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路遥死前在床上躺了3个月,一生爱过5个女人,却没一个人来

引言

新中国成立那年的12月,一个男婴出生在陕北绥德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户王姓人家。

王家堡这个地方非常贫困,这户人家也不例外,在他之前,父母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贫穷”从他一落草,就与其伴生。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把出生叫做“落草”,把死亡称为“上山”。

“落草”,这个词意味深长——一颗草籽随风飘荡千里,只有遇到合适的土壤才得以落地生根,发出新芽。

在上小学之前,这个男孩没有正式姓名,只有一个乳名叫做:王卫儿。

为了入学,养父请先生给他取了大名:王卫国,一个时代感非常强烈的名字。

后来,他读了很多书,见了世面,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路遥,一个响彻20世纪文坛的名字。

他应该感谢大伯,也就是他的养父,如果不是大伯收养了他,他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有机会上小学了。

从王家堡的山沟里一路走出来,路遥步步艰辛,受过的磨难远远多于收获的欢愉,但他从不缺乏爱情。

这一生,他爱过5个女人。但在患病去世前,他卧病在床3个月,却没有一个人在身边陪伴,殊为遗憾。

01 昨天很残酷

夫妻二人全靠在陕北的黄土地里刨食,难以养活这一大家子。

从四五岁起,路遥就跟在大人身后忙碌,照看弟弟妹妹、打猪草、砍柴。

他很能干,背回家的柴火码成了高高的垛子,让四邻隔壁都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越缺少什么,越渴望什么。路遥特别爱吃,这个爱好也跟随了他一辈子。

到了学龄,他也曾去过几天学堂,却因为家里太穷实在无法供应尽管他极度渴望上学。

刚辍学回家的那段时间,他干起活来都难以集中精力,眼泪经常在眼眶内打转。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孩子太多,父母终究决定将路遥过继给他的大伯。

那是1957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父亲叫醒了仍在睡梦中的路遥。

“我们今天去你大伯家玩几天。”父亲对他说。年幼的路遥这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异常。

父子俩各自扒完一碗稀粥,就离开王家堡前往一百多里外的延川郭家沟村。

为了让儿子走得更快,父亲在半路捡来一双旧鞋给他穿上。

经过一天步行,父子二人距离郭家沟还有一段路程,只好在路边一户人家借宿一晚。九岁的路遥早已筋疲力尽,就着白水咽完了干粮,他倒在炕上立即睡了过去。

一夜无话。第二天,鸡叫三遍,父亲叫醒了路遥,带着他到了早市上,花了一毛钱买了一碗油茶。

看着儿子将这碗油茶吃完,父亲咂咂嘴,朝着郭家沟走去。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父子二人终于到了大伯家,路遥见到了与大伯一家同住的爷爷奶奶。

这一百多里的土路,持续两天的跋涉成为路遥一辈子的记忆,与他后来取笔名为“路遥”不无关系。

后来他才知道,那天在早市上,父亲用身上仅有的一毛钱买下那碗果腹的油茶,自己却推说不饿,意味着什么。

在大伯家吃过晚饭之后,路遥幸福地拥着一床新棉被睡下了,在自己家的时候,他只能盖一床补了又补的破被子。

到大伯家的第三天,父亲对他说:“俺去县城赶集,下午回来。”

聪慧的路遥其实已经明白父亲要抛下他独自回王家堡去,把他送给没有儿女的大伯做儿子。他配合着父亲拙劣的谎言,将眼泪咽下,藏在肚子里去。

两地相隔不算太远,但十里不同俗,生活习性和口音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路遥经常受到村里孩子的欺负,他们叫他“外路脑子”“私孩”“为儿货”,挑衅他、嘲讽他。这段经历给路遥留下了不小的创伤,让他毕生难忘。

他尽量忍受这一切,但最终爆发了——他将一个嘲笑他的男孩的头打破,鲜血流了一地。他的抗争为他赢来了尊严,那些孩子反而不敢欺负他了。

02 今天更残酷

少年时代的路遥既聪明也用功,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

在马家店小学念完了低年级,他成功考进了延川县城关小学读高年级。

养父母家并不宽裕,路遥只好住校当了一名“半灶生”(自带干粮到灶房加热了吃)。

啃干粮、喝“洗锅水”是“半灶生”的日常。每逢周三和周六下午,“半灶生”自行回家取干粮。那时候的学校,没有冰箱保存食物,一到天热的时候,自己带的糠菜团子就会发霉变质,但路遥仍然舍不得扔掉,只能皱着眉头咽下去。

他买不起颜料和画纸,因而最害怕上美术课——只能傻坐着,看同学们画。很多时候,他找借口请假不上美术课,下课之后再回来。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路遥没有将自己封闭起来,反而表现得极度自强,处处都要争口气。

他没钱买电影票,就想着用阅读的方式代替,一有时间就泡在县文化馆阅览室,沉浸在报纸杂志之间。

他像是一块干渴的海绵,饥渴地吸收知识的营养,经常待到阅览室关门还不过瘾,跑去新华书店看书。

书本为他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让他得以窥见世界的多彩。

他成绩优异,当选为班长。据同学回忆,路遥喜欢编顺口溜调侃人,经常让同学们笑得“肚子疼”。

然而,难得的小学时光很快逝去,养父不同意他继续参加升学考试。

倔强的路遥坚持参加考试——哪怕不能继续上学。他最终在小升初考试中获得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

养父仍然不同意他继续上学,路遥跑去央求村书记刘俊宽想办法。在刘书记的帮助下,路遥借到了两斗黑豆,可以卖了换钱上学。

因为错过报名时间,路遥差点失去上学的机会,最后还是刘书记出面找校长说情才得以入学。

这段经历对路遥影响巨大,人生在勤,不索可获?是他对命运的抗争,才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路遥偏科严重,对数理化不怎么感兴趣,经常沉迷阅读小说。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宽容,鼓励他多钻研文字。

他的语文成绩出类拔萃,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各个年级传阅。

后来,得益于养父的好人缘和自己的学历,路遥在马家店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端上了“公家饭碗”。

03 初恋那些事儿

当了一段时间教师之后,1969年冬,路遥被安排到县百货公司。

就在这期间,他遇到了来自北京的知青林虹。对于这位来自首都的女青年,路遥非常好奇和兴奋。

林虹说一口京片子,性格活泼,形象靓丽、能歌善舞,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吸引着路遥。

他们被彼此吸引,关系逐渐亲密起来。

初恋就像一次严格的训练,在他的人生中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路遥总喜欢在下雪天沿着河床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喜欢穿红衣服,曾用过一个叫“缨依红”的笔名,这些都与林虹脱不了关系。

后来,路遥收到了初恋对象林虹的“分手信”——美好的初恋夭折了。

路遥元气大伤,感情上的打击让这位向来坚强的农村知识青年一病不起。

失恋后的半年时间,路遥变得更加成熟。

曹谷溪将他安排到文教局工作,他非常欣赏路遥的才华和人品,为其奔走疏通。

他们志同道合,彼此欣赏。

曹谷溪为了给路遥学习的机会,每次下乡采访都将好友带上。曹谷溪将私人藏书借给路遥阅读,二人经常交流心得。

路遥这个笔名是在创作了诗歌《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之后取的。他本来想要用“缨依红”的笔名发表,但被诗人闻频劝说“一定要独特、好念、好记”,才取了路遥这个名字,“路遥知马力”。他从此走上了自己的文学征途!

他开始尝试各种文体,同时与县通讯组的学员们切磋学习。这个事情,通讯组里有很多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可谓“藏龙卧虎”,不乏高手。

而其他人都是其次,有一位北京名叫林达的女知青进入了路遥的生活。十分凑巧的是,这姑娘同样姓林,而且还是路遥前女友林虹的好友!

04 缘定半生

路遥将感情看得比命还重,林虹的离去让他大受打击。

好友曹谷溪非常担忧路遥的状态,他偷偷地将其发表的作品定期邮寄给在铜川工作的林虹。

林达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初中女生,与林虹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关系很是要好;得知路遥的情况后,她也在其间帮忙“穿针引线”。

然而覆水难收,林达有一次去铜川看望好友林虹,得知她已经有了新的对象,暗自为路遥叹息。

这些事都是瞒着路遥做的,曹谷溪和林达都不想他再遭受打击。

在一起共事久了,林达与路遥都对彼此有了好感。

曹谷溪见到这种情况为好友感到高兴,开始有意无意创造机会,撮合二人。

曹谷溪借着在各地办业余学习班的时机,安排路遥与林达二人一组。

林达这姑娘心很细,她很慎重地跑去铜川专门将此事告知好友林虹,希望林虹理解。

林虹本就因离开路遥留下心结,一直心怀愧疚,听闻好友与其相恋,自然乐见其成。

然而,路遥的感情道路并不平坦,家长那关可不好过。

林达在探亲时,将自己恋爱的情况报告给母亲,却被泼了冷水。

林母不是嫌弃路遥的家庭贫穷,而是对于女儿的稚嫩不放心,担心她受到伤害。

从女儿的嘴里,林母只听到夸奖:路遥的才华、勤奋、刻苦、毅力等等,仿佛对方是一个完美青年。而当她问起对方有什么缺点,林达回答不上来。

林母知书达理,很有生活的智慧,于是对女儿说:“你不知道他的缺点,这就说明你并不很了解他,你们的事先缓一缓为好,你需要先冷静下来……只有当你愿意接受和包容他的全部缺点,他才能成为你的生活伴侣……”

婚姻与恋爱从来不是同一件事。

林达受到母亲的教诲,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回来之后,开始与路遥保持距离。

这让沉陷在爱河里的路遥手足无措,他找到曹谷溪诉苦。

曹谷溪担心好友再次受到感情创伤,为此专门找林达谈话。

林达本就对路遥有感情,听了曹谷溪的劝说,坚定了继续相处下去的决心。

1973年,两人进入热恋阶段。这一年的春节,林达没有跟父母过年,而是跟随路遥回到延川的郭家沟过年。

路遥与林达的热恋引来了一些闲言碎语,他被嘲笑“癞蛤蟆总想吃个天鹅肉”“上一次找了北京女知青,这次又是。”

林达也是一个主意很正的女青年,既然认定了路遥,她就愿意付出努力。每月38元的工资,除了自己伙食开销和一点零花钱,其他的都交给路遥花销了。

路遥的负担重,除了负责养父母一家的开销,还要供养亲生父母。

在事业上,林达也是不可多得的“笔杆子”,在同事和领导中都有不错的口碑。为了与路遥守在一起,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1974年冬,路遥被安排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实习,这也为3年后他到这里工作打下了基础。

对于林达来说,嫁给路遥需要莫大的勇气:他家庭成员比较多,身上有很大的负担,两人的生活喜好和习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爱情最终激励她选择不再犹豫!

他们的爱情长跑一直继续,直到1978年,两人终于牵手成婚。

那时候的婚礼非常朴素,路遥和林达二人也没有什么钱财,一张双人床,两床新被子,就是他们所有的新婚家当。新房就是林达在延川县委宣传部的办公室。

路遥这位文学才子的婚礼受到了广大亲朋的捧场、道贺。曹谷溪很激动:他们太不容易了,7年马拉松长跑,终于走到了一起!

路遥与林达婚后生下女儿“路远”。生活开始真正考验起这对夫妻。林达产后缺少母乳,而路遥的经济状况很差,无法提供什么支持,林达只好自己托人订购牛奶、鸡蛋。

这种情况随着路遥的作品相继问世,名气增长也有一点改善。

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奖后,路遥的创作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他告别妻女,远赴甘泉县,创作中篇小说《人生》。

为了创作,他深入农村、下煤矿体验生活、走访乡村老人,几乎没有精力兼顾家庭。

他长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创作,没有休息日,没有空闲陪伴女儿,与妻子林达之间也有了情感隔阂。

为了他的身体着想,林达多次劝说他要规律作息,路遥没有听从。

因为长期严重透支健康,他的体质变得极度虚弱。

他在用“生命冒险”创作《平凡的世界》。1988年1月27日,路谣在身体几乎虚脱的状况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

这个时期,路遥的工资不高,稿费也不多:《惊心动魄的一幕》仅获得五百元,《人生》一千三百元,而长达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也不过三万元。

即使1989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著作权报酬,也只有六百八十元。

路遥烟瘾非常大,又酷爱喝咖啡,同时还要负担两家的老人,这让他的个人收入所剩无几。

生活的磨难让激情退却,林达也已不再年轻。她出身于高干家庭,身上有着鲜明的大都市文明的气质,疏朗大气。而路遥出身穷困农村,自身负担重,两人的生活习性存在很大差异。

路遥伏案写作,将家庭都抛给了林达操劳,而林达同时还要按时上班。

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

1991年,路遥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却没有路费进京领奖。还是弟弟为他四处筹钱,凑够了路费和应酬所需。

05 人生路遥

在与林达的婚姻进入冷淡期之后,路遥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为期半年的恋情。

弟弟王天乐对这段感情知情——路遥曾将双方的信件给他看过。

那是1986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期间。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子,是路遥一生中爱过的第5个女人,曾给他带来过情感慰藉。

在路遥的心里,母亲是他最爱的女人。当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还对朋友说:“等我出院以后,我先回王家堡老家,让我妈把我喂上一个月。我妈做的饭好吃,一个月就把我喂胖了。”

他最终没有如愿,临终前,他还念叨着:“爸妈还是离不得,爸妈亲着哩...”

最让他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女儿,与林达离婚后,女儿跟着前妻回了北京,路遥无法见到。

林达回京之后再婚,此生不再与路遥相见。

在病榻上,他对女儿的思念就像一把刀子,让他无法安眠。

结语

路遥有着传奇的一生,激励了很多青年发奋努力,为大家敬仰、膜拜,但他有太多身不由己,个中苦乐唯其自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借用余华的话: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参考文献

  1. 海波著《我所认识的路遥》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
  2. 新华网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19-9-23
  3. 北京日报 典藏版《路遥全集》致敬路遥 2019-12-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铜川   陕北   林达   延川   油茶   养父   大伯   干粮   北京   笔名   父亲   女儿   好友   人生   女人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