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楼盘项目的业主团体宣布强制停贷,并涉及多家银行。强制停贷的原因大多是已购买房子的楼房长期停工,甚至面临烂尾风险,而与此同时却仍旧要按月偿还房贷。他们鉴于当前的困境由开发商与银行共同导致,所以决定冒着“征信出问题”的风险强制断贷。

在众多停贷声明之中,业主们将矛头直指银行。

那么为什么呢?



先说一个银行业的数据。

不久之前,央行公布了一项数据:2021年四季度央行评级结果显示,参评4398家银行业机构中,在安全边际内的1—7级金融机构有4082家,,机构数量占比为93%,其中24家大型银行评级始终在1—5级,资产规模占参评机构的70%;8—10级风险机构316家,其中包括那几家村镇银行,这316家高风险机构的数量,占比为7%,但资产规模仅占参评机构的1%,由此给出结论: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央行评级均处于安全边界内。

这里还有三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截止2021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机构一共有4602家,其中农商行1596家,村镇银行1651家,基本跟参评机构数量持平;

第二个数据,中国银行业机构的总资产规模为345万亿元,1%为3.45万亿元;

第三个数据,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共有122家村镇银行为高风险机构,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29%左右。

结合这几个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现象:高风险银行机构在评级之后依然“带病上岗”,并且所涉及的资产总规模大概率在1万亿以上。

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一万亿不足整个行业资产总规模的百分之一,不足为虑,所以给出结论,整个银行业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但是它们落在具体的储户头上,可能就意味着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家庭储蓄的下落不明。

时代的尘埃之于渺小的个人,有着山岳一般的重量。

我想对于这一点,如果大家了解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整个过程的,或者正在经受烂尾楼事件困扰的,或许都有同感。


为什么村镇银行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

固然有不法商人手段高超的原因,但我认为根儿出在内部资金监管相关的内控制度上,或者说这是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这次事件中,吕某连续多年实施的多次违规骗贷,其根由在于银行内部有人不间断地违规放贷,那么为什么银行内部如此容易被突破?我认为这是大家应该关心的焦点。

同时我认为,银行业对于违规放贷的“整而不改”和“监而不管”,在内控制度上的疏松,以及法律对于银行业从业人士经济犯罪的处罚过轻等,是今天断贷这把火烧起来的主要原因。


要想知道断贷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房地产的崛起开聊。

房地产崛起的核心驱动力,是一项叫做“城镇化”的基本国策,这个国策在新世纪之后加快了进程。在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37.66%提高至2019年年底的60%,相当于中国13亿人口中超过2.8亿人从乡村走向了城镇。

它成为了城市扩张、基建建设、内需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房地产十余年来不停上涨的核心逻辑所在。

但是城镇化率的提升在来到2015年之后就已经放缓,这就意味着增量市场空间的增长在放缓。可房地产违背了这个基本面,在2015年之后,房地产开启了更为疯狂的发展,用股市的术语来讲,到了一个量价齐升却与基本面相背离的阶段。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房地产这门生意,从表面来看是地产商和上下游企业的盛宴,但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会发现它是地方政府、银行和地产商三者之间的盛宴。

在这三方之中,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和房地产销售所产生的税收两块来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之后将财政收入投入到市政建设、招商引资中来,来发展地方经济。所以理论上来讲,地方政府是三者之中唯一一个不获取商业利润的相关方。

而其余两方都会从这门生意中获得大量利润。这里边比较显眼的是地产商,这个行业造就了太多财富神话,甚至有一年胡润百富榜中地产商人占比一半以上,投身于房地产的王健林、许家印等更是先后成为过中国首富。足见地产行业的造福能力。

而银行不显眼,却是受益最大的相关方。这个放后边讲。


这里先谈谈,地产行业的资金周转是怎么进行的,以及很多买房一族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楼盘会烂尾,那些建设资金都去了哪里?

首先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它带给人们收入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公民在2001年之后的年收入增速,在2020年之前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但是在大约2015年之后开始放缓。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们是房地产行业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概括起来就是,需要买房的人更多了(城镇化),有钱买房的人也更多了(发展红利),但能买的房子却很少。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房子作为个人资产中价值最高的一项,它的单价往往超出了个人支付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撬动这块举世无双的大蛋糕。

这个时候预售制来了。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必须要说,预售制在房地产需求旺盛的早期是一个看上去多方受益的制度。

地产商通过预售,未建先卖,可以拿到巨量建设资金,并可以凭借这些获得贷款上的便利;银行两头放贷,既给地产商放贷,又给购房者放贷,而且大举拉动银行资金的利用率,赚得盆满钵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拍卖土地使用权获得大量财政收入,用来搞市政建设,同时大量的房地产项目也意味着吸纳了大量人口进城,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并最终反映到GDP的增长之上;而对于购房者来说,虽然每个月要还房贷,但毕竟可以在没那么多钱的前提下先住进房子,而且房价一直在涨,先买的话能省很多钱。

预售制在初期利大于弊,快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城镇化红利与发展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这个模式的弊端就开始逐渐大于它的优点。

2015年左右,城镇化的红利还未完全消失,因为城镇化分为城市化和乡镇化,顾名思义,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乡镇中转移,但是在2015年之后,乡镇化基本停止,乡镇中的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开始向城市转移,这种倾向促进了城市化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但这个小高峰消失得很快,大概到2018年就已经停止,而停止的原因,大概率跟经济发展变缓有关系,也就是说,发展红利的消失促进了城镇化红利的消失,而两个红利的共同减弱,导致房地产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买房的人少了很多,有钱买房的人少了更多,但是跟之前不同的情况是,地产商盖的房子太多了。


举个例子来说。

最开始1万人想要买房子,但房子只盖成了1000套,房子没建好就被买光;于是地产商改变策略,第二次放出1500套名额,结果跑来15000人迅速买光;地产商感觉这是门好生意,其他很多人也都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于是很多人开始买地,然后卖房,卖完房再盖,结果放出去多少都会被抢光;于是只要有点关系的,就都扎到这个行业里,银行看到这个行业这么赚钱,也乐见其成,地方看到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也乐见其成;终于有一天,买房的人没了,即便政府将首付再次压低,即便银行将贷款利率再次压低,即便地产商提出首付分期这种“优惠”,但能买房的都已经贷过款了,很多都在等新房建好。

而这时候地产商发现,一直高速运转的资金链,逐渐停了下来,因为一直以来稳定汇入这个链条的买房者的资金停止进入了。

但地产商的资金在一直流出,它们拍新的地块,投入其他产业,甚至于搞各种小镇,那些预售款在地产商的资金链条中,变成了地产公司新建的文旅综合体,变成了新楼盘的启动资金,变成了新地块的拍卖资金。

直到有一天,它们发现新的投资已经无人问津,消费再也满足不了它们无止尽的扩张,而往后看,是无数的购房合同,以及因为建设资金被它们挪用走而无法开工的楼盘。

开发商有什么呢?有很多地,有很多需要履行责任的购房合同,以及更多找不到人接盘的房子。

如果不谈开发商老板们的私自挥霍,和它们在其他行业的乱七八糟的投资,那么购房者的钱,实际上就化作了这些地、这些没有盖好的海量的房子,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债务。

这就是我理解的“钱去哪儿了”的一种答案。



但是房地产乱象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件,它同时也是金融乱象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地产商玩的这个“预售制”周转游戏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资金的流动,而资金流动的核心又在于银行。

换句话说,银行为了赚钱,为了吃这一波城镇化红利和发展红利,它无视人们收入和房产价值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无视地产商“预售制”模式本身存在的巨大资金风险,甚至于还助推了一把。

而且现在我们回头看,会发现地产行业十余年沉沉浮浮,多少企业如昙花一现,但银行无论何时旱涝保收。毕竟只要房地产红利在,来贷款的地产企业总不缺少,来贷款的购房者更是从来不缺。而且不管谁来银行,都是来借钱,怪不得这些年银行业的平均收入一直最高,职位竞争也一直最激烈。

除了利益之外,据说银行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这牵涉到城市规划、城市政策的推动等,银行在其中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满足地产商的某些要求,而且为了不让自己受损失,它们找到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就是不直接给房企贷款,而是将那些本来就属于房企的“已售出项目的建设资金”交给房企,这样的话银行不用审批放贷,但又能解决房企的资金需求。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些人的妄加揣测。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回顾这件事的起因,总结起来就是两件事:外部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内部原因是银行和地产商们“双赢”太久,在“双赢”前提下放任不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双赢”维持不下去后一朝爆发。

我看老胡的意思,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提振经济,认为经济依然是万金油,可治疗一切发展中的问题。

这个观点本身没啥问题,但我认为他也在回避问题的重点。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谈经济转型,不仅要提“量”还要提“质”,老胡所谓的提振经济,实际上就是提“量”,用“量”来消化吸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追究银行的责任、堵上银行内部监管的漏洞就相当于给经济提“质”。

而且我认为,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上该首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质”,金融制度的改善和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应该是提“质”工程的重中之重。


有人会问,如何处理断贷?对银行业该如何整改呢?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知道有一个词语叫“权责对等原则”,也就是你有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担多大的责任。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对“已售出项目烂尾停工”这件事的追责上,涉事银行应该跟房地产企业一起被列为共同的责任人,如果房地产商没有钱去挽回购房者的损失,那银行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总不能赚钱的时候你也大把赚钱,而出了问题你就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至于怎么整改,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昨天还看到一个新闻,说是山东滨州一位银行行长,在七年中多次违规骗贷,合计骗贷3.5亿元,最后还都被另一个骗子分26次全部骗走,最终导致3.2亿无法被追回,这位银行行长被法院判了7年。

这个新闻很荒谬,每一个细节都很荒谬。但我不想谈这消失的3.2亿怎么就无法追回,以及跟那位骗子相关的多个体制内人士是否真的“与此事无关”。

我只想说,连续七年多次骗贷,资金高达3.5亿,为什么可以实现七年多次骗贷?为什么可以骗贷到3.5亿元?就算这个银行完全被这位行长掌控了,那么它的上级机构呢?它上级机构的监管在哪里?

新闻的最后,检察院给这家银行发了关于建议整改其资金监管漏洞的建议函,而这家银行也回复称一定整改。

看完我还挺安心。


“断贷”之火正在燎原,为何这次将矛头指向了银行?


但手贱的我又查了一下,发现收到这种整改建议函的银行还不少,比如滨州某个农商行分行也收到过整改函,而且表示完成了整改。离谱的是,整改之后不久,这家银行又被骗贷了1900万,又是内部人士违规放贷。

那么为什么如此猖狂?

我认为根由出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上级机构“监而不管”,甚至根本没有尽到监察的责任,遑论去管控?

第二,犯罪成本太低,挪用巨量资金仅判几年刑期,甚至于内部消化,无异于助长铤而走险的风气。

第三,带病上岗迹象明显,对从业人员尤其是银行高层的合规考核存在问题,导致很多长期进行经济犯罪的人员在岗位上“前腐后继”。

当然了,这类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所折射出的银行内部的问题却很可能普遍存在。

我认为这也是银行整改的方向所在。

但我很怕,它最后还是会变成流于形式的一个口号。



过去我们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句话没错,但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某些行业掩饰自己错误的一个借口——“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行差踏错,但都是为了发展嘛,发展才是硬道理”。

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些行业的犯错并不是为了发展,它不是客观的困难和认识不足造成的,而来自于主观上的放任

银行的监管问题是今年才出的吗?

不是,它存在了很多年,只不过以前它们可以拿经济发展来遮盖这些问题,但现在遮不住了,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以来监管问题一直这么严重,而且银行也一直没改。

那么现在的村镇银行暴雷也好,断贷愈演愈烈也好,可能都只是更大的金融风暴的前奏。

银行应该做的不是嘴硬,不是出个公告说一句“我配合政府”然后置之不理,也不是秉持着一贯的傲慢,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指责批评者别有用心,而应该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真正堵住自己的资金监管漏洞,止住人们对金融越来越高涨的质疑态度,让人们重拾对银行对金融的信心。

在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银行   村镇   矛头   红利   银行业   地产商   房子   资金   原因   机构   责任   数据   经济   房地产   地产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