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台湾当局永远拒绝谈判,我们该怎么办?邓公早就给出了答案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台湾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两岸关系非常严峻,主要是因为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还在做着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白日大梦。

所以彼时我党的首要任务是:用革命武装彻底消灭反动派,解放包括台湾和沿海岛屿在内的全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请注意,这里用到的动词是“解放”,也就是解除束缚,释放自由,得到发展。

在此方针之下,我军先后解放了舟山群岛和海南岛,于1950年5月开始计划筹备关于解放台湾的方案。

当时国民党已是强弩之末,统一大业志在必得,下一步就是实际操作,彻底解放。

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无事生非,蓄意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干涉我国内政。

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此举招致我国极大不满,但当务之急是控制战局恶化,避免战火波及,保护地缘安全,守卫领土主权。

所以毛主席审时度势后,决定全力以赴抗美援朝,暂时搁置解放台湾的战略计划。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加大了对于台湾问题的干涉,此消彼长之间,不仅造成两岸关系长期对峙、紧张,还引发了中美关系之间的重大争端。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与美国的干涉有直接关系。

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神圣历史使命。

那么,若是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其实邓公早就给出了答案!

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公为解决台湾问题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殚精竭虑。

宏观来看,邓公的构想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战略擎画。拆分细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邓小平


«——【·第一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之下,美国开始特别调整对中战略,两国从对抗转为对话,但台湾依旧是美国影响中国的砝码。

所以到了1974年,我国对于台湾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经毛主席审定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是这么说的: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和解放台湾!”

1977年8月的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和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都明确规定“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方针。

到了1978年5月,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开始急于和中国建交。邓公明确表示:

美国想要和中国建交,必须坚持对台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仅保持非官方民间往来。

邓小平

美方知道这是中方的底线,为了建交遂做出退让,并承诺于年内就会做出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做出了“对台工作方针”的历史性决策,将“解放台湾”调整为“台湾归回祖国”。

到这里,“解放”已经被替代为了“解决”,成了一种更加广义、宏观上的战略。

简单说来,就是我国倾向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用什么方式、靠什么手段解决,都是属于内政问题,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公开发表,书中呼吁:

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力争和平统一祖国。

同日,中过在美国承诺改变对台政策的基础上,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来邓公在应邀访问美国的时候,公开宣讲对台工作的新方针,表达了和平统一的愿望,同时也反复强调:不承担拒绝使用武力的义务。

至此,邓公对于台湾问题的构想完成了第一阶段,这是历史性的转变。

邓小平


«——【·第二阶段·】——»

想要和平统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沟通的渠道。

恰好那个时候,台湾当局的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和邓公是多年的老相识,两人在学生时期来往密切,私交甚笃,有着很深的同学情谊。

所以邓公也将解决台湾问题提上具体的日程,力争能在80年代实现统一。

1980年的5月14日,邓公托人给蒋经国带话,表示他们都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解决台湾问题,为子孙谋福。

同时,邓公还给国民党内支持统一的陈立夫带话,请他有事没事多找蒋经国去谈谈,如果有什么意见,或者是解不开的疙瘩,双方可以进行沟通。

总之,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全都是为了实现统一而发出的肺腑之言

同年9月9日,邓公再次托人带话给蒋纬国,欢迎他能够回大陆看看,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毕竟这是大势所趋,是时间问题。

蒋纬国

同时邓公也表明了自己的担忧:

“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解决这个问题,下一代解决起来会更困难一些,那时出现什么情况很难讲了,例如台独。”

邓公的这些带话,实际上是对于蒋经国来说是很受用的,也起到了鲜明的作用,开启了两岸沟通的全新阶段。

1981年9月30日,在建国32周年国庆、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叶剑英宣告了9条对台方针政策,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就是:

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并首次提出,可以为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实际上,这些政策是叶帅对邓公思想的归纳和概括,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初步形成,被后人称之为“叶九条”。

“叶九条”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诚意了,也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就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九条建议是条件极其豁达的和平姿态”。

而“叶九条”的发布,已经勾勒出了一副“祖国和平统一”的宏伟蓝图,这是邓公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第二阶段。

邓小平


«——【·第三阶段·】——»

“叶九条”发表后,对台工作进入新阶段,两岸开始进行多渠道沟通工作。同时,邓公依然在努力和蒋经国进行着沟通。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其父蒋介石的文中表示,希望能够完成父亲的遗愿,早日帮助他魂归故里,与先人同在。

同时他也阐明自己的态度,希望能够将这份孝顺的心情,扩大到民族感情上,把自己奉献给国家。

邓公了解到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惊喜,因为蒋经国的思乡情切,可能是促成海峡两岸和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所以7月24日的时候,邓公指示廖承志给蒋经国去信,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表明了希望两岸关系更近一步,早日完成统一的愿望。

但是因为蒋经国的立场、党派、以及各种内因外因的综合作用,他还是拒绝了邓公的建议。

不过邓公表现得很大度,再次托人给蒋经国捎话,表明自己可以理解他的难处,劝他保持一个好心情,如果自己不方便和谈,可以派人出面。

这样的胸襟之宽广,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撼。

长远看来,这封信虽然没能在当时即时生效,但其实已经让蒋经国的态度进一步缓和了,敦促他开始正式着手解决台湾问题。

所以到1983年,两岸关系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比如,之前台湾的立场是“武力反攻大陆”,后来就改成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蒋经国是希望祖国能够统一的。

蒋经国

这一切都被邓公看在眼里,作为一个善于捕捉机遇的战略家,他决定发表一篇精心准备的正式谈话,以规划两岸沟通的具体事宜。

1983年6月26日邓公发表谈话: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和平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

……

整篇谈话之中,一共有6条具体的构想,因此也被称为“邓六条”。

实际上“邓六条”和“叶九条”所传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会更具体一些。

这也表明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已经更加完备、明确和系统化,大体框架基本形成。

至此,邓公对于台湾问题构想的第三阶段已经完成。

邓小平


«——【·第四阶段·】——»

前文我们说过,当时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迫切要和我国建交,并且承诺对台“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

但是,美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事情已经做了太多了,这次也不例外。

当美国逐渐从世界各处的战场上抽身之后,又开始打起了台湾的注意,不仅公然分裂两岸关系,还向台湾出售武器。

美国如此,他的鹰犬们更是纷纷效仿。一来二去之间,国民党内的一些“台独”分子又活跃了起来,两岸关系再度紧张。

这样的行径让邓公非常生气,也让他改变了想法,并调整了态度。

1983年,美国代表团开启了新一轮的访华活动,期间他们不断地试探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邓公坚决反对美国粗暴干涉我国内政。

邓小平

1984年10月,邓公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绝不承诺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

“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

“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如果将左手比作和平统一,右手比作武力解放,那么我们必定是优先考虑用左手的,但如果一直手不管用,那么另一只手必定会作为辅助、甚至是主力介入。

和平是需要资本的,我们不介意、也有能力通过展示实力来换取和平,这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而做出的长远打算。

1985年,蒋经国的身体每况愈下,邓公敏锐地察觉到,一旦他去世,这些年付出的努力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邓小平

所以他开始加紧了和蒋经国之间的联系,多次劝说自己的这位老同学,希望他可以从民族利益着眼,一起解决问题。

可就在邓公的努力逐渐收到成效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咯血而逝,邓公对此表示非常遗憾,他已经预料到了台湾局势会变得更加复杂。

果然,新上任的领导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台独”分子,始终致力于分裂祖国的……

1997年2月19日的时候,邓公也离我门而去了,而一直还没有回归的台湾,也就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之后,在台湾历任领导人的的分裂思想之下,又有美国人持续在一旁煽风点火,导致两岸关系持续紧张。

一直到今天,台湾问题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块石头。

邓小平


«——【·结语·】——»

“我们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是绝不承诺拒绝非和平手段。”

这是邓公留给我们的战略思考,因为在国家主权的核心利益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和平从来都是不是轻易得来的,从最开始的“弱国无外交”,到后来了“枪杆子里边出政权”,再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都在告诉着我们这个事实。

我们不会轻易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个实力,因为只有拥有了这个实力,才有选择的机会。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台湾海峡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内政   台湾   美国   中国   两岸   祖国   蒋经国   态度   和平   利益   答案   战略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