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都会定期发情,人类女性却要隐藏“发情期”?

如果要问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估计是:人类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会自我反思,能直立行走,能通过复杂的语言进行社会交流,还能通过劳动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

除了智商和行为上的差别外,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还表现在生理方面。例如:其他动物都有明显的发情期,并且只在发情期内交配。而人类则大不相同,不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发情特征,而且似乎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发生性行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认清人和动物的这一区别,首先要从“发情期”的定义说起。

什么是“发情期”?动物的“发情期”与人类有何区别?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释义,发情期是指雌性哺乳动物准备接受异性并进行交配的时期。该定义中强调了一个例外,那就是人类——也就是说,“发情期”的概念不适用于人类。

为何人类未被包含在“发情期”的定义之中?难道人类都不存在发情期?事实上,人类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女性并未表现出在发情期内应有的典型特征。

先来看其他动物。处于发情期的雌性动物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主要为三个方面:生殖器官的肿大、信息素的产生、情绪的波动等,有些雌性动物还表现出性挑逗行为,暗示雄性前来交配。

比如:母狗在发情期内会变得躁动不安,生殖器官肿胀松软,气味(信息素)加重,对公狗的吸引力增加。

再比如:山魈、黑猩猩、狒狒、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在发情期异常活跃,臀部变得又红又肿,鲜艳的色彩能增加异性的关注度。臀部水肿肥大的现象可持续数日,直到发情期结束后,鲜艳的臀部才逐渐恢复正常。

从生理上看,发情期间雌体的子宫内膜变厚,卵泡逐渐成熟。随着子宫组织的成熟度达到顶峰,雌性动物的容受性也达到最高,接受雄性动物爬跨的意愿更强。同时,雌性体内的性激素也明显增多,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引发生理变化。

从时间上看,动物们发情的时间非常固定,各物种遵循自然法则,一般选在食物丰富的时期发情。而人类则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性交的频率完全由自己掌握,定期排卵和性行为相互分离。换句话说,人类女性在排卵期内可以,在排卵期外也同样可以。

综上所述,人类女性和其他动物在发情期的表现确实大有不同,人类更随意,时间限制更少,而且表现得“相当隐晦”,以至于失去了集中发情的特征。

女性也有发情期:隐藏的排卵期

虽然人类女性的发情特征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完全没有发情期,只不过是发情的特征隐藏得很深、不易被察觉罢了。

20世纪以来的研究表明,人类女性在进化中并未丢失发情期——在排卵期前后,女性的卵巢、性激素、体温、子宫内膜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排卵前后女性的生理变化

所谓排卵期,是指女性卵泡发育成熟并转移到卵巢表面而排出的时期。在一个典型的生理周期(28天)中,按时间顺序可分为月经期(第1~6天)、排卵期(7~14天)和黄体期(第15~28天)三个阶段。除了月经期以外,女性并无明显的不适感,在排卵期和黄体期很难感受到生理上的任何变化。

正常的女性生理期

由于生理上的隐蔽性,人类女性无法凭感觉确定排卵日,甚至要掰着手指头才能计算出排卵期和安全期。在排卵期内,人类女性的乳房、生殖器官也不会明显变化,在黄体期亦是如此。从内外两方面来看,人类女性的排卵期颇具神秘色彩,亲历者和旁观者都不易察觉。

处于月经期的女性

不过,即便女性的排卵期再怎么隐蔽,最终也还是留下了细微的“发情线索”。

2009年,Brewer和Fink等学者指出:人类女性和其他动物一样,在排卵期内会表现出更强的性欲;2010年,Miller经调查发现,女性在排卵期的身体气味会发生微弱的变化自身服饰的穿着也会异于往日,使其更具有性吸引力;2015年,一篇题为《人类发情:对关系科学的影响》论文指出,女性的性吸引力和雌激素呈正相关,和黄体酮呈负相关,而在排卵期,女性刚好表现出高雌激素低黄体酮的特征(见下图)。

有人可能会问了,人类女性为何会在排卵期内表现出种种变化,比如性欲、身体特征、穿着等变化,在月经期和黄体期却没有这种变化呢?

从繁衍动机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和两个方面有关。

首先,女性只有在排卵期内才有受孕机会,进而实现个体遗传。在排卵期内,女性具有很强的繁育动机,具体表现为追求、吸引配偶和性伴侣,其结果就是会进行频繁的性行为。例如:Harvey在1987年跟踪了69名女性,为期三个月的调查显示:女性在排卵期内的性欲更强,主动发起性爱行为的频率也更高。

其次,女性只有在排卵期内才有机会受益于优良的基因。超过20项研究调查表明,女性排卵期选择对象的偏好会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选择优质的男性特征,例如:面部和身体的阳刚之气、男性的声音品质、行为表现、身高等等。这些特征是内在良好基因的指标,对处于排卵期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人类女性为什么要隐藏“发情期”?

发情期之于普通的哺乳动物,是实现种群繁殖的关键期,但动物的发情并不能随意确定,而是要受到自然环境、食物资源的多重限制。例如:被列为“自然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非洲角马大迁徙,其直接动机就是获取食物资源,为种群繁殖打下基础。

一方面,雌性动物在排卵、哺乳后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只会在食物储备丰富的时期才会发情;另一方面,新生后代在生长、发育期也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资源,种群繁殖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因此,哺乳动物大多选择在春季发情,依赖草籽、果实的鸟类也是如此。

至于人类,在进化上早已不再受食物资源的制约。

早期的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生活,工具简陋,捕猎效率低,难以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直到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人类开始驯养野生动物,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养殖和种植帮助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繁殖活动不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发情特征的退化。

总之,人类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自由选择生育的时间,这是人类没有明显发情期的主要原因。那么,发情期的退化对人类是一件好事吗?主流观点认为,女性发情期的隐匿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大有裨益:

第一,在一夫一妻制的条件下,发情期的退化减少了女性吸引其他男性的机会,可以使配偶双方更加忠实于彼此。

第二,女性的发情期会带来等级排序的问题,不利于平等的社会连接。

第三,发情期的退化避免了群体内部的不和谐,加固了人类既有的伦理秩序。

总结

人类女性并没有固定的发情期,不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发情、繁殖,在排卵期的生理、身体变化也不明显,这和动物们的表现大相径庭。

和动物相比,人类进行性行为的“自由度”更高,但目的也更复杂:可能并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是单纯为了获得生理快感。人类的“发情”就是这么神奇,凭个人意志就能决定性欲,头脑简单、为食物奔波的动物们显然不会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发情期   人类   动物   女性   排卵期   都会   种群   哺乳动物   雌性   性行为   性欲   吸引力   生理   特征   食物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