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从瑞恩的井,看目标感与精彩人生

瑞恩的井

瑞恩·希里杰克(Ryan Hreljac)在他六岁时,随父母来到加拿大的肯普特维尔市小学,开始上一年级。

当老师告诉瑞恩和他同学们,非洲儿童因无法获得足够干净的饮用水而面临死亡时,瑞恩便有了热切的想法:募集资金为非洲儿童修建水井。

瑞恩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和爸爸商量后对瑞恩说:“你可以做一些额外的家务自己挣。”

瑞恩承担了家里所能承担的一切家务,他将攒下的70美元交给募捐项目的负责人时被告知,他的钱将用来捐助乌干达北部一所小学的孩子们,但七十美元只能买一台打水的水泵,而打一口井需要700美元。

瑞恩并未感到沮丧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

他向朋友和认识的人筹集资金,并向非盈利组织,如烧水壶(WaterCan)解放儿童组织(Free the Children),以及加拿大医生援助和救济组织(Canadian Physicians for Aid and Rlief)请求资金支持。

瑞恩还在家人的帮助下,创办了“瑞恩的井”基金会(the Ryan’s Well Foundation),建立了网站(www.ryanswll.ca)。

瑞恩从六岁开始坚持做这件公益事业,一直坚持到本书的作者威廉·戴蒙教授采访他时,瑞恩已经十二岁了,他已经为生活用水不足的非洲农村地区的家庭募集修水井资金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瑞恩的母亲用惊叹的语气说道:“瑞恩在这个项目上做了六年,我知道很多大人在一个项目上都很难坚持六年。”

到2007年,瑞恩已募集资金超过了200万美元,为世界上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

据基金会网站统计,世界上有50万人因基金会和支持者的帮助而获得了干净的饮用水。瑞恩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包括世界儿童创建者奖(World of Children Founder’s Award),这个被认为是青少年服务领域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0年7月,小瑞恩和爸爸妈妈坐着卡车,一路颠簸的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车子开进村庄时,5000多名孩子聚在路边,他们热烈地鼓着掌,有节奏地高喊着:“瑞恩!瑞恩!”瑞恩羞涩地走下车去,不好意思地向大家打着招呼。

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了一口被鲜花包围起来的水井前,水井的水泥基座上刻着:“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杰克为安格鲁小学社区建造。”

村里的老人高声说:“我们周围的孩子全都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水,是我们的生命。”


威廉·戴蒙与《目标感》

“瑞恩的井”是威廉·戴蒙在他2008年1月出版的《目标感》一书中引用的一则非常感人的小故事。

威廉·戴蒙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儿童心理学权威巨著《儿童心理学手册》(四卷)总主编,是一位非常权威的儿童心理学专家。

威廉·戴蒙作为心理研究学者,他总是选择有趣并且重要的主题来研究。

对于“目标”的研究,不仅是他过去30多年关于道德承诺、品格教育、以及人类发展等研究汇合的最终成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一种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大的心理隐患之一时,“目标”的研究就有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威廉·戴蒙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去理解的很多东西,事实上都与“目标”有关。

例如,威廉·戴蒙和安·柯比(Anne Colby)开展的一项关于“非凡的道德承诺”研究时发现,那些追逐崇高目标的人,总是心怀喜悦,即便是要付出持续的牺牲,他们也感觉有使命在驱使自己这样做。

威廉·戴蒙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行业内具有社会影响的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具有社会影响的人都能清晰地回答诸如“你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更让威廉·戴蒙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在行业内优秀的人,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驱动着他们每天努力向前,这个目标就是他们的终极关切,对他们取得个人成功至关重要,让他们充满活力;在实现目标时,赋予他们满足感;在遇到阻碍时,又给予他们坚持的决心。

那么,年轻人如何获得这些目标呢?除了与职业相关的目标,还有哪些目标可以激励当下的年轻人?如果年轻人无法找到可以让其投身的目标,会出现什么情况?

特别在当下,普遍存在的空虚感,让本该确立志向,并朝着目标努力前行的年轻人,却长期被困在一种漂泊的状态中,冷漠、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无所事事,甚至愤世嫉俗取代了他们本应散发的朝气蓬勃。

还有,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他们想知道:

在疲于应对竞争、工作上的各种要求和社会中的不同责任的现实世界中,我如何才能设法找出一些既能带来回报,同时又富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又不至于“把自己耗干”,不得不减少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

我如何能作为重要的社会一员谋取生活,同时还能给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以上都是年轻人为了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必须解答的问题。

这就是《目标感》这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所有疑惑都会在《目标感》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威廉·戴蒙说:我的研究以及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充分证明目标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


《目标感》主要章节

第一章 漂泊的青春

第二章 为什么目标对精彩的人生是如此重要

第三章 谁在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人生正规

第四章 对有高度目标感者的深入访谈

第五章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第六章 家庭中的目标感培养

第七章 为年轻人打造有目标感的文化


篇幅所限,简要介绍第五章“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威廉·戴蒙坦率地说:年轻人在寻找目标时的最大障碍是他们对渗透在文化讯息中的急功近利的接纳。

当今社会颂扬迅速见效和显耀成就的流行文化,借助媒体向大众传播令人羡慕的一夜暴富、名利双收的故事,年轻人追逐眼前物质利益的急功近利思想无限疯涨。

威廉·戴蒙从价值观排序调查中得知,年轻人对急功近利的接纳程度超出想象,调查显示,在年轻人价值观排序中,排在首位的竟然是实现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全社会都把实现财务自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就出现了问题。

急功近利的思维不能帮助年轻人确定一个他渴望的自我认同(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无法带来一个让人可以投身于其中的备受鼓舞的目标(我的人生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

短期目标可以让人跨越当下(在一些时候是必要的),但无法产生让人有持久满足的前进动力。

一直以来我们把年轻人的注意力导向竞争、自我推销、地位、物质回报等短期行为上,我们可能认为这些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但最后发现,全部关注放在这些方面来,只会陡增年轻人的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校园里的急功近利

现在全世界都在推行标准化考试,用ABCD进行打分。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这种标准化考试让孩子错失了学习的意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深度学习的快乐,他们觉得反正学到最后都是ABCD这样量化的成绩,所以就逐渐产生了学习意义的缺失。

实际上,一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突然对物理学特别感兴趣,然后把物理学研究得非常深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家庭中的急功近利

例如在美国,申请大学时,学生都是以写申请材料的方式进入大学。

一个美国女孩,很关心人口拐卖的社会话题,跟妈妈聊起此事时,妈妈却说,太好了,你可以把它写进你的申请材料里。女孩顿时对母亲感到失望和无奈。

这就是父母硬是把孩子可能发展为长期目标的“对他人幸福的关心”,变成了短期、自私的目标。

另外,我们的家庭还可能充斥着父母“可怕的警告”和“击败竞争对手的计谋”。比如“社会很残酷,你需要竞争”“你要是打不过别人就完蛋了”,家长经常给孩子灌输这些实用的、功利主义的理念,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抑郁,不开心、不开朗。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如果读者是孩子的父母,“瑞恩的井”这个故事估计会让年轻的父母很感兴趣,希望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得目标感,找到一种有益的方向感,使孩子们能够跨越漂泊、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的“雷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目标感呢?

威廉·戴蒙也给出许多建议,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目标感》这本书,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林崇德对威廉·戴蒙这位名家的大作《目标感》给予积极肯定,他认为《目标感》是一本儿童青少年理性教育著作。

林崇德教授说:中国的家长、教师以及中小学生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从不同社会环境的角度去了解、对比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共性与差异,更好地领会作者的人生目标和生涯发展规划的含义和精髓之处,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真正懂得我们每一位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把其培养成人,成为社会和家庭共同期待的人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乌干达   斯坦福大学   水井   儿童心理学   目标   非洲   急功近利   青少年   年轻人   父母   妈妈   儿童   孩子   人生   社会   精彩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