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小平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怔愣良久说了句话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了,享年93岁。

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怔愣良久说了句话:“希贤,真走啦?”

说着,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来,眼神也瞬间暗淡了不少。

这位说话的老人就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她已患阿兹海默症多年,对周围的人已几乎都不认识,但对邓小平却仍然记得很清楚。

深明大义的继母夏伯根

夏伯根是邓小平父亲邓绍昌的第四任妻子,邓小平的亲生母亲已于1926年因病逝世,而当时邓小平已离家十多年,与这位继母从未谋面。

夏伯根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家中世代在船上讨生活,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常年漂泊在江上相依为命。

跟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一样,夏伯根在十几岁时就嫁为人妻,不久后就生下了女儿,虽然生活困苦,但一家三口也是其乐融融,本以为生活会这样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但是丈夫却突然去世了。

丈夫的去世让他们的三口之家瞬间像倒了半边天,孤儿寡母的让人看着好不可怜,同村的人看着孤苦无依的母女俩可怜,就把夏伯根介绍给了也是刚刚丧偶的邓绍昌。

邓绍昌在那一带名声很好,就是孩子众多,但夏伯根没有嫌弃,带着自己的女儿毅然嫁给了邓绍昌,成了邓小平的继母。

而此时的邓小平却在外面如履薄冰般进行着革命工作,很久未与家中通信的他还不知道家中的情况,直到后来收到弟弟信才知道母亲已在1926年就去世了,父亲现在续娶了夏伯根

嫁进邓家后,夏伯根这个质朴的女人就很快进入了角色,丈夫经常在外忙碌着,照顾邓家这一大家子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夏伯根身上。

种地、做饭、带孩子等等都是夏伯根一个人的活计,孩子们都还小,但都很懂事很有家教,对她这个继母也很尊重,她还听说邓家的长子邓小平在外面干着为穷人争取幸福生活的大事情,她对这个素未谋面的长子莫名就有了好感

可夏伯根的命真不是一般的苦,1936年,丈夫邓绍昌从重庆返乡时,在返乡途中惨遭土匪杀害,此时她和邓绍昌已有了三个尚还年幼的女儿,再加上丈夫之前的几个孩子,一大家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但是夏伯根没有屈服也没有叫苦,这个坚强的女人在让丈夫入土为安后,立即就投入到了维持家人生活的辛苦劳作中,在几个大一点孩子的帮衬下,一家人倒也能勉强糊口,而夏伯根任劳任怨的付出也获得了邓家人的尊重。

夏伯根虽然是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但她却深明大义、侠肝义胆,在与邓家孩子们相处过程中,她隐约知道邓小平是共产党,干的是很危险的事,但这件事却是利国利民的,所以在剩下的孩子们去投奔革命时,她从不阻拦,相反她还很支持。

1948年,夏伯根曾救助过十几名因起义失败撤退到邓家附近树林中的战士,是女儿先发现的,当时天已擦黑,当女儿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夏伯根义无反顾的让女儿悄悄的把战士们领到自己家中,为战士们烧水做饭,让战士们吃顿饱饭好好休息休息,为了战士们的安全,夏伯根还与女儿分工给战士们放哨。

当战士们休整好准备出发去找大部队时,夏伯根还帮忙给战士们藏匿好武器,帮战士们躲过哨卡敌人的盘查,战士们安全的踏上了新的征程

夏伯根初见继子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四川解放了,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他是在重庆任职,离阔别三十年之久的家乡越来越近了。

邓绍昌长子在重庆当大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邓小平的老家广安,邓小平娘家还有个只比他大两岁的舅舅淡以兴,这个舅舅从小就与邓小平一起玩耍、读书。

一直到读完小学,舅舅要回家经营田产,二人才分开,后来邓小平要出国留学,舅舅家又变卖了不少田产为他凑盘缠,所以邓、淡两家关系处的特别好。

现在听说外甥回来了,还当了大官,舅舅淡以兴立即赶到邓家找到夏伯根,他高兴地对夏伯根说:“贤娃子回来了,现在当大官了,我带你去找他。”

夏伯根有些迟疑,毕竟自己与这位邓家长子从没谋过面,还不知道人家认不认自己这个只比他大五岁的继母呢。

淡以兴看出了夏伯根的犹豫,他说:“贤娃子不是那种六亲不认的人,再说了,不是还有我呢嘛,我去跟他说。”

在淡以兴的劝说下,夏伯根毅然收拾好行囊跟着淡以兴一起踏上了去寻找邓小平的列车。

到了重庆后,他们一路问询着,终于来到了邓小平工作的地方,这里戒备森严,门口还有持枪哨兵。

淡以兴让夏伯根在一旁等着,他上前去跟哨兵打听邓小平的情况。

当哨兵听说眼前的这个略显苍老的中年男人要找他们最高领导时,他警惕地问:“你是邓小平书记什么人?”

淡以兴赶快回答:“我是他舅舅,那是他娘。”

说着一指远处等待的夏伯根。

哨兵更疑惑了,远处的中年女人和邓小平书记年纪相差不大,怎么可能是邓书记的娘呢?

但他还是向上汇报了,里面很快就有人出来接走了这两位中年男女

淡以兴和夏伯根被送到政府招待所,送他们来的是邓小平的警卫员,他告诉淡以兴:“邓书记正在开会,你们先休息一下,邓书记开完会就赶过来。”

可这一等就是大半天,淡以兴有点不耐烦了,也有可能是觉得在夏伯根面前有点丢脸,自己一再保证邓小平不会当官后就不认亲戚,可现在,来了半天了连人还没有见到,他嚷嚷着:“走吧,咱回去吧,贤娃子变了,不认他这个娘舅了。”

夏伯根劝道:“他舅,希贤在忙正事,我们再等等吧,不急。”

正说着,就听门外传来亲切的乡音:“幺舅,贤娃子来了,让您等着急了吧。”

话音未落,门开了,进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人,正是邓小平和夫人卓琳。

刚开始,淡以兴还想装装样子,故意不理邓小平,可熟知幺舅秉性的邓小平没用两句话就把幺舅哄乐了,幺舅亲热的拉着邓小平的手诉说着这些年的离别之情,说到姐姐、姐夫的离世时眼圈不仅湿润了,屋子里也是一片沉寂。

突然,淡以兴抹了下眼睛,把夏伯根拉到邓小平跟前,说:“贤娃子,这是你继母,叫夏伯根,她可是你们邓家的大功臣呀,从你父亲走后,就是她撑起这个家,把你的弟弟妹妹都拉扯大,孤儿寡母的,不容易呀!”

夏伯根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她和邓小平从未谋面,还不知道人家认不认她这个继母呢,再说,她也不是来表功的,她只想替去世的丈夫来看看这个邓家长子过的好不好。

她赶紧拦住淡以兴的话头,说:“别听你舅的,你舅家和乡亲们都帮衬了不少,没那么苦。我只是来看看你,这些年光是听说了,现在亲眼看到你很好我就放心了。”

邓小平一把拉过夏伯根的手,他能感受到夏伯根的局促,他真诚地说:“夏妈妈,这些年辛苦您了,以后咱们一块过。”

卓琳也走过来握着夏伯根的手,热情地说:“夏妈妈,留下吧,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自此,夏伯根就和邓小平一家在一起生活了,直到过世。

母子情深半世纪

虽然夏伯根不是邓小平的亲生母亲,但邓小平却是以“妈妈”相称,在跟孩子们介绍夏伯根时,他说:“这是你们的奶奶,以后就跟我们一起生活了。

奶奶以前受了不少苦,你们要多关心奶奶,对奶奶要好啊!”孩子们很懂事,亲亲热热地称呼夏伯根“奶奶”

卓琳和夏伯根也相处特别融洽,在与夏伯根出去买菜或遛弯遇到熟人时,卓琳都会很坦然地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

而夏伯根也是真心地为这个家付出着,干家务带孩子她都抢着干,让她坐着什么都不干,她可待不住,辛苦了半辈子了让她闲着,她还真不习惯。

1952年,邓小平调任北京工作,全家都要搬到北京,搬家前夕,夏伯根以为要跟他们分别了,有点不舍得,所以有些郁郁寡欢,但卓琳的一番话让她踏实了,卓琳说:“奶奶(卓琳后来随着孩子们一起叫),小平要到北京工作了,咱们都要跟着去,一个都不能少哦。”

夏伯根眼圈红了,连声应道:“好,好,一个都不能少。”

她知道,小平他们确实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家人了。

到了北京以后,邓小平的工作更忙了,卓琳此时也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任机要秘书,二人都很忙碌,经常是顶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回家,实在是无暇分身照顾家,这时候,夏伯根又主动担起了照料这个家的重任

夏伯根虽已年过半百,但多年的劳作让她的身体很是康健,邓小平这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全都落到了夏伯根身上,但她从没有喊过累,这位朴实的老人看到自己能帮到儿子一家,她真的很开心。

但幸福的日子显得总是那么短,特殊时期突然来袭,邓小平和卓琳也受到了冲击,他们被下放到江西劳动,而邓小平走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带着夏妈妈一起走,组织上也答应了这个请求。

当卓琳告诉夏伯根这个决定时,看到的却是早已收拾好的行李,夏伯根早就准备和儿子儿媳一起去承受一切了

1969年,邓小平、卓琳和继母夏伯根一起到了江西,这三位加起来超过二百岁的老人将一起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造厂锻炼。

由于夏伯根年纪已是七旬,邓小平和卓琳坚决不让她干重活,本来他们也不愿意带老人来这里受罪,但让老人自己在北京,他们实在是不放心,在这里起码还能互相照顾

但是夏伯根却坐不住,虽然不干重活,她还是强烈要求承担三人的一日三餐,而且为了给儿子儿媳改善生活,她还建议在空地上种点菜。

很快,在三人的张罗下,邓家小菜园就种上了多种青菜,在夏伯根每天悉心的照料下,青菜长势很旺,他们又养起来鸡鸭,就这样,在夏伯根的操持下,三人吃饭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四年后,邓小平被重新启用工作了,他们一家三口又一起回到了北京。

而这时的夏伯根也晋升为曾祖母了,这个闲不住的老太太又乐呵呵地为重孙子们忙活上了。

1997年,夏伯根老人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小一辈们她已经认不清了,但对邓小平和卓琳她却记得很清楚,甚至还能叫出邓小平的名字“希贤”(老人一直称呼小平之前的名字)。

2月份,邓小平因病重住院了,老人天天盯着门口等卓琳回来,回来就问:“希贤怎样了?”

2月19号那天,老人等了很久才看到双眼通红的卓琳,还没开口,就听到卓琳沙哑的声音:“老祖,他走了。”

老人愣怔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希贤,真的走啦?”之后,就沉默了。

邓小平和夏伯根这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母子,却母子情深相互扶持了半个世纪,夏伯根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用她朴实无华的行动撑起了邓家这片天,赢得了邓家儿女的尊重。

而邓小平对这位之前从未谋面的只大五岁的继母也是真心真意的尽孝,把这段美好的母子情维持了半个世纪

夏伯根老人在2001年过世了,享年101岁,卓琳和孩子们为老人操持了后事,完成了邓小平的承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为您养老送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继母   娃子   哨兵   大官   江西   重庆   舅舅   良久   北京   奶奶   书记   丈夫   老人   女儿   妈妈   消息   工作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