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在太空听到"敲门声",13年后谜底终于揭开,多亏他当时冷静

嫦娥奔月、敦煌石窟中极具艺术色彩的飞天壁画……这些,是中国文化里面人们对于“飞天”的向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家实力的不断变强,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2003年10月15日上午,全国人民都在紧张地期盼着,这是不平凡的一天。

上午9点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架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火焰,搭载着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

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航天员杨利伟圆满完成了这次航天任务。

然而,在执行航天任务过程中,太空舱却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过去13年的时候,谜底终于揭晓。

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时间进入了发射前的几个小时。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杨利伟身着航天服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他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庄严报告:“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出发!”

6时1分,杨利伟进入飞船座舱,做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0、9、8、7……”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响彻发射场上空。

倒计时数到“4”的时候,杨利伟举起了右手,对着摄像头庄严行了一个军礼。

“这是飞行程序中没有安排的。”他说,“但在那个万众瞩目的神圣时刻,只有敬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点火!”

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

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刚开始还感觉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就做好最坏的心里准备,他担心的是祖国的航天事业的成败。

3分20秒,整流罩打开,阳光透过舷窗照射进来。他说:“火箭和飞船分离的那一刹那,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失重的感觉出现了,无以言表,非常震撼。”

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杨利伟接到了返航的指令,他冲着舷窗外的太空挥手告别:再见了,太空!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腹地成功降落,杨利伟圆满的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神秘的敲击声

圆满完成航天任务的杨利伟,回忆起整个航天任务过程,其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杨利伟非常不解。

“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杨利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描述这个神秘的声音。

这个情况在之前的训练中也是无法预见的。

这种神秘的声音让杨利伟下意识地紧张了起来,他担心是太空舱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检查,确认太空舱一切正常。

会不会是太空舱外面的问题,当声音再次出现的时候,杨利伟马上来到舷窗,观察外面的情况,可是仍旧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杨利伟一次又一次听,他却总是觉得不像。

杨利伟认为,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他就不能签字,技术人员就让他反复听。但是听了一年多,也不是他当时在太空里听到的神秘敲击声。

其实,这种神秘的敲击声并不是只出现在神州五号上,1969年美国的环绕月球飞行、“阿波罗”飞船上的宇航员也曾听到过这种声音。

直到13年后,这种敲击声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万里挑一的航天员

执行此次航天任务,由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肩负着征服太空的神圣使命,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

最终,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担负起这次里程碑式的太空飞行任务。

曾经,全世界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训练的国家只有两个,美国和俄罗斯。中国不断加快脚步,终于赶上了这两个国家。

航天员的选择,对于航天工程计划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关系航天任务成败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火箭在搭载载人飞船从地面发射至太空的过程中,要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期间,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差不多4到7倍自身的重力,这绝不是普通人能够胜任的。

因此,航天员一般是从具有航空飞行经验的试飞员和优秀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

因为优秀的飞行员熟悉航空飞行技术和理论,具备了学习航天飞行和航天技术的良好基础,特别是飞行员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处理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选拔航天员的请示,建议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并于一个月后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批复。

同年10月,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预备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开始从符合基本条件的空军飞行员中进行航天员初选。

基本条件就是指: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厘米 —172厘米,体重55公斤—70公斤,年龄25岁—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经过这些基本条件的筛选,再经过进一步的精选,在全空军中确定800余人参加体检。

然后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体检,最终确定60人到北京进行住院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

临床复查是非常严格的医学检查,而特殊功能检查则是更高难度的选拔。它包括:通过大型离心机进行超重耐力检查及检测心血管功能、前庭植物神经功能和大脑供血情况;通过低压舱测试个人的缺氧耐力;利用平衡秋千进行线速敏感性检测;进行下体负压耐力和头倒位耐力检查;进行超常规的心理检查等等。

最后只有20人过了这一关。

经理了如此严格的选拔,然而筛选并没有到此结束。

接下来,又对这20 人进行家庭医学查访和直系亲属(配偶和子女)体检,也全部合格。由于受到预备航天员的员额限制,还需从这20人中再进行好中选优。

随后又在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召开了住院检查结果鉴定会和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医学选拔鉴定会。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其中12人为预备航天员。加上前期派往俄罗斯学习的2人,一共14人。

航天员的培训

除了选拔出预备航天员,还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和训练。

当时,仅美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经验。但是,航天工程中运用的是国家核心科技,在这方面,技术和经验是被封锁的。

虽然中国曾经在1996年选拔了两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进行培训。

他们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加加林航天中心4年的培训计划,虽然他们带回来了俄罗斯航天员训练的经验,但是毕竟俄罗斯不可能将最核心的东西告诉他们。

水下空间模拟器Underwater space simulator

中国在航天员培养和训练方面,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怎么培训?培训哪些知识?教材怎么编写?

为此,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两个研究室。

其中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负责制订航天员训练大纲、训练方案和编写训练教材,对航天员进行训练指导和飞行操作指导。

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负责航天员从训练、生活到航天飞行期间全过程的医学监督、检查、鉴定和治疗。

其中,航天员训练大纲、训练方案、训练教材成为了一道难题。

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这就意味着无法借鉴前期的经验,教员们只能大量查阅外国关于载人航天方面的资料,从中寻找方向。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教员们发现,这些资料只是在告诉你要做什么,而并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从这些资料里面只能知道结果,却不能搞清楚原理,不能搞清楚实质。

载人航天工程是极具复杂的事业,如果有丝毫疏漏,导致最后航天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是空白的,那对于航天事业来说,那是拿着国家的航天事业和航天员的生命开玩笑。

但这些难题难不倒我们的教员,他们在无数次国外资料的查阅中,不断地去思考、剖析,从中寻找关联。通过努力,他们不仅弄懂了原理,并且还能根据我们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制定出的大纲包括了10多个部分,内容详尽充实。

对于航天员的训练,也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训练包括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七大项目,每一大项里面又包括多项甚至几十项具体项目的训练。

同样,因为没有能够借鉴的经验,这些训练其实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的。

对于航天员而言,除了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他们的身体素质。

大家都知道,对于空军飞行员而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已经很高了。但是对于航天员而言,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空军要求更为苛刻,在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适应航天要求,预备航天员们必须持续地保持极好的身体状态,而付出的代价,就是超乎常人能够坚持和忍受的高强度、高负荷的科学训练。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需要具有超人的毅力。比如,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要求做到5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仅为2秒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求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到40秒钟。

低压缺氧训练,按照相当于每秒钟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 30分钟。

前庭功能训练,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以及坐在离心机中转动。它要航天员闭上眼睛坐在单系腿的凳子上,用弱电流通向眼睛,把你推向地板,然后让你坐在离心机上,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你闭上眼睛转动脑袋。

还有失重飞机飞行训练、跳伞训练、航空飞行训练、飞船着陆冲击体验等。

经过教员、预备航天员们的不懈坚持和努力,2003年7月3日,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杨利伟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

一次,学校组织到部队慰问演出。杨利伟穿着小飞行员服装,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名叫《小小飞行员》的舞蹈。演出后,他们被邀请去机场看飞机。在那里,他近距离地看见飞机起飞和降落,还看见飞行员们神气地排着队走过来。

从那一刻起,便在杨利伟的心中深深播下了种子,他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1983年初春,杨利伟参加了招飞初选面试。

符合要求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素质,让他顺利通过了初选面试。

其实,自从梦想成为飞行员后,杨利伟早就在做相应准备了——他早早就开始用机场上飞行员们使用的所有训练器械训练了。比如玩旋梯滚轮,别的同学上去几分钟不到就呕吐不停,他就不会有这些不良的反应。

正如老生常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很早就开始了各种准备的杨利伟,终于迎来了他的机会。

1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一路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绥中县被录取的5名飞行员之一。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后4年,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也秘密开展,正如前面所说,空军现役战斗机飞行员成为了首选对象。

当时,杨利伟正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他的身高、体重、职业、年龄、飞行时间……各方面都符合参选条件,接到选拔通知之后,杨利伟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

在前面所说的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能力的14名航天员中,杨利伟就是其中一名,并且还是更为突出的一名。

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吃了无数的苦头,2003年,在航天员的全部学习训练课目的结业总评中,杨利伟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在航天员准备就绪的同时,“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实战的检验,在航天员们培训期间,我国相继发射了四艘无人神舟飞船。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艘无人神州飞船的发射,为后面的载人飞船发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2年秋,中央决定于次年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一名航天员太空飞行一天。

经过慎之又慎的选择,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与翟志刚、聂海胜一起,被选入“首飞梯队”。

距离神州五号发射仅剩一个月,杨利伟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强化训练之中。

在这紧张的一个月中,杨利伟大部门时间都待在了飞船模拟器中。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

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要熟悉和掌握,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为了能熟练操作,杨利伟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为了能做到烂熟于心,他还专门买了一个摄像机,将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摄下来,哪怕是在休息的时候,也在一遍遍重复的观看。

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杨利伟设置了许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发现并进行排除。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他说:“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10月14日晚,杨利伟终于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将代表祖国和人民执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任务并完美收官。

而困扰他的那个声音,也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解密。

我们都知道,太空是接近真空状态,没有空气,而太空舱内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面,是有空气的。在气压的作用下,由于压力的不均衡,原为压力变化导致舱体内壁材料产生微小变形,所以出现了那个声音。2016年,

杨利伟也对这个说法表示了肯定。

如今,杨利伟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继续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资料

[1]神州五号:中国新一代航天员诞生记

[2]英雄杨利伟:圆梦太空 中华飞天第一人

[3]飞行任务:神州五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酒泉   太空   太空舱   敲击声   航天员   俄罗斯   教员   谜底   飞行员   飞船   耐力   空军   中国   航天   冷静   年后   声音   工程   杨利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