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回信

王道和霸道之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争论。所谓王道,大家公认的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所谓霸道是指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策。究竟孰优孰劣,从历史经验来看,王道可以让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而霸道,则会使国家迅速衰败,严重的甚至会改朝换代。

三皇五帝时期,那是封建王朝千百年来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那个时候,农耕文明刚刚起步,推行王道更将容易实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虽然偶有暴君的暴政,依然主体来说依然实行的是以王道为主。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霸道之术开始盛行。各国征战不休,春秋五霸轮番上演,然而注定也只是盛极一时。秦国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强大,苏秦张仪纵横捭阖,游说于各国,最终六国灭,秦国胜出。虽是严苛刑法、纵横等霸道之术雄极一时,统一天下亦是功不可没,然而依然避免不了秦国二世而亡的命运。

自此楚汉之争兴起,汉高祖刘邦更倾向于王道,而项羽却是彻头彻尾的霸道。项羽的霸道来源于武力的霸道,他希望一切通过武力来统一天下,但是最终也是慢慢丢失了人心,只能以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落寞。刘邦之后,便是文景之治,也是王道之治,国家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虽是使大汉雄威,名震天下,驱逐匈奴更是彪炳千古,但无奈后期穷兵黩武,没有及时收手,最后汉朝也走向衰弱。由此看来,霸道可以一时,王道可以长久。

当然并不是说,霸道并无可取之处,例如符合人心的法律(不是严苛极刑之法)亦可以治国。汉朝中兴之君汉宣帝,治理国家王霸兼用。即在执行王道的同时,也用相应的法律约束百姓和官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治与法治。回到我们当下,我们国家一直沿用了这种制度,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希望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约束自我。如果约束不了,那么依然有法律进行制约,这是双重保证。可是当前的现状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毒教材”,校园欺凌暴力,还有曾经的大学“叫兽”,这第一层的道德保证在慢慢丢失,此时法律若是也没有健全,那么整个社会都将陷入为所欲为、穷极私欲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贪官横行,民不聊生。

因此,我们既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呼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正是在不断推行两者。在公开场合不断地引经据典,正是在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不可丢。正在大力反腐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在告诉人们不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约束是底线不能少。

在阳明的时代,已经是明朝的中后期,人们的私欲横生,国家动乱不堪,君王贪玩享乐,官员腐败滋生,此时国家的各种追逐私利霸道(这里不含有符合人心的法律)之术已经泛滥。所以,阳明正是在呼唤王道,希望可以通过圣学教化人心,对于霸道之术,很是批判,这是阳明先生作为圣人的努力。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阳明心学,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所领悟。

【原文】: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搜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渣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宜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人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而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脊,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感于佛老,而佛老之说率亦来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知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
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忿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面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译文】:

夏、商、周三代以后,王治之道衰落,霸道兴起。孔子和孟子死后,圣学晦暗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再教圣学,学的人也不再学圣学。施行霸道的人,窃取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技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天下的人都效法他们,圣人的道路就荒芜阻塞了。世人互相效仿,天天关心的是富强强兵的学说,欺诈倾轧的谋略和攻打讨伐的计策。一切欺天骗人、得逞一时,获得名利的方法,人人都争相追求。像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样的人数不胜数。长此以往,互相争斗,留下无穷的祸患。这样,当人都沦为禽兽夷狄,连行霸道之术也行不通了。
世儒感慨悲伤,搜寻过去圣王的典章法制,把未被焚毁的书拾掇修补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光复先王的圣道。然而,圣学已经远逝,霸道思想流传造成很深远的影响,即使聪明睿智的人也免不了受到影响。他们宣扬修饰圣学,希望圣学发扬光大,实际上只增加了霸道的影响。至于圣学,连一点踪影也看不到了。于是,就有了训话学,传播授课徒求虚名;有了记诵学,为了博学而去大力推崇它;有了词章学,为了追求华丽而铺排夸张。这种人吵嚷喧嚣,竞相争夺天下,又不知道有多少家。他们流派繁多,使人们无所适从。天下的学者,就像进了一个百戏同演的剧场,到处都是嘻笑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他们四面袭来令人前瞻后顾,应接不暇,以致耳聋眼花,精神恍惚,一天到晚在里面沉溺游弋,就像丧心病狂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时的君王也都被这些学问弄得神魂颠倒,一辈子都忙于这些无用的虚文,却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偶尔有人认识到这些学问空洞荒诞,杂乱不通,断然奋起反抗,想在现实中有所作为,他所能做的最多也只不过是像春秋五霸那样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罢了。

圣学越来越昏暗不明,追逐名利的风气却日盛一日。这期间,虽然有人也曾崇信过佛老的学说,但佛老的学说最终也战胜不了世人追名逐利的心。有人把儒者的学说加以调和折中,但这些群儒的观点最终也不能破除世人追名逐利之心。到现在,追名逐利的思想毒害到人的内心深处,积习成性,已有几千年了。人们在知识上互相夸耀,在权势上互相倾轧,在利益上互相争夺,在技能上互相攀比,在名声上互相竞争。那些做官的人,掌管钱粮的官员还兼管军事、刑法;掌管礼乐的官又想参与吏部的事务。在郡县做官的,就想升任到藩司和臬司;御史职位的官,又觊觎宰相的高位。所以,本来没有某方面的才能,就不能兼作那方面的官;不通晓某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获得某种名誉。记诵的广博,正好助长了这种人的傲慢;知识丰富,正好使他们去作恶;广博的见闻,正好使他们肆意诡辩;言词的华丽,正好掩饰他们的虚伪。于是,皋陶、夔、后稷、契都不能兼管的事,现在初学的孩子都能通晓他们的理论、探究他们的技巧。他们打出的名义招牌,未尝不是为了完成天下共同的事业。而他们的真正想法,是认为如果不这样说,就无法满足他们的私欲。
唉!以这样的积染的习气影响,以这样的心志欲念,又讲求这样的学问技能,当他们听到我讲的圣人的学说时,当然就把它看作累赘和迂腐的学说。他们认为良知不值得一提,把圣人的学说看成没用的东西,这也是形势的逼迫所造成的啊!
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怎么能探求到圣学呢?又怎么有可能讲明圣学呢?生在这样的时代,想成为学者不也太辛苦困难了吗?不也太拘泥艰险了吗?唉!可悲可叹啊!幸运的是,天理自在人心,终不会泯灭。良知的光明永世长存。所以,听了我正本清源的观点,有识见之士一定会为之痛心疾首,愤然而起,就像江河决口的洪水一样不可阻挡。若不是那些豪杰之士,自觉地感奋而起,我又寄希望于谁呢?

聆听阳明的教诲,希望我们一起进步。

感谢一路同行,与君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苏秦   郡县   秦国   追名逐利   先王   人心   私欲   学说   良知   王道   功利   圣人   回信   霸道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