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被密召进京,此后30年再没回家,62岁时才与95岁母亲见一面

在2013感动中国评选的现场,黄旭华一句“你可以没有我,但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在这句话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黄旭华的母亲从63岁开始,直到93岁才与自己的儿子黄旭华见过一面。

而黄旭华,这位中国“核潜艇”的设计者之一。

他在34岁时奉命进京,从此便隐姓埋名,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从事何种工作。

一晃三十个年头过去,当年的乌黑的头发已经变成满头银丝,面对家人的误解,他只能沉默以对,不能透露半句。

黄旭华是怎样从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三十年间,他又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呢?

从零开始,研制“大国重器”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

父亲是一名医生,由于家庭的熏陶,自幼便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本可以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医生。

可是,黄旭华的童年身处动荡与战乱之间,他的求学之路并未平坦,在广东揭西山区完成中学学业后,辗转到桂林、重庆等处求学,后被保送至中央大学航空系,不久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国立交通大学造船专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一年,黄旭华也顺利地毕业,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如愿地从事船舶制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封锁和敌对的政策,只有苏联向我国提供了人力、物资的援助,一五期间投产的158项重点项目,大多数由苏联方面提供支持,才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在五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苏联方面不仅撤走了专家,还暂停提供各种绝密技术。

当然也包括作为尖端技术的“核潜艇”相关资料。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摄)

1958年,聂荣臻元帅的办公室得到一条重要消息,美国的“核潜艇”在世界各处的海底潜行,也包括中国的海域,这意味着更大的威胁迫在眉睫。

因此,我国开始启动自主研制“核潜艇”的计划。

在这一年,黄旭华年仅32岁,因为有着船舶制造的专业背景,又曾经参加过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验,被选中参加了这一绝密计划。

可摆在黄旭华和科研人员面前的却是从“零”开始的。

在当时,我国尚不具备制造“核潜艇”所需要的60厘米厚钢板加工设备,也没有实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最为关键的核动力问题也尚未解决。

由于缺乏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黄旭华和科研人员一道,一边摸底国内的相关技术,查找可以找到的国外资料,一点一滴积累。

单从“核潜艇”的构造上来看,需要上万个零部件、上百公里长的管道、电缆。

参与到这项秘密工程的单位涉及全国24个省的两千多家工厂和科研院所,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1962年,由于需要抽调部分力量攻关原子弹项目,“核潜艇”的研制计划不得不暂时停下。

两年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这就意味着核动力的问题迎刃而解,很快,经过中央的决策,“核潜艇”的研制于1965年再次启动。

黄旭华和他科研团队再次聚集在一起,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共同突破一道道难关。

在“核潜艇”的外形设计项目上,众所周知,水滴线型“核潜艇”因为艇身与水的摩擦面积最小,被公认为稳定性最好。

在这一项目上,美国人经历了三个步骤,先由常规动力水滴线型到核动力线型,再到核动力水滴线型。

其他掌握“核潜艇”技术的国家,则经历了更多步骤才试验成功。

黄旭华力主既不按多步,也不按三步,要研制就按“一步走!”直接研制水滴线型“核潜艇”。

但是,想要研制水滴线型“核潜艇”,就要先得到“核潜艇”在水下的相关参数,这就必须做水下试验。

由于实验室的水池长度有限,只有200米,限制了测量流体动力参数的距离,所以只能重复地做试验。

据统计,一个简单的参数,要通过上千次的实验来寻找到最适合的数据。

黄旭华带着科研人员便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统计数据、测量参数。

有了这些可靠的科学依据,才有能力使设计变为现实的可能。

在“核潜艇”的内部结构上,黄旭华以及科研人员可谓是伤透了脑筋,团队中仅有黄旭华和其他几人参与过仿制潜艇的经验,对于“核潜艇”的内部构造根本没有概念。

即便如此,科研团队依然通过推测、论证、综合研讨等方式,推进“核潜艇”的内部结构的设计,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的设计图纸被绘制出来。

不久,黄旭华的朋友从美国带回了一艘“核潜艇”模型,这让科研团队如获至宝。

这艘模型是咖啡色与黑色相间,内部舱室、构造十分精密,还可拆卸。

在经过反复地组装和拆卸后发现,这艘模型的内部结构和构件,竟然与科研团队设计的图纸高度一致。

这也证明了,黄旭华和他的科研团队走对了路。

此后,参与研制工作的科研院所与工厂,紧锣密鼓地将零部件运往了西南某地的一处峡谷,一万多套设备在这里组装完成。

1970年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出海进行试验。

责任与担当

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的雏形已经具备,但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继续攻克。

根据外国的一些资料,为了保证导弹发射的精准性,在艇内要安装65吨重的陀螺,用来稳定艇身。

可是经过我国科研团队的推算,没有陀螺也可以。

有的专家提出先进的国家在使用,我们如果不用,研制出来的“核潜艇”打不准怎么办?是不是有前功尽弃的可能?

黄旭华一语中的,“既然实验结果表明可以不装陀螺,我们就不装”。

要知道,安装65吨陀螺需要的面积,对于潜艇本就狭窄的空间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在黄旭华的坚持下,我国研制的“核潜艇”并没有安装此类陀螺

后来得知,美国最先进的“核潜艇”内就没有这个65吨重的笨家伙。

经过科研团队的认真调试和进一步试验,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已经具备作战能力。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人民海军,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今后将有 “核潜艇”这一“大国重器”保卫着中国的蓝色海疆。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

到了1988年,我国开始对第一代“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用来检验“核潜艇”在各种极限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根据国外的报道,在美国,对核潜艇“长尾鲨”号进行深潜试验时,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艇上全体人员葬身海底,无一幸免。

可见,这类实验的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所以,参与这次实验是生与死的考验,是勇气和毅力的展现。

有些参与测试的“核潜艇”海军官兵也产生了顾虑,私下里还有人留下了遗书

为了缓解官兵们紧张的情绪,黄旭华带领着科研人员亲临官兵身边,讲解实验的相关知识。

黄旭华对官兵们说道:“为这次深潜,科研人员准备了两年时间,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都经过了反复地检查,目的就是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他还坚定地提出与官兵们一起下水进行测试,这一举动也打消了官兵们的心理包袱。

当潜艇下沉后,巨大的压力压在艇身,随着仪表盘上显示的50米、100米…。

黄旭华指挥着试验人员,认真记录着各项指标,“核潜艇”终于到达了预计深度,各项参数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在“核潜艇”安全返航后,黄旭华诗兴大发,即兴做出了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可在享受工作的欢乐之余,留给黄旭华的却是对家人的愧疚

“忠、孝”不能两全

在黄旭华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他的母亲曾对他说:“你从小就到外面求学,吃了很多的苦。现在新中国成立了,社会安定了,你要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欣然地回答道:“一定会的” 。

可是,当黄旭华接到去北京工作的调令时,他心中已经明白了,不能完成当初对母亲许下的那句承诺。

将他将父母与妻女告别,从此“默默无闻”地生活下去。

黄旭华夫人李世英(右)在为他整理着装

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所有人,都要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不泄露任何信息,即便是至亲也不能吐露出半句。

在那些年里,黄旭华与家人只能通过一个信箱互相联系。

而在信中,父母曾经多次追问他身在哪里,在做些什么工作,都每一次他都只能缄默以对,避而不答。

黄旭华说这辈子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亏欠家人的亲情太多太多。

尤其是,面对亲人的离去而不能送上最后一程。

黄旭华的父亲病重时,他怕组织上为难,没有提出休假;直他的父亲弥留之际,老人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三儿子身在何方,又做着怎样的工作。

黄旭华的父亲去世后,正赶上“核潜艇”研制正处于紧要关头,他没有为父亲奔丧。

这也给家人造成了极大的误会,全家人都在埋怨着黄旭华,不理解有什么样的工作,会让儿子不能亲自送别自己的父亲。

另外,在黄旭华心中,最为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女儿。

他的女儿总说:“爸爸回家倒像是出差!”

有几次,黄旭华刚一进家门,就被单位的电话叫回去,由于自己肩上的重任,也只能与家人碰上一面,便匆匆地返回北京。

黄旭华曾经答应自己的女儿,要陪她到中山公园去玩一玩

可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他的女儿都有了儿子,可黄旭华的承诺到那时都没有兑现。

在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深潜试验成功后,黄旭华给母亲寄去了一份名为《上海文汇月刊》的杂志,除此之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

他的母亲戴着老花镜,从杂志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发现,故事的主角“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三儿子黄旭华

在看完这篇报告文学后,黄旭华的母亲把家里的其他子女叫到一起,全家人在一起痛哭流涕。

黄旭华的母亲对他们说:“你们要理解老三(黄旭华),要谅解老三(黄旭华)” 。

直到许多年后,黄旭华的母亲还时不时地看看那篇文章,每次都会泪流满面,也许是凭借着文章中的故事,思念在远方的儿子。

研发“核潜艇”是一项需要全身投入的工作,对黄旭华来说,甚至有时都已经忘记了吃饭、睡觉。

而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只能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当中,黄旭华一直承认他不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这些亏欠的亲情,让黄旭华一生都无法弥补。

当面对 “忠、孝”的选择时,黄旭华果断地选择了对国家的“尽忠”,舍弃了对小家的“尽孝”。 其实,能够从事关系着国家命运的事业,所体现出来的对国家的忠诚,便是对自己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现已鲐背之年,在秋冬时节,他的身上经常系着母亲留给他的一条黑色围巾,用以寄托对母亲的一份怀念之情。

结语

黄旭华经历过三十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还曾经遭到过家人的误解和埋怨,这也是与黄旭华一样,从事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者的共同记忆。

可就是通过黄旭华以及那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还有着更多与黄旭华一样隐姓埋名的 “无名英雄”们奋斗在各个战线,这些人值得我们永远记忆。

参考资料:

人民网: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苏联   母亲   核动力   核潜艇   隐姓埋名   陀螺   水滴   中国   家人   父亲   儿子   科研   团队   我国   工作   黄旭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