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邓小平致信蒋经国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却让人寒心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2年,身在台湾的余光中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大陆,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思念寄托在文字之中,做了这首名叫《乡愁》的诗歌。

不曾想,此诗歌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他们都期盼着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的统一。

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不仅固执己见,还断绝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通道。

直到1982年,蒋经国在写文章悼念父亲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才让中共中央看到了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希望。

趁着这个机会,邓小平立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国家统一。

可没想到,面对共产党的友好劝说,宋美龄却直接冷漠处理,回信的内容更是令人心寒。

那么信中究竟写了什么?为何宋美龄会是这样的态度?她的回信内容又写了些什么呢?

谁来写这封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便带着剩余的国民党军逃往了台湾。

此后的数十年,他将我党视为仇敌,将大陆视为未收复的失地,一直抱有“反共复国”的幻想。

蒋介石在不断对抗共产党的同时,还禁止两岸同胞进行交流,使得两岸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为了国家统一,我党做出了很多努力,可蒋介石就是油盐不进,怎样都不愿意打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通道。

其实,我党也不是没有想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但考虑到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强制统一有伤两岸同胞之间的感情。

而且,这一政策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十分不利。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党还是希望能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

但谁知这样换来的就是国民党的得寸进尺,蒋介石更是觉得他的“复国大计”指日可待。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做起事来也力不从心,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蒋经国身上。

蒋介石不顾自己的身体,呕心沥血地为他筹划着一切。

1975年,蒋介石因为心脏病离世,蒋经国顺利继承他的“衣钵”。

在台湾问题上,他仍然遵循父亲的做法,甚至还提出了“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本就紧张的两岸关系,在蒋经国的“折腾”下,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当时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邓颖超也在时刻关注和台湾有关的消息。

1982年,蒋经国发表了一篇悼念父亲去世七周年的文章,她立即就阅读了起来。

当读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这几个字时,邓颖超突然眼神一亮,好像发现了一个能够改善两岸关系的机会。

虽然蒋经国的这句话并没有提及两岸关系,但却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邓颖超心想,也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写信说服蒋经国打开两岸通道,然后循序渐进地收复台湾。

于是,她将这一想法告诉了邓小平,邓小平一听,觉得这是个极好的建议。

可眼下两岸关系如此紧张,派谁写这封信合适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邓小平想到了一个人——廖承志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曾是国民党元老,和蒋介石相识。

正因为如此,廖承志也跟蒋经国关系匪浅,长大后还加入了国民党的阵营。

后来父亲遭到国民党右派刺杀而死,蒋介石又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实在看不下去的廖承志便选择愤然离开。

不久后,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凭借着之前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中央担任要职。

而蒋经国作为蒋介石的大儿子,自然是子承父业,领导着在台的国民党政府。

所以如今大陆方面要向蒋经国写信,廖承志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于公,他在中央的地位配得上和蒋经国“谈判”;于私,他和蒋经国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于是,邓小平和邓颖超等人决定,让廖承志来写这封信。

如何让蒋经国看到信?

接到这个重要的任务后,廖承志十分重视,他也想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实现国家的统一。

因此,廖承志日思夜想,思考着到底该怎么下笔,才能让蒋经国有所动容。

为了能让寄给蒋经国的这封信达到想要的效果,邓颖超也为廖承志出谋划策,颇费心力。

考虑到当时的台湾还用文言文交流,本该用白话文交流的廖承志决定用文言文书写,以增进大陆方面的亲和力。

经过廖承志和邓颖超等人的努力,这封信总算是有了大致的“形状”,只是有些细节还是需要仔细推敲。

在一次又一次地完善之后,廖承志终于满意了这封承载着“公之意,私之情”的信件。

在称呼上,廖承志对蒋经国以“吾弟”相称,瞬间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

之后他先是以“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接着再以一个兄长、中央干部的身份,回顾了两党的两次合作,期待着第三次合作。

在分析了两岸合与分的利弊,苦口婆心地批判了他不切实际地想法,预测了国家迟早会统一的结果之后。

廖承志又突然转变态度,表达了自己想要探望在台的蒋经国。

最后,他用“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作为结尾,说的既是私交之情,也是大陆意愿。

为了尽快得到台湾方面的答复,邓颖超还加上了“伫候复音”四字,以示对蒋经国的尊敬。

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字一句都诚心诚意,发自肺腑,可谓是用心良苦。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封信件,当时根本没有办法到达台湾,更不可能递到蒋经国的面前。

这让中央又陷入了困境,该怎么办呢?

这时,廖承志找到了正在北京开会的杨奇

杨奇负责的是香港新华社分社的宣传工作,曾帮助中央在香港宣传过对台政策。

这一次,廖承志希望杨奇能够再次帮忙,让这封信在7月24日传入台湾。

杨奇得知前因后果后,立马回到香港,致电《星岛日报》的总编周鼎和《华侨日报》的总主笔李志文,邀请他们共同商议此事。

7月23日,三人见面,杨奇直接开口:“明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发表,是廖公写给蒋经国的信。”

紧接着,他又说道:“你们有没有办法将这封信全文刊登?让各方面都注意到。”

两人对视一眼,都心领神会,知道这是一封促进国家统一的信件,当即表示一定会想办法刊登全文。

于是,两家报刊的工作者们绞尽脑汁,开始处理这封信。

最终只有《星岛日报》顺利进入了台湾,还是在头条位置。

原来,他们将信件内容放在了中间,标题、正文开始和结尾,都以台湾的消息作掩护。

虽然全文2000多字中,台湾的消息不过百字,但还是骗过了台湾报检的眼睛,成功让廖承志的这封信被当地大众看到。

当天有2000多份报纸进入台湾,读者看到后都十分激动。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两岸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候,还能收到大陆的来信。

尤其是那些老家在大陆的人,心中更是充满了希望。

《星岛日报》的这期报纸在台湾发行了一天多,才被有关政府人员发现,他们当即斥责了检查部门,并下令追回这期报纸。

然而,此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他们只能收回军统系统、政府部门的1100份报纸。

其余的1000多份报纸,仍在台湾百姓们手中传阅。

宋美龄的回信

不久后,信终于传到了蒋经国的手中。

年过七旬的他带着眼镜,拿着报纸,认认真真地看过每一个字。

当看到“廖郭海天,不归何待”八个字时,蒋经国的内心也为之一颤。

虽然他知道国家统一是迟早的事,但还是不愿意以“失败者”的身份接受这个事实。

读完全篇后,蒋经国沉默了许久,似乎也被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打动,身边之人也不敢上前打扰。

蒋经国的犹豫,正是说明了廖承志所言有理,他也许在思考着两岸之间的关系,是时候做出改善了。

可当初是他在台湾实行了“三不政策”,如今若是出尔反尔与大陆进行交流,还是有损颜面。

面对这封故人寄来的信,他若是不回,也说不过去。

两难之下,蒋经国找来陈立夫商议此事。

陈立夫在知道蒋经国的难处后,提议让宋美龄回复。

一来,宋美龄算得上是廖承志的长辈,由她回信也是应当;

二来,宋美龄代表台湾当局回应大陆,不论是从身份上来说,还是从地位上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于是,蒋经国便听从陈立夫的建议,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宋美龄。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回应了廖承志的来信,只是信中的内容,着实令人心寒。

她丝毫没有被廖承志信中的内容所打动,依然对“光复大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宋美龄在回信中表示要坚决实行蒋经国声言的“三不”政策。

可见,她仍心有不甘,觉得国民党才是民心所向。

除此之外,宋美龄还用“敝帚自珍,幡然来归”八个字,劝廖承志早日“投诚”。

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对于廖承志那封感人肺腑的信,宋美龄的回复,一字一句毫不客气,都充斥着对共产党的怨怼。

这让看到这封回信的人,心中都充满了寒凉之意。

不过,虽然宋美龄对大陆怨恨颇深,但蒋经国却已经在思考两岸的问题了。

期间他曾多次派出自己的心腹去大陆,北上与大陆高层领导接触,传递两岸信息。

1987年,蒋经国疾病缠身,时日不多的他意识到,两岸之间的问题应当快速解决。

而在大陆中央高层领导的诚意下,蒋经国等人终于愿意打开两岸之间的通道,允许老兵回到大陆寻找亲人。

此政策一出,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时隔38年,海峡两岸互不通信的状态终于被打破,关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若是按照这个事态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统一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

1988年,蒋经国在台北突然离世,两岸之间持续升温的交流戛然而止,台湾回归祖国的日程又被耽搁了下来。

无论如何,过往历史不可更改,一切皆有定数。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蒋经国   我党   两岸关系   台湾   蒋介石   回信   国民党   两岸   信件   祖国   报纸   父亲   中央   大陆   政策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