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经常更换警卫员?不是不信任了,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警卫员是领导身边最后的一道防线,讲究个熟悉可靠,这样才能在危机时刻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所以一个警卫员往往一当就是几十年。

可这条道理在毛主席这里却失了效,从1927年第一任警卫员张宗逊算起,毛主席一生有过35位贴身警卫员,常常干不了几年便会被主席“撵出去”。

而这些从主席羽翼下离开的战士,却往往在别处大放光彩,不但出了近10位将军,还有多位部级干部。

许多人为此感到奇怪,既然警卫员都是优秀人才,为什么还会经常更换?

主席最后的警卫员周福明在晚年回答了这个问题——主席想让他们为人民服务。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周福明的话,孙勇中将很理解。

主席就是那种不在意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人。

他曾跟了主席20年,曾三次和主席一同畅游长江,与主席有惊人的默契,是警卫员中少有的“老资格”。

可1967年时,主席还是把他外派了出去。

也正是因为主席舍得让跟随自己20年的老伙计出去,这才让孙勇有了在1988年时获封中将的机会。

孙勇将自己取得的荣誉归功于主席的影响。

他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他为主席站第一天岗时,主席便告诉他,要多读书,要有文化,警卫员只是暂时的,革命还需要更多人做出贡献。

谈到主席对自己的影响,孙勇中将说了很多事情,其中会过日子便是他对主席最大的评价。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各种待处理的事情很多,中央政治局成员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罢休。

因为主席平日晚饭常常吃得比较早,为了不让领导饿肚子,当时还是警卫员的孙勇向主席提了建议,让食堂为他做点夜宵填填肚子。

孙勇知道主席节俭,于是把夜宵的规格也定得很低,就一碗清汤手擀面再加几根青菜。

可就算这般,主席都很少额外加餐,甚至特别定了个规定,不管是在颐年堂还是在家开会,不到过凌晨,都不准食堂做夜宵。

有次毛主席在颐年堂主持会议,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孙勇便让同为警卫员的叶子龙请示主席几点吃夜宵。

走到主席身旁,叶子龙躬身询问主席的意见“现在都11时45了,要准备夜宵吗?”

两位警卫员本打算问过主席便去通知厨房,可他们等来的却是主席的拒绝。

“不用了,再有10分钟就散会了。”

这事让孙勇记忆深刻,哪怕他回忆时已经92岁,可谈到主席的节省,他还是一阵唏嘘。

除了吃食上,毛主席在出行居住上的会过日子,也让孙勇受益匪浅。

一般人外出办公,单位报销一切旅费本是常事,可毛主席作为中央领导人,却在这种事上都要对自己十分苛刻。

1953年12月24日,孙勇随主席一同去往上海考察,可在出门时,孙勇却接到了一个特别的指令。

“外出前,主席专门指示我们说:你们把我日常用的东西,洗漱用具、衣服铺盖、书籍等都带上,到地方不要用公家的东西。我们按主席指示,把上述东西全部装箱打包。我还把留声机和京戏唱片也带上了。”

在主席的指示下,几位贴身警卫员带上了主席的行李上了火车。

3天后,毛主席一行来到了上海附近,为了保卫主席的安全,众人并未等到达上海火车站,便提前在南翔车站下车,随后乘车前往华东局的励志社居住。

达到时已经凌晨2点了,疲惫的众人打算回屋休息,可刚一打开房门,毛主席便发火了。

看着卧室里铺满的缎面被子、绣花枕头,毛主席大发雷霆,他转头就对一旁的警卫员李银桥说道:“我不是跟你们说过不要用公家的东西吗?把这些被褥统统拿走,用我自己的!”

孙勇等人在一旁见状,连忙解释说带来的行李在火车上没取下来,他们现在就取。

随后,主席不但把公家的被褥物归原主,还让孙勇把卫生间里的毛巾香皂也拿走了。

有人会认为这是瞎折腾,可跟随主席多年的孙勇却懂主席的心思。

这不只是一两件东西的小事,而是关涉风气的大事,若是主席今天睡了公家的被子,用了公家的毛巾,那明天便会有人觉得主席都用了,我干嘛不用。

别的地方在接待时也会想,主席之前用了东西,我们这边若不好好准备,是不是显得亏待领导了,会不会被穿小鞋。

而这种风气一成,恐怕便大事不妙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便是孙勇跟随主席身边学到的一个道理。

跟随主席走南闯北的那些年里,孙勇见惯了主席的在细微处做的功夫。

有次主席深夜入住天津市委大院宿舍,结果看到床铺是软床,转头便叫来了门口的孙勇,说他睡不惯软床,让孙勇帮忙挪下被子,帮他打个地铺。

孙勇连忙说去找人换硬床,但主席却回答道:“夜深了,不要兴师动众的,我睡地铺就很好。”

第二天,孙勇向其他领导汇报这个情况,引得负责人愧疚万分,连忙去给主席道歉。

可主席却毫不在意,反而打趣地说睡地铺比你那软床舒服多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主席的言传身教让孙勇受益匪浅,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孙勇知道了,一个好领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如孙勇中将这般在主席身边汲取营养,成熟后被外派做出一番事业的警卫员有很多。

不但有张宗逊这样官拜上将的将军,还有陈龙这样官至正部级的官员。

陈龙曾在重庆谈判时护卫主席43个昼夜,在回延安时,便被主席派回东北工作,临别时还把郭沫若送给他的欧米加手表转赠给陈龙,鼓励他要好好干出一番事业。

而陈龙也确实没有辜负主席所托,在之后破获多起特务间谍大案,在1952年升任为公安部副部长。

主席身边“平凡”的警卫员

发光发热从来不只是为官为将这一条路。

主席身边走出的警卫员也有许多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却也在生活中做出了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1950年,23岁的奉孝同参军入伍,奔赴朝鲜战场。

三年烽火熏陶,曾经憨厚的农村小伙成长为英勇的战斗英雄。

回国后,奉孝同因优异的表现被选入中央司令部,并在不久后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

来到主席身边后,这位几乎大字不识一个的战士,在主席的鼓励下,开始读书学习,最后不但能写信读报了,偶尔遇到主席询问,还能拿些书中的典故来应和,常引得主席哈哈大笑。

在主席身边5年后,奉孝同辞别主席,回到了老家。

不是因为他想家了,而是主席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打动了他,他觉得自己该回家建设贫苦的老家。

回到湖南那个闭塞穷困的山中老家,默默建设家乡的奉孝同没有和任何人说自己曾为主席服务过,老乡问道便只是含糊地讲,曾在警卫团,不了解具体的。

而这默默无闻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年,自甘清贫的他本有无数机会向组织讨要回报,可知道85岁了,他还是对曾经的贡献守口如瓶,只是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当组织通过档案查探到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领袖保镖时,面对大家对他不表明身份的疑问。

奉孝同只是摆了摆手:“不能讲,部队有纪律,毛主席也叮嘱过。就连的我的家人亲属都不知道我给毛主席当警卫员,他们只知道我在警卫团工作,不清楚详细情况。”

当组织询问奉孝同有什么心愿时,奉孝同说,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是给主席当警卫,现在想去北京,看看毛主席遗容。

2013年,自甘清贫,埋藏秘密数十年的战士奉孝同去往了北京。

看着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他感慨万分“天安门广场比50年前更大了,长安街也变宽变漂亮了”,看到水晶棺里主席的遗体,他痛哭流涕,最后在众人的安慰下,才稳定了情绪。

离别时,奉孝同对着毛主席的遗体鞠了三个躬,然后敬了个军礼,这是他对主席那五年言传身教的感谢。

奉孝同很平凡,可他在主席的影响下,毅然离开北京回家建设家乡,奉孝同很普通,可他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绝不拿曾经的功劳来为组织添麻烦。

这种利他的精气神,或许就是主席身旁警卫的魂。

李连庆在奉孝同离开后,成为了主席的警卫员,他也是个拼音都不会的山娃娃,可在主席的鼓舞下,他不但学会了认字写字,还拿到了高中文凭,主席让他读书的话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之后被调去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李连庆兢兢业业地做好了岗位上的事,而退休后他也一点没忘记主席曾经的教导。

2008年,76岁的他碰见了探亲的发小,而一番谈论后,李连庆发现,曾经的故乡早已变了。

不但人口凋零,还贫困万分,400多人的村庄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村民们不但懒散,而且还赌博成风。

这让李连庆痛心疾首,回想起主席曾教导他要回报家乡,他瞬间无地自容,于是决定带着所有积蓄回到老家带村民们致富。

“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

2008年国庆节后,李连庆孤身回乡。

一年后,李连庆不但带着乡亲们重修了祠堂,还带着村民们养牛致富,曾经的警卫员成了“牛司令。”

曾经贫困的小村庄开始变得富裕,曾经面带菜色,毫无生气的村民们开始有了活力。

七旬高龄的李连庆用行动践行了主席的教导,他离开了主席,可却在别处为他人生起了新的希望。

与主席最后相伴的日子

谈毛主席更换警卫员的事,主席的最后一个警卫员周福明是有话语权的。

他曾是一名理发师,在机缘巧合下随主席北上,并在1962年成为了主席的贴身警卫员,随后一直担任警卫直到主席离世。

刚担任主席警卫员时,他也曾以为主席之前频繁更换警卫员是出于安全考虑。

可与主席相处久后,他便知道了主席的真正用心。

跟几个老警卫员谈过话后,周福明才知道,原来主席一直觉得警卫员不只是为他服务的,得有更广阔的天空,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有人讲,主席经常换警卫员是对他们不信任,周福明觉得那是无稽之谈,他知道主席对身边人有多好。

在1967年,周福明在体检中连续两次被查出异常,转氨酶指标超过100,有很大可能患上肝炎。

作为主席的贴身卫士,周福明几乎时时刻刻都呆在主席身边。

考虑到周福明可能会影响主席健康,于是组织便决定调离周福明,只让他负责剪发这部分工作。

虽然很不愿意离开主席,但周福明还是忍痛接受了组织的调令。

周福明本以为再也不能常伴主席左右了,可主席却把他要了回来。

在几天看不见周福明后,主席便询问身边人什么个情况,随后便在周福明再次为他剪头时说道:“小周,他们不要你了吧?他们不要你,我要你。”

听到主席的话,周福明鼻子一酸,他想留在主席身边,可并不想主席为难:“可是……”

“这样吧,你要有病接着看,我这里的事你也要管,好不好?”主席拍了拍周福明的手,用鼓励的语气安慰了周福明一番。

就这样,在主席的强烈要求下,周福明再度回到了主席身边,而之后再度体检后,证明自己没患上肝炎,周福明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周福明作为末代警卫员,陪伴主席度过了最后那段日子。

回想那时,周福明依旧记得主席乐观求实的样子。

“主席最难受的时候,你能看到他身体出汗,嘴唇发紫。但他精神一好,就和人开玩笑,大夫曾鼓励主席‘您身体不错,能长寿。’主席摆摆手对他们讲,‘你们不比皇帝的御医高明多少,稍微高明一点而已,我的病我自己知道。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他不叫我,我自己还去呢。’”

在主席去世前两天,周福明依旧陪在主席身边。

那天在门外值守的他突然被两位护士叫了过去。

“小周你赶快过来一下,主席不知道怎么了。光说话,没声音。”

熟悉主席的周福明快步走进病房,半跪着看着主席,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交代。

此时的主席已经十分虚弱,开口说不了话了,于是周福明便拿起床边的纸笔,让主席画图表达意思。

接过纸笔,主席看了一眼周福明,然后画了一个山的图形,随后又画了一个,力气支撑不了,就休息下继续画。

周福明没立马明白意思,但想着主席一直对政治很关心,于是想着便往大事上猜。

看着主席又拿着铅笔敲了敲床头,周福明想着床头是木头,于是十分熟悉主席的他立马问道:“主席你是不是要日本三木武夫首相的材料?”

听到这个答案,主席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周福明便将放大字体的资料送到了主席跟前。

这样与主席相伴的事情还有很多,17年相处岁月,早已让周福明把护卫主席当成了习惯。

他想陪主席更久一点,可这相伴的日子在1976年9月9日结束了。

在主席离开后几个小时,周福明接到了通知,让他最后一次为主席理发,整理遗容。

得知主席去世消息时,周福明悲痛万分,他回忆道:“当时我整个人都空了,眼泪好像都流不出来了。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7月,朱总司令去世;接着是毛主席……我感觉天都要塌了下来。”

为主席最后一次理发时,周福明因为悲痛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可来到主席身边,他好像又有了力量。

“老人家那么安详,好像就是在休息,我不忍心惊动主席,就跪下来给他理鬓角的头发。然后我平躺在主席身旁,和他一个姿势,为他修剪耳后和后脑勺的头发。我最后一次给主席精心地刮了胡子,擦了脸,老人家似乎又精神起来……”

回忆主席,周福明说,主席在自己记忆里的模样,永远是“我最后一次理完发‘在休息’的安详模样”

在采访时,周福明说出了他对主席的看法:“个人认为,毛主席非常伟大,他非同一般人。他生病期间,没有说一声不舒服,或者怎么怎么样……毛主席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是唯心主义者。主席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就是’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们不能超过它。老人家83就走了。”

1996年,周福明从中央警卫局办公室退休,此后一直负责管理毛主席中南海故居,对主席最后一位警卫员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信息来源:

凤凰网《揭密毛泽东生前的35名警卫员》

中国共产党新闻《周福明谈“我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新闻《孙勇:我眼中的毛主席怎样过“紧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警卫员   软床   地铺   公家   警卫   夜宵   贴身   中将   家乡   主席   身边   日子   东西   领导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