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中国自产的燃油载具一直不温不火,说起国际燃油车名牌一般都是德国、日本老牌强国。而就算在潜艇、轮船等军工领域,我国燃油载具的发展仍旧处于世界一流水准之下。

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国掌握不了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因此每年都要向德国、日本进口大量先进发动机,缴纳专利费。但前段时间德国为了限制中国发动机发展,决定向中国断供发动机,卡我国的“脖子”。

那么我国会因为德国“卡脖子”限制发展吗?中国德国发动机究竟有着怎样的差距,德国的作为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一、中国与德国发动机技术的差距

平心而论,中国与德国精尖发动机存在技术差距,形成如今的现状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发动机发展较晚,至今仍旧未能处于一线水准。

我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关于燃油发动机的研究,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发动机的完整研发体系,相比较我国提前了大半个世纪之久。我国第一台燃油车发动机的问世,已经是接近21世纪初的事了。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其次则是西方国家几乎已经将发动机的专利实现垄断。

如今世界的科技研发不是做题,写出正确的标准答案就可以,而是类似走独木桥,一座桥只能有一个国家通过。别的国家想要使用,就需要缴纳过路费,也就是专利费。

大多数的发动机构造模式已经被西方国家申请了专利,因此我国想要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就需要研发一条新的道路,这也使得我国的发动机研发举步维艰。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为何要以断供发动机,来阻碍我国发动机的研发呢?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二、德国为何要禁止向我国出售发动机?

德国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发动机研发趋近自主化,令德国感受到了压力。

我国虽然与德国发动机的研发仍然存在差距,但也仅是“能用”以及“好用”的区别。当今国家间的科技差距,除了最顶端一部分,并不会有太大的悬殊。随着我国近几年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我国正在慢慢实现发动机领域的去德国化。

而在最近几年内,我国自主研发的S-20潜艇,甚至一度成为明星产品。被与我国交好的东南亚国家采购,巴基斯坦更是一口气订购了超过8台潜艇的订单,为我国贡献了上十亿美元的营收。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德国的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站队表明态度,拥护老大哥美国的权威。

东南亚国家选择购买我国潜艇,无疑是与中国交好的迹象。不仅缩减了西方国家的营收,更加引发了美国的不满。因此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对多个东南亚国家进行施压,以断供威胁,要求其重新站队,甚至要求其撕毁与中国的协议。

自从欧洲局势发生变化后,德国工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他需要更加紧密地抱紧美国这棵大树。因此向我国施以断供发动机的威胁,可以看作其向美国表忠心的举动。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那么德国如果真的施行了断供政策,将对我国的发动机以及燃油载具产业,造成怎样的影响?

三、中国未来燃油载具展望

中国对此其实并不担心,因为我国基本已经实现军用载具的自主生产。

像是我国的潜艇,以及轮船军工制造能力,已经趋近于世界一流水准,已经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并不会为德国的威胁感到紧张。就算是放到民用领域,那么最先受到波及的便是燃油车行业。

但最近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涨势明显,我国更是掌握着众多的新能源电池专利以及优势。未来新能源汽车,也极有可能代替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因此德国的断供威胁,并不能威胁到我国的燃油载具行业的发展。

断供中国发动机?德国真敢想,卡中方脖子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结语

我国之所以发动机与德国、日本仍有差距,是因为发展历程较短,专利被西方国家垄断,导致必须开辟新的道路。而德国发出断供威胁是为了限制我国发动机产业以及向美国表忠心,但我国基本实现发动机行业自产,不用太过担心。

对于德国的发动机断供政策,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大家觉得德国的断供政策会影响我国的发动机产业发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德国   中国   发动机   日本   美国   套路   新能源   潜艇   中方   燃油   水准   脖子   差距   不好   领域   专利   我国   世纪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