西中小学课程中,阎锡山亲自指示,必须加入清末鸦片传入与林则徐禁烟运动等内容。

在经济方面,锡山认为,中国国力衰弱在于物力不足,物力不足导致中国人口多的优势难以发挥。

图:阎锡山时期的特色纸币

阎锡山的经济建设方针是“自产、自用、自足”,推行“物产证券”,物产证券完美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的问题。

阎锡山的共收集资金高达7000万元,这批资金活跃了山西金融的发展,支持了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实现了阎锡山自筹资金建设山西军事工业的目标。

在军事方面,阎锡山曾官费留学日本,见识了日本的军事工业。

图:太原兵工厂

故,阎锡山在治理山西期间,对科学技术格外重视,重金聘请国外技师教课,创办工业学校,培养大批技术人才,阎锡山给技术人才高额待遇,让近代山西军事工业有较大发展。

1917年派商震去湖南作战损失的四分之一家当,经过阎锡山的建设方针,到1924年时,已完全恢复,且更胜往昔。

阎锡山利用筹措的经济资金修建了大量步枪、机枪、大炮、弹药兵工厂,又把军队由四个旅扩编为17个师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经过多年发展,成了与沈阳、汉阳齐名的兵工厂,基本实现了山西的晋军武器供给。

(上部完,接下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同盟会   辛亥革命   官费   中国同盟会   山西省   帝制   巡抚   国父   都督   新军   山西   日本   中华民国   清政府   会员   阎锡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