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20年1月20日,杨昌济追悼会上,毛泽东泪如泉涌。

他手捧《治丧辞》,双眼通红,诉说着自己对这位亦师亦父亦友的长者的思念。

他说自己受杨昌济先生的影响,知道了年轻人要有“有朝气”,要“奋斗”,要“有独立心”,更要能“立定脚跟”。

他还悲恸地在挽联上写到:“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他恨苍天无眼,让杨昌济这样的大儒早早离世;也恨当下的社会环境满目狼藉,外部列强入侵,内部不断纷争。

他想要结束这一切,想要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人民争取一丝希望,更想要完成老师的夙愿。

其实在杨昌济的眼中,毛泽东早被认定为救民于水火的人选。

他在逝世前夕给好友章士钊的信件中称赞毛泽东为“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有济世救国之能。”

这种提前预见的能力在当时并不多见,而除了杨昌济以外,还有另外两人也在很早以前就看出了毛主席的不凡。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此人前途远在你我之上

1958年5月3日,符定一病逝于北京,葬在八宝山烈士陵园。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不禁唏嘘,半晌后说道:“他是发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有用人才之第一人。”

而符定一与毛泽东的结缘,来自一场考试,也来自一篇文章。

符定一生于清末,是湖南有名的文学家。

他在清末民初时,曾先后担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兼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北京财政部次长兼理监务署长等职位。

弃政从教后,他担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并对有志之士出资援手,支持他们到西方留学。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符定一肖像

这时候的毛泽东刚刚走出兵营,在为自己之后的求学之路做打算。

他看着报纸上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遐想。

他先是在高等商业学校学习了一个月后,发现这里的课程一大半都是用英文教,并且课本也都是英文的,完全不考虑学生能否看懂,是否跟得上。

再加上求学初期毛泽东英文基础较差,所以在这学习了一个月之后就自行离去。

机缘巧合之下,他向省立第一中学报了名,并在入学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当校长符定一看到这篇名为《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的文章后,立即被文章所显露的雄厚气魄和高瞻远瞩所折服。

他觉得这篇文章不像是一名学生写的,反而更像出自教育家,政治家之手。

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如何治国”,如果没有一定见识和看法的人,根本不会对这些有所了解。

符定一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只见卷首上用遒劲的兰亭体写着三个大字——毛泽东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青年毛泽东

这个名字他之前没有听过,他也对毛泽东是否用“笔替”保持了怀疑,但他并没有直接否定,他想要亲自面试。

当看到毛泽东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裤后,符定一心头有些震撼,他觉得这个出身乡下,家庭贫穷的孩子不像是能够请得起“笔替”的人。

不过,他并不打算放弃“为难”毛泽东。

符定一为了验证毛泽东的知识水平,所问问题不仅囊括上下五千年,更是纵横八百里,可没想到毛泽东丝毫不惧,其对答行云流水,语出惊人。

其中关于治国、治世以及当前社会的问题的回答,更是让符定一暗自叫绝。

从这时起,符定一就下定决定,一定要将毛泽东培养成才。

他从自己的书库中拿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资治通鉴》送给毛泽东,希望他能够从中学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

毫无疑问,毛泽东也确实成为了他最得意的门生。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符定一对于毛泽东而言,并非是简单的知遇,因为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符定一与他还有“过命”的交情。

1925年2月,毛泽东接到任务,组织命其返回韶山,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农民运动,而听到风声的国民党也决定在他返乡期间进行抓捕。

符定一得知此事后,立马动用自己之前在政界的威望,寻找好友帮忙。

他对湖南省政府秘书长说:“放过润之,他将来的成就远在你我之上。”

最终,在多番打点后,毛泽东算是有惊无险地被符定一的亲信送上了前往广州的火车。

抗日战争时期,符定一多次为共产党献计献策,更是拖家带口的加入抗日阵营,为此,他还一度被国民党关了大狱。

在狱中,他以毛泽东为精神导师,写下了四个大字——“无间师生”。

他们两个互为师徒,早期毛泽东在他这里拜师学业,而符定一也将毛泽东的思想奉为精神食粮。

虽然在符定一年老后有些跟不上毛泽东的思想,但他仍旧坚定不移地拥护着毛泽东。

如果没有符定一的慧眼识珠,或许毛泽东成为伟人的道路会更加坎坷。而事实却是也如符定一所料,毛泽东带领人民走向了胜利,走向了新中国,更走向了新世界。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欲栽大木拄长天

如果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哪位老师对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杨昌济说第二,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一。

自1913年毛泽东和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第一次见面时,二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昌济当时虽然是全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师,但其实他课程的风格却更加严谨枯燥一点。

再加上他讲授的伦理学课程常常会借助大量外国哲学、伦理学名著的翻译本,所以导致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会觉得深奥晦涩难懂。

当然,也有人对杨昌济的课程感兴趣,比如: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把杨昌济讲授的《伦理学原理》一书反复研读,还在自己的教材上写下一万多字的批语和各种标注符号,如有不懂之处,那必然会缠着杨昌济问个清楚。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还是个刚走出山沟的穷小子,可他身上那股不同于他人的求知欲和爱思考、勇于上进的精神,还是深深吸引了杨昌济。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杨昌济

1915年8月,湖南省教育局决定向学生增收学杂费,这一举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不满,毛泽东也在其中。

他认为目前学校的校长张干迂腐顽固,学校氛围压抑,农民学子学习压力大,根本不适合教育的正常发展。

于是便鼓动学友会与传统的戒律清规和迂腐顽固作斗争,争取应有的权益,组织了好几场抗议示威活动。

这种举动让张干非常生气,他张出告示要开除毛泽东的学籍,将其赶出学校。

这件事当杨昌济知道后,他立即与另外几名教授出面力保毛泽东,并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诗句作为声援,最终才令张干作罢。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18年,新民学会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倡导下诞生,而杨昌济也受章士钊和蔡元培的邀请劝说离开了湖南,前往北京。

在离去前,他听闻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正在筹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于是便在路上思考此事。

落地北京后,他立即提笔写信给毛泽东,信上表明教育界有几位能人大佬想送一批有志之士前往法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

至于学费路费问题的话,外界会资助一些,但大部分还是要秉承“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精神,希望他能够动员长沙的有为青年,将赴法留学运动搞起来。

在新民学会的推动下,湖南成为了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光新民学会就有70人参加。

但在这么多的人里,却没有毛泽东的名单。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

杨昌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毛泽东有济世之才,也知道毛泽东生活拮据,赴法留学的100大洋路费根本拿不出手,更知道毛泽东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他对毛泽东表示: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法留学,路费他来想办法;另一条就是留在北大半工半读。

毛泽东不想去法国,最终还是留在了北京。

之后,杨昌济便让毛泽东暂时住在自己家中。二人每每茶余饭后便是谈论学术经验和当下时事,这让杨昌济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更高的看待。

为了让毛泽东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知识和解决他生活开支的问题,他找到蔡元培,将毛泽东介绍到李大钊的图书馆内,找了个整理图书的工作。

这个工作不仅让毛泽东有更多时间阅读书籍,更是让他有了和李大钊、陈独秀接触的机会。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19年末,杨昌济病倒在床榻上。

临终前,他强撑着身子写信,将毛泽东和蔡和森托夫给了章士钊。

信上写到:“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回看二人从相识、相知再到杨昌济临终托付一事,他对毛泽东赏识早已超脱了一般的师生关系。

他为毛泽东所做的一切,让这位未来新中国的领导者,向领袖人物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并世支那两列宁

符定一和杨昌济两位老师虽然都认可毛泽东有济世之才,人中龙凤,但从现存的文字记载来看,最早预见毛主席成为中国领袖的还要数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是一个文人,他不同于符定一这样的大儒,也不同于杨昌济这样的教育家,他更像是阳春白雪的古人,有自己的一片精神世界。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49年,柳亚子和毛泽东在北平

相传柳亚子和毛泽东相识于1926年5月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当时毛泽东作为共产党员的身份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柳亚子则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二人虽然党派不同,但却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给彼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柳亚子更是断定,未来中国的领袖一定是毛泽东。

回去之后,柳亚子开始了解毛泽东发表过的理论和出版的文章,并在1929年写下《存殁口号》一诗:

神烈峰火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

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其中对于“两列宁”的解释,柳亚子亲自在诗末注释:“孙中山、毛润之”。列宁在共产主义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言,而孙中山在这时也已经去世多年,柳亚子将毛泽东比之中国唯一的精神领袖,可谓是最早预见的人了。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柳亚子(第一排右二)

柳亚子喜欢写诗,更喜欢给毛泽东写诗。

他在看到蒋介石先后四次围剿井冈山失败的惨状后,又提笔写下《怀人四截》。其中第一首写到:

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

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

诗中的“毛郎”,指的就是毛泽东。在那个年代,说柳亚子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也不为过。
毛泽东身具文人骨气,骨子里对词藻风流也有着自己的向往。

平常只要收到柳亚子寄来的诗作,他都会忙里抽闲地欣赏一番。

若是有空,还会再回赠一首,作为好友之间的诗词往来,其中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便是毛泽东赠与柳亚子的诗作。

柳亚子的诗像是一种精神食粮和支柱,在最困难的那个年月,陪伴着毛泽东一起度过。

谁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毛主席与柳亚子(左一)

结语

“太阳出来满地红,我们有个毛主席。”

这句诗是柳亚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其中寥寥十几字代表的却是亿万同胞的心声。

他们庆幸在山河国破、民族存亡之际有毛泽东的出现,更庆幸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新日出头、百姓有了希望。

回看毛主席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的领袖,不仅是符定一、杨昌济、柳亚子等人的预见,更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这个选择,让一颗红星从东方缓缓升起,照亮了每一块被黑暗笼罩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大儒   大木   长天   新中国   济世之才   党中央   新民   伦理学   英文   湖南   列宁   路费   北京   领袖   精神   学校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