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核心点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出发点

传承中国文化有“一二三”:一个出发点,两个落脚处,三个关键点。

一、中华文化的核心点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出发点

中国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出发点、关注点、核心点就是一个“人”,而不是物。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人学,说到底,就讨论两句话: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做这样的人?

古今中外,人类关于“人”的进步思想,都不在升官,不在长寿,不在发财,而在做人。但文化与文化有不同,境界也有不同。英国文化也讲人,英国的教育是世界最好的教育之一,英国教育的目标主要培养绅士。什么是绅士呢?Gentleman这个词,由gentle+man构成,Gentle就是温和的、文雅的,那么,绅士就是优雅的人、有身份的人、有风度的人,有教养的人。夸张一点,有派头的人。贵族出身,西装革履,有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你离绅士就差一把伞》,说是头戴着一顶礼帽,手中始终拿着一把伞,那是英国绅士的派头。

中国文化更具有“人性”。它也关注人,但它看人,不在这个人的外表是不是文雅,有没有派头,是不是有那顶礼帽、那把伞,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的心地是不是善,为人是不是好,做人是不是正,志向是不是大,……如果是,哪怕是引车卖浆、樵夫渔民,都可能是一个人,一个贤人、一个圣人。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重要、很鲜明、很了不起的特点,就是讲做人。中国人常常考虑三件事: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其中,“做人”是最基本,也是最要紧的。“做事”、“做官”要服从“做人”。中国文字中,

“人”是一个站起来的人,是一个有头脑、有腰板、头顶天、脚立地的人。

中华文化的核心点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出发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1

“大”字也是一个人,一个正面伸开手、站起来的人。

中国的圣人、贤人、伟人,从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到王阳明,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关注“人”,都要求做人。鲁迅先生的名字都叫周树人。

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有好多种,文人、官人、商人、军人等等,中国文化不要求做伟人,不要求做奇人,首先要做好人,做正人,做大人。孔子讲要做君子,孟子讲要做大人,陆九渊、王阳明讲要做圣人,习近平讲要做好干部,等等。你看《论语》,通篇都是讲君子和小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孔子学生三千,贤人七十二。你读《孟子》,也是讲要做大人,大人要养有浩然之气。现在讲好干部。什么是好干部?其内涵跟孔子、孟子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跟中国文化的精髓有想通之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是相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滋润当代先进文化的丰厚土壤。

中国人当然也讲做事。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个“大事”,不一定大在它是难事、急事、重事,而是大在善事、好事,是对人民、对民族、对历史来讲,是好事。中国文化提倡向上、行善,要一辈子做好事。毛泽东有一句话:“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辈子不干坏事,只做好事,这是多么难呀,这就是好人,这就是圣人。所以,雷锋是圣人,龚全珍是圣人。有人讲龚全珍又没有挡火车,又没有炸碉堡、堵枪眼,怎么是圣人呢?但人家50年代就是将军夫人,大城市不住,跟着将军丈夫来到贫困的江西莲花县,而且还不呆在县城里,一直沉到公社大队的小学里,一住几十年,她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在中国人看来,不管什么职业,关键是要做人。做对了人,就能做成事。内圣,才能外王。内在的修为和道德的境界要好,外在的职业或事业才能顺。我要做个好官人,要做个好教师,要做个好学生,要做个好丈夫,要做个好妻子,等等,总之,就是要做好人、做圣人。

王阳明是一个“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人物。他活了57岁,在江西迎亲,他的老婆也是余姚人。然后在上饶向大儒娄谅问学,在南赣剿匪,南赣不等于赣南,南赣的府衙在赣州,却管辖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四省交界的八府一州。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一把手。后来在南昌平息了宁王的叛乱。最后死在赣州大余的赣江上游章江的青龙浦。总之,跟江西的关系很深。王阳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人一了不起,就有很多神奇怪异的传说:比如,第一,他在母亲肚子里待14个月才呱呱坠地。我不是学医的,不知道14个月还不出生,这会不会是个死胎,我不知道,但我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第二,5岁还不开口说话,这事也值得怀疑。总之,这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王阳明的与众不同,才编排出这种惊人之事。比较靠右谱是下一件事。第三,会提问,且提很奇怪、很重要的问。

王阳明一生提的问题很多,有三个问题很重要。

这里岔开来说一点提问的事。“求学”、“求学”,关键要“提问”。“学问”、“学问|,首先是”问“,没有“问”的学,都是瞎学。

牛顿就会提问:“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是呀,四面都是空的,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为什么往横里掉?这一问,就问出个万有引力。现在去牛津大学,大家都会去看那棵苹果树。当年的苹果树没有了,又栽了个苹果树。

爱因斯坦也会提问。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他问:假如人坐在一束光的上面,会发生什么?结果就出现了相对论。

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提问。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有什么区别呢?就在于会不会提问。

高中生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课堂上也是朗读一遍,默读一遍,背诵一遍,反反复复就消化那两个知识点。

大学生是要培养自学能力。老师课堂上讲3页书,学生课后就要在网上、在图书馆查找30页书。自学能力要很强。

硕士生就要回答问题了。但这个问题是老师的问题,学生只是回答这个问题。

博士生呢,是学生自己要能提出问题。所以,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还要难,水平还要更高。

王阳明这个人很会提问题。他提的第一问题是在北京。王阳明的爸爸王华考上了进士,还是进士第一名,做了状元,到北京当官。科举不是现在的考大学。那个时候,县里考,考上了就是秀才。然后省里考,考上了就是举人,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中举人之后,到京城去考,考上了就是进士。再到皇帝殿上去考,殿试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现在考大学,考上了,只是拿到一个学习四年的入学资格,这跟职业没有什么关系。但古代考上举人就有俸禄,考上进士,就认定具备一个公务员身份,甚至可直接委任官职,要么进中央部门,要么到下面当县官。那时候县少,等于向全国公开招聘副厅级干部,马上就任官了。王华是第一名,状元,于是就进了翰林院,到皇帝旁边,是高官了。

他的爷爷王天叙喜欢他,就把他带到北京去,做京官的家属,进了学校。那年,王阳明11岁,相当现在的小学五年级。他问老师:

“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京城第一问,就是冲人生观、价值观去的。你看看人家提的什么问!?小小年纪,出口就不一样。

那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呢?找个好职业?赚大钱?出大名?光宗耀祖?老师回答说:

“读书做大官。”

这还真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答案”、“正确答案”。这样答,肯定得满分,不这样答,那就要扣分,学而优则仕嘛。

现在去江西婺源看传统村落,厅堂的门廊上都挂着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其实这楹联只讲对中国文化的一半。中国人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生目标的,读书是一个途径、敲门砖,读书、当官才是目的。王阳明的老师讲读书做大官,学而优则仕,这才是中国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全部答案。

可王明阳把头一摇,说:“老师,不对。您说错啦。”

王阳明,11岁,小学五年级,竟然说老师讲错了。那个老师眼睛都瞪大了,

“什么?那你说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定定地看着老师,说:“读书做圣人。”

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心学的出发点。

然后,王阳明一辈子去琢磨、践行如何成一个圣人。阳明之学,号称是成圣之学,而这个圣人之学,就发端于王阳明的京城这一问。

现在,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的核心仍然是“人”,仍然是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未来新社会的本质和模样。那个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话有点拗口,中国人听下来,一时听不明白。这个社会是很多自由人组成的一个联合体,但这个社会里,一切人都是自由发展的,但它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这个自由的社会是每一个人自由。

几十年以后,发生了一个事,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请他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以区别于但丁对旧纪元的界定。

但丁是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正是这个但丁说原来的社会(旧纪元)是一个什么社会呀?就是“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就是不平等,就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就这样一句话,就简洁明了地揭示了自阶级产生以来的社会特征。

而未来的新社会呢?恩格斯回答卡内帕说:就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那段话,此外再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那么,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说能不能也用一个简洁的话,说未来的美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呀。那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恩格斯讲:没有变化,还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话,自由人的联合体。这还是扣住了人。并不是资本越来越多,钱越赚越快。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全世界被压迫的人,因为这个被压迫的人是多数,不仅仅是有能力的人,有钱的人。

毛泽东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几点讲起来容易,但做到难,做到了就是圣人。有人讲,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哪个没有私心呢?哪个没一点低级趣味呢?但毛主席要求全党、全体人民都要做这样的人,他也坚信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张思德只是一个烧炭的普通战士,但他做到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讲他就是一个圣人,人民的圣人。

1965年,江西的余干县消灭血吸虫,毛主席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夜不能寐”,写了两首诗,发在《人民日报》上,其中有一首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那时候中国是6亿人。毛主席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像尧和舜这样的圣人。这是毛泽东的理想。毛泽东的伟大在哪里?不但要拿到政权,让人民站起来,还要改造中国,让人民成为新人。现在,我们就要建设这么一个社会,充满新风尚,传播正能量,大家都成为圣人,人人向善,人人向上。

邓小平怎么讲的?他讲我们要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这个“四有”新人列入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非常现代,非常有国际视野,同时又接通了历史的文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就是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做这样的人呢?

当年,有一出京剧《红灯记》,李铁梅有一段唱腔:“为什么爹爹表叔不怕担风险?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为的是谋取中国的独立。看到这样的榜样,年轻的李铁梅说:“我想到——做事就要做这样的事,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总之,中国文化的核心点,都是在讨论“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就要从做人开始。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恩格斯   但丁   出发点   孟子   孔子   共产党宣言   联合体   英国   江西   进士   中华文化   圣人   中国   绅士   核心   老师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